一直想不通,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凭什么就能当皇帝, 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新时代领路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乞丐成了建国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皇帝,他是靠着诛杀一个又一个对手,攻占一座又一座的城池才得来的

。但等到朱元璋死后,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却被自己的儿子朱棣赶下了皇位,许多人都觉得朱棣当年只打下一个南京城就登上了至高无上宝座,所以朱棣的造反是不是很容易?当然不是了。

朱棣造反前前后后经历了四年,期间几次差点被打的死无葬身之地,也是他的侄子朱允炆孝敬他,打仗的时候让将军“不要让朕背上杀叔叔的罪名”,所有朱棣才几次死里逃生。在这个过程中,朱棣曾先后击败过李景隆,耿炳文等,南京政府其实手上也没有什么兵力可用了(除了防线上)。


其次,朱棣打下南京城以后,朱允炆做了一件傻事“自焚”。一个皇帝选择了自焚,这让朱棣很开心,因为朱允炆一死,南京政府就少了法定代表人,而他朱棣却是朱元璋儿子当中最有实力的。我们可以想象到如果朱允炆不死,还可以到别的地方建立都城,继续平叛,朱棣还有不少仗要打,但朱允炆死了,那么底下人都会认为“既然都是老朱家的,死了朱允炆,就跟着朱棣呗”。

所以不要以为朱棣只是打下个南京城就当上了皇帝,期间也是九死一生闯过来的,经历了无数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才得来的。


一树梅花一放翁



为什么朱棣打下南京,逼死建文帝就能鼎定天下,而李自成打下了北京逼死了崇祯帝却没能守住天下?那是因为古代的帝位传承体制决定的。


朱棣是朱元璋嫡子,太子朱标的弟弟,一生戎马倥偬,随老子朱元璋南征北战,属于马背上长大的皇子,既有武功又有韬略且富阅历,朱标在世时,无论资历德行都让朱棣服气,无话可说,朱标意外去世,必然就让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一些王子有了遐想的空间和野心。


古代的帝位传承,无论如何传承,有一个铁律,那就是必须是血亲,也就是家族传承,否则就会因得位不正被全天下讨伐之。朱棣本为朱元璋嫡子,而且战功赫赫,加之朱允炆隔代相传,资历又浅,在一帮书呆子的怂恿下,根基未稳,就匆忙削藩,朱元璋在世时,有他如日中天的威势压制,这些藩王们只能低调度日,一旦朱元璋过世,那些藩王们好不容易透了一口气,朱允炆一个黄口小儿就要削他们的藩,收他们的地,下他们的权,这帮骄兵悍将焉有不怒不反的道理?


朱棣虽历九死一生占领了南京,逼死了朱允炆,还残忍的处置了建文帝的家眷以及以方孝儒为代表的一干忠臣,但是天下到手不过10%,为何没有人高举义旗、勤王造反,弹压朱棣叛军?

那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已经自杀身亡,朱棣造反时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朱允炆自杀后他还假惺惺的悼念了一番,说叔叔只是想帮你除掉身边奸佞之徒,恢复侄儿王权,帮你做一个好皇帝,你何苦要如此?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鳄鱼的眼泪,然而朱允炆一死,朱棣身为皇嫡子,而且又有大胜之威,朱允炆很多政策操之过急,确实也伤了既得利益阶层的人心。



如此一来,天下还是朱家的天下,换了一个更加强力优秀的CEO而已。对于外人来说,原本就不怎么瞧得上眼的旧CEO已经去了,新CEO正要大展宏图,广开新政,而且朱棣手段之暴烈残忍,丝毫不下其父朱元璋,这帮文臣武将早已噤若寒蝉。何必再去自讨苦吃,多管闲事?


谢金澎


朱棣起兵靖难的成功,是大明“公司”内部的CEO换位,并非像朱元璋一样的对陈友谅、张士诚、蒙元外部“公司”的收购兼并,只要把握住了操作技巧,自然难度会小得多。朱棣的成功之路,主要有三:



宣传攻势强大,尽可能得抢到道德上的有利站位

在北平起兵之初,朱棣就发动了强大的舆论攻势,以“清君侧”的名义贼喊捉贼,表明自己起兵只是为了除去大侄子建文帝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一干人等。这一招可真是厉害!!要知道“藩王靖难”的权力是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就定下的,朱棣拿出来一嚷嚷,立马使得自己挂羊头(清君侧)卖狗肉(夺位)的小心思有了正统的合法性,这得麻痹多少人的心呐!!!



拉帮结派,增加靖难起兵的胜算

建文帝即位后,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藩王逐渐呈现尾大不掉之势,齐泰、黄子澄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提出削藩。藩王们削藩政策利益受损,纷纷表示不满,朱棣顺势拉拢。比如宁王朱权就在朱棣的威逼利诱下,带着由蒙古人组成的精锐骑兵“朵颜三卫”,加入到了靖难大军;谷王朱橞,更是在朱棣打到南京城下时,和李景隆一起开门献城;其他的藩王要么暗地里给钱给粮食,要么打酱油默默的看表演。至于朱元璋留下来给建文帝保驾的勋贵集团,当中最大功臣徐达的儿子们,都喊朱棣(徐达女婿)一声“姐夫”。还有人数最多的文武官员,除了铁铉和方孝孺,大部分都做起了风吹两边倒的“骑墙派”,由得你老朱家叔侄两个自个儿折腾,我还做我的官。



建文集团削藩形势估计不足,应变乏力

削藩的活,本来就是常在河边走不能怕湿鞋,但建文帝磨磨唧唧又是监视又是软禁,白白地让朱棣装疯卖傻糊弄了过去。等到朱棣起兵,南京这边派兵北上讨伐,临行前天真的建文帝偏偏对将领们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要让我担上杀叔之名”。得!一句痛快话都没有,你让将军们这仗怎么打,等于让朱棣有了块免死金牌。果不其然,在朱棣与建文军交战的过程中,有好几次朱棣都差点被斩落马下,但建文军每次都在危机关头让开路子让他离去,搞啥呢这是???就这样,朱棣一路上开着“光环”来到了南京城下。


竹山清溪涧


朱棣都打下了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是胜利者,本来发起“靖难之役”就是为了皇权,现在胜利了,朱棣不做皇帝,谁做啊?朱棣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嘛,他们叔侄怎么斗斗破内部矛盾啊,到头来不管谁做皇帝都是朱家人,官员也懒的反对了,只要有官做,换个皇帝无所谓。当然啦,有的官员还是不服的,比如大学士方孝孺就痛骂朱棣乱臣贼子,结果朱棣诛杀方孝孺十族啊!因此在屠刀之下,再也没有谁反对朱棣做皇帝了。至于其他地方的官员,想反对,有心也无力,手里没有一点兵权不会傻傻的去送死的。至于那些有点士兵的藩王,即使有心反对,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也只能服软了。

朱棣之所以有实力争夺天下,也是朱元璋的功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实行分封制度,把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镇守,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护好明朝的统治了,只是也为将来的皇权斗争埋下了伏笔。在分封的藩王中,最有实力的就是秦王,晋王,燕王朱棣,宁王了。朱允炆实行激烈的削藩政策,所以导致他的叔叔们都起了异心。朱棣起来反抗的时候,自己只有一万多人,为了使自己更强,朱棣用手段向宁王夺取了朵颜三卫。朱棣去到宁王府中,当然朱棣的军队驻扎在城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宁王放心,宁王以为朱棣来自己这里是劝自己一起反抗的,没想到朱棣什么要求都不提,只吃喝玩乐,那只不过是朱棣故意麻痹宁王罢了。几天里,朱棣用大量的金钱收买了宁王的手下在最后朱棣要离开时,收买的手下一起挟持了宁王,朱棣只要求宁王借给他三千人的朵颜三卫,宁王只好答应了。朵颜三卫全是由蒙古人建立的骑兵,这是明朝当时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朱棣就是因为拥有了这个军队,才让他走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就这样,朱棣正式举起“靖难之役”的大旗向朱允炆挑战。由于朱元璋把所有能打仗的功臣都给杀了,剩下善守的耿炳文,朱允炆又不放心,因此派出没有军事才能的李景隆去打朱棣。结果就是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甚至做了朱棣的运输队长,丢下所有的粮草给了朱棣。就这样朱棣一路推进,一路胜利,最后攻入了南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棣做了皇帝后,当然朱允炆曾经的势力不甘心失败,也搞过活动,只是都是零星的活动对朱棣够不成影响。朱棣也开始对各地的藩王进行削藩,那些藩王也是不愿意,只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只能服软了。当然后来的宁王子孙反了朱棣的子孙,只是没有成功罢了。朱棣能成功逆袭当皇帝,除了多种因素外,关键就是实力啊,有了实力才能实现梦想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清君侧”这个词。“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认可的,所以在太祖年间他也注意培养诸王带兵经验和威信,保证他们有能力完成这个目标。

太祖尸骨未寒,齐泰、黄子澄等人大举废黜亲王、剥夺护卫兵,那不就是奸臣?而朱棣起兵的旗号是:“诛齐黄,清君侧”。朱棣为燕王,在太祖期间就有丰富的带兵经验和强大的威信,燕王起兵,跟他出塞的老部下们纷纷响应,这就是太祖培养的成效。(大部分也存在害怕削藩被株连,响应起兵是符合自身利益,也是符合太祖的祖训的,所谓名正而言顺。)

如题主所说,朱棣当时是只攻下了南京,并且按照《皇明祖训》规定:亲王靖难之后要还国,然而建文帝没有逃跑也没有出面交涉,居然自焚了,朱棣连表面功夫都省了,直接即位吧。为什么其他地方会那么容易臣服呢?有下面两个原因:

一:朱棣入京后,南军大将郭英、平安、盛庸、梅殷、何福、房昭、杨文等等都先后顺服了朱棣,说明太祖皇帝亲手打造的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还是明事理的,虽然受朝廷之命不得不执行,但心里知道燕王确实是遵循祖训而起兵,故能够接受这一结果。文官中固然有念及建文帝之恩而求仁者,但也有不少识时务之士,因此朱棣成了明成祖,并且很快就建立了首届内阁、重组政府,各地方政府也闻风归顺,只有浙江布政使等人还在招募民兵,被部下抓捕归案。总的来看,成祖起兵看似“叛乱”,实际却是太祖皇帝设计的应急机制的启动效果。

二:从帝位传承上看,太祖尊重嫡长继承制,将皇位传给了建文帝,现在成祖取而代之,正所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内不能制外,但内外都姓朱,都是太祖之后。我看这正说明了太祖制度为一姓之谋的成功。要是缺乏政治智慧的建文朝廷愣是把燕军消灭了,那才是太祖的真失败,以后朝廷又不知道搞出什么乱子。成祖即位后,用较为和缓而非粗暴废黜的手段,把亲王领兵的制度废除了,改为“天子守边”,更加在京城厚集兵力。

如有未详尽之处,可以评论留言,将针对性一一回复。


客栈里的包打听


朱棣之所以会打下南京就稳定住了政权,只能说是当时种种情况巧合在一起所造成的,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古代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朱棣在朱元璋以及大明的威望和地位非常高。

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朱棣也一直跟着他东征西讨,最后在朱元璋鼎定天下之后,被封为燕王镇守北方。

从朱棣称帝前的履历上来看,能够被朱元璋封为燕王,证明朱棣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只不过因为他不是嫡长子,所以只能做王,不能做皇帝。

此外由于朱元璋将镇守北方的任务交给朱棣,也可以证明朱棣在大明朝廷里的威望也非常高,不然的话是震慑不住那些北方的骄兵悍将的。

父亲心中的宠儿,大明朝廷上的崇高威望,使得朱棣在面对自己的侄子时,心中自然是愤愤不平的。因为建文帝朱允文,是太子的儿子,而且从小就娇生惯养,对建立明朝一点功劳都没有,跟而且和身边的大臣们也没什么深厚的感情,更谈不上什么威望了。因此在朱棣生出觊觎皇位之心的时候,朝廷上的大部分臣子对其袖手旁观也就很正常了。

朱棣夺取皇位,是皇室内部的争端,臣子一般不好插手。

由于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洗礼,所以在古代的整个中国,都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而这种秩序在明朝的时候被朱元璋上升到了顶点。或者说明朝的大臣都被皇帝杀怕了。

所以在地方关看来,朱棣夺位是大明朝皇室内部的争端,是中央的权利争夺。这种斗争一般是不会波及到地方的,地方也不敢去插手这种事情。

再加上建文帝威望不够,不能震慑地方,就更使得地方官员对此袖手旁观了,因为从地方官的角度上来看,不管朱棣上位也好,还是建文帝上位也好,都是他们老朱家的内部事务,作为外人是不能插手的,只要最终坐上皇位的人姓朱就行,至于叫什么名字,不是他们能管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朱棣夺位的时候,双方都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军队对攻,而只是调动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进行冲杀,最终朱棣技高一筹,且时运也在他身上,才让他险胜自己的侄子,坐上了皇位。

而既然朱棣坐了皇位,那么政局也就稳定了,忠诚于大明皇室的们自然也就不会再想许多,地方上自然也就该干嘛干嘛,战争也就平息了。


落下m


朕家事也!

谈这类问题,智障明粉脑残皇汉是绕不过去的坎。这些人经常说一句话:明朝,是汉人的朝代。看见没?这都是初中历史打不过10分的选手,就这帮选手天天反清复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满清误我300年......跟他们没招。

明朝是汉人的朝代!说这话简直是令人发指,我记得咱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咋还这么多文盲呢?

知不知道什么是家天下?记住了:明朝,是老朱家的天下,明朝,是老朱家的私人财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知道是啥意思不?明朝,天下的土地是老朱家的私人产权,全天下的百姓,也都是老朱家的私人财产。还汉人的天下?可真能闹。

汉人在明朝有产权还是有选举权?洪武3大案,朱元璋杀了10万人,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抄你的家,砍你的头,灭你的族都是老朱家一句话的事儿。还汉人的朝代?智商超过15,初中正常听讲,绝对说不出这话。

现在大家知道朱棣打下南京就能称帝了吧?为什么其他地方的官员、将领不反抗?

因为那是主子的家事。

就像经常有这样的说法: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不是你一人的天下。祖宗的天下,就是这一家一姓的天下。只要这个天下还姓朱就OK,至于谁当皇帝,那是帝王家内部问题。当臣子的无权干涉。

就像方孝孺,朱棣夺取南京,他跟着矫情,他这么做绝对是有违人臣之道的。你一个读书人干涉帝王家事?奴才掺和起主子的事来了。这不作死呢嘛。

其实这个问题简单的换位思考一下就很明了啦。如果你是当时的武将,镇守边关,手里有5万人马。这时候传来消息,朱棣打下南京,已经称帝,你会不会管?肯定不会管。

如果有异姓造反,你不去勤王,那叫不忠。但靖难之役是老朱家自己人打架,争位置,两头都是你主子,你赶紧靠边站得了。谁打赢了给谁磕头就完事了。

类似的还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李建成,然后当了皇帝。外围的大将能管这事儿吗?不能管。两头都是皇子,都是少东家。

----

这两天有消息称谷歌有可能回归中国市场,在一条新闻的评论区里有个人留言说:我们得支持百度,毕竟是自己国家的。就因为是自己国家的,咱们就得支持百度?哪怕它是个混蛋?当时我都想问问他了:你是不是明粉?

因为明粉就是这逻辑:明朝是汉人的朝代,咱们是汉人,咱们就得支持他,哪怕它也是个混蛋。在这里我帮明粉们把逻辑给你捋顺了,你天天吹捧明朝,不是因为你是汉族他也是汉族,因为这个逻辑关系不成立。汉人里有好人也有坏人,不能说你干了坏事,就因为你是汉人,这坏事也可以表扬。你是混蛋,所以你才支持混蛋,这个逻辑关系才成立。

百度,我不管他服务多恶劣,坑了多少人,就因为他是中国的,我就得支持他。这叫是非不分。明朝是汉人皇帝,我也不管他好坏,就因为他是汉人,我也是汉人,我就得支持他。这也叫是非不分。

你当明粉跟民族没关系,跟智商和人品有关系。你是非不分,究竟是智商不行还是人品不行,总得选一样吧?我看是两样都有。


锐视觉何老师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姓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因此有太多的特殊性。而朱棣之所以能在攻入南京后就顺利登基称帝,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主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不论是他自己所标榜的嫡子,还是许多史家考证的庶子,他是朱元璋儿子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那么,他当皇帝,明朝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这一点也不会变。 有了这个大前提,朱元璋那些分封建藩的儿子们首先就不太可能站出来反对。首先,他们和朱棣是亲兄弟,而和建文帝朱允炆只是叔侄而已,血缘上更近。朱棣当皇帝,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影响并不大(个别有野心的藩王除外)。其次,朱允炆的粗暴撤藩,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离心离德,已经严重损害了这些藩王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站在朱允炆一边。再者,朱棣一登基就恢复了被朱允炆废黜的藩王封号,可以推测,朱棣或许靖难时就已经对骑墙观望的兄弟们有所允诺。虽然朱棣即位后依旧继续着削藩大业,但那是后话了。至少靖难之时的藩王们还不知道有这一天的到来。至于朱允炆的亲兄弟、亲儿子,那些新封的藩王们,本身就非常年幼、且几乎没有就藩的,自然翻不起什么大浪。



再看明朝的勋贵集团。经过朱元璋不遗余力的清洗,明朝的开国元勋们几乎没剩几个。即便剩下的,要么已故,要么已经年迈。况且,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朱标、还是朱棣,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谁当皇帝其实没太大区别。忠于朱元璋者可以接受,骑墙观望者更加可以接受,因为这些人更关注的是自身利益。实际靖难期间,勋贵集团真正旗帜鲜明反对朱棣的恐怕也只剩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儿子徐辉祖了。耿炳文勉强算一个,只可惜还被朱允炆自毁长城、临阵换将,换上了政治投机的纨绔子弟李景隆。最终这位朱棣的表侄儿亲自为表叔打开了金川门,迎燕军进入南京城,给了朱允炆一记神补刀……至于其他那些勋贵二代们,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自家富贵,谁当皇帝与他们无关,只要皇帝还姓朱、没改朝换代就行。



至于那些各地领兵的将领,自古丘八吃粮当兵,除了少数野心家,这些人基本都是吃谁的饭听谁的。既然皇帝还是老朱家的人,自己吃的还是老朱家的饭,他们基本不会因为谁是皇帝而跟着起哄。况且,谁当皇帝,对于基层的将军而言,并不会影响到自身。所以,这些人更加不会起兵“勤王”,卷入到皇家的内斗之中。再者,自两宋重文抑武后,武将地位相对较低,很少能进入权力核心,他们就更不可能轻易卷入皇家内斗了。



至于文臣。自古文臣表面上一个个满嘴三纲五常,但改朝换代的紧要关头,最先为自己找后路、也有能力为自己找后路的也都是这些人。除了少数朱允炆的心腹、死党,满朝文臣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乌纱帽。况且,朱棣是朱元璋之子,对他们来说,归附朱棣并不算变节,面子上那点事都能过得去,自然也就不会做无谓的抗争。再说,文臣无兵权,抗争也属徒劳。



此外还有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就是士子阶层,但朱棣从靖难之始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舆论做得足足的。明明是抢皇位,却硬生生把自己打扮成了保卫江山社稷的贤臣。加上又是朱元璋的儿子,士子阶层也不便反应过激。更何况,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面对屠刀又能如何呢?至于普通百姓就更不是问题了,自古百姓只有逆来顺受的份。只要自己有口饭吃,谁当皇帝并不那么重要,自然就更不可能有所动作了。



说到底,朱棣靖难更像是家族企业内斗,换个老板而已,并不是外人来收购、兼并。对于公司内的员工,除了前老板朱允炆的心腹、死党,影响其实并不太大。因此,当朱棣率燕军攻入南京城之后,真正“抗争”的基本只剩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朱允炆的心腹、死党文臣。朱棣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实际阻力就轻而易举登上了皇位。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抗争”文臣便成了待宰的羔羊,成了朱允炆送给朱棣祭旗、立威的“大礼”。


農民工老楊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权力格局,原本是非常稳定的。在当时的背景下,朱氏藩王和功勋子弟分别掌控北方和南方的军权,而文官集团掌控朝廷的政权,三股势力相互钳制相互制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任何一方都无法做大,从而保证朱允炆这位弱势皇帝的权威。

从另一方面来说,三足鼎立之势对于三方势力来说都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利的。因为,只有相互平衡,大家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果一方势力过强或者太弱,必然会带来权力的重新洗牌。换句话说,朱元璋留下的布局,是现存的各方势力都得利。

但问题是,等到朱允炆上台后,却大肆屠杀朱氏藩王,引得人人自危。因为,朱棣等藩王作为和皇帝有血脉关系的至亲之人,对皇帝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轨的样子,都难逃一死。那其他各大军区的拥兵大佬或者权臣,还有安全感可言吗?他们难免会感觉兔死狗烹。

更重要的是,朱氏藩王一旦被清洗掉,三足鼎立的局面必然会被打破,到时朱允炆必然会觉得功勋子弟和文官集团又成为其最大的威胁,那个时候他必然又会对朱元璋留下的功勋子弟和文官集团亮起屠刀。因为,没有朱氏藩王制约这两股势力,朱允炆的皇位是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所以他必然要进行大换血,将各方势力都换成自己的心腹。当然,这也是齐泰、黄子澄等人力劝朱允炆削蕃的根本原因。如果朱允炆削蕃成功,他们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问题是,朱允炆的毫不留情的大面积削蕃,瞬间引得人人自危,大家都很清楚朱允炆想干什么,如果朱允炆取胜,大家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所以当朱棣起兵造反时,地方上的军政大佬都在旁边坐观成败,甚至还有不少人和朱棣暗中往来。

也正因为此,朱棣才能在北方都没平定的情况下直接南下攻取南京。否则,朱棣一只孤军深入南方,只需要有人在后方骚扰他的后勤,就足以让他进退失据。也正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朱允炆获胜,所以在朱棣攻下南京后,大家直接挂起了朱棣的旗帜。


我是赵帅锅


其实关于,租地,攻下南京,消灭了建文帝,自己当了皇帝,天下就臣服了的主要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最主要的原因是无论建文帝也好,还是朱棣也好,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子孙。


明朝建立是很得人心的,尤其是朱元璋时期,见,建立的执政体系是很多老百姓的欢心,老百姓也愿意听信朱元璋的领导和统治。所以在那一段时间的朱家的威信是非常大的。


靖难之役发生时候,虽然天下会有短时间的骚动,但是却并没有引起任何的,动荡,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属于是朱元璋的家事,朱棣也好,建文帝也好,他们都是老朱家人,自己在窝里斗,所以最终,无论他们谁成功,谁当了皇帝,对于天下百姓来说没有任何的变化,不过都是朱元璋的子孙当皇帝,这种情况也是天下比较安定的主要原因


去次要原因是天下,在元朝末年动荡已久,老百姓急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那个时候刚刚把元朝给赶走,所以回到一个汉族的统治当中,天下事,有很强的向心力的,大家都愿意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内,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安定,想要吃饱饭,想要过安定的生活,所以那个时候折腾是不得人心的,而老朱家叔侄两个人的折腾就够了,天下人再也不需要折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