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王阳明,以人掩其书!


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书法清劲峻游,自由散逸,风格独特,在明代书法史上也有重要一席,只是被其突出的哲学成就所掩。王阳明是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兴起的先锋。

他的书法,取势凌厉,点划精谨。发自肺腑,凝于笔端。直书胸臆,犹如风卷云舒。俊逸而蕴籍,外放而内敛。毫无滞涩之处。在章法上每行略向右呈倾斜势,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对于王阳明的书法理论,文献记载不多,他的学生回忆道,师云“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由此可以窥见他师承古人,而中得心源的创作心路。

王阳明的书法深得二王的精髓,尤其是圣教序和十七帖,对他的影响最大。他也受明代初期的书法家宋克,张弼,李东阳等人笔法劲健,笔锋锐利之书风的影响,在承袭晋唐遗韵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明人时代风尚。


在书法上,王阳明有极高造诣。他曾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王阳明追求的人生境界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现代人观古人书法,往往看字丢文,容易忽视诗文的精神内容,历史上好的书法作品多是于诗文交融一体。观其书法,我们看到的是,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和一”的过程与体验。流露的是卓然超越的真性情。

王阳明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时雨堂记》、《纪功碑》等风骨峻迈,蔚然庄严;行书《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神采苍秀,笔势纵逸,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草书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


书法家朱长春评价其书艺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

在《中国书法史论》中,陈云君评价说:“他书法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

国际阳明学研究大师、日本九洲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称其书法“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有弘毅骏拔飘逸之气象”。

明代中期之文人书法,虽以吴门最著,但也不能以偏盖全,吴门之外亦不乏高手。这些书家与吴门书家一道同汇当世泱泱书坛洪流,其中代表书家有王守仁、陆深、丰坊、王世懋等人。

王阳明是杰出的学者,也是书家,书法多以行草为主。他无意于书,却矫矫不群,这是以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的结晶。

他曾说过:“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充分地表达了道与技的关系:以道立于心中,技也自然高妙,反之,则道不专技也平常。王阳明的行书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