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世界中生存是很殘酷的,幼小的生命必須從小就開始明白自然界中的“優勝劣汰”生存法則。
白頰黑雁繁衍後代時,為了躲避危險,會選擇把巢穴建在懸崖峭壁上,但也正因為這樣出生不到幾天的雛鳥,就迎來了生命的第一次挑戰。它們必須從幾百米高的懸崖跳下,跟隨父母一起去覓食。
在幼鳥跳下懸崖的時候,它們的父母只是站在一旁看著,絕對不會給予幼鳥任何幫助,不會把幼鳥接下懸崖,一切都靠幼鳥自己。
有時候生存就是這麼殘酷,對孩子殘忍是為了讓他更快的學會融入這個世界,更好的生存下去。
然而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當中,漸漸的失去了要讓孩子吃苦,讓孩子受挫折這種意識。
科技的發達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就連教孩子走路,都有產品來代替。
相信很多有寶寶的爸媽在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回給孩子買一個“學步車”,學步車的好處是什麼呢。
- 解放了父母的雙手,
- 孩子不會因為學走路摔跤
- 不會因為孩子老是在地上爬而弄髒衣服
然而沒意識到學步車給孩子帶來危害,
1歲前的爬行、站立學習,對嬰兒身體各個部位動作的協調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俗話說“7滾8爬週會走”,也就是說寶寶7個月時會滾,8個月會爬,1週歲時會走。循序漸進的學習走路是最佳方式。如果直接略過翻滾爬行的階段,一開始就讓寶寶在學步車學習行走,容易引起寶寶感覺統合失調症,易引起寶寶任性、脾氣暴躁、好動、不與人溝通、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
一次次的摔倒,不僅是讓孩子學會了走路,還讓孩子學會了堅強。
老鷹在教小鷹飛行時,用的是最殘忍的方式。一隻小鷹出生六七天後,母鷹為了防止它學會爬行,就會對它進行殘酷的訓練,讓它生命的第一反應就是飛翔。因爬行對於鷹來說是恥辱,而飛翔則是高貴和勇敢的象徵。等小鷹能飛起來了,母鷹就會把幼鷹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斷,然後把它們從高處推下去。小鷹雖然因為折斷了翅膀中的骨骼而渾身劇痛,但它必須掙扎著飛翔,否則就會摔死。掙扎使它們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時間內便可痊癒,而痊癒後的翅膀將堅硬如鐵,更具力量。原來,母鷹之所以折斷幼鷹翅膀中的骨骼,是為了讓小鷹翅膀中的骨骼再生。有很多小鷹在大部分骨骼被折斷後,沒有掙扎著飛翔起來,便墜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駭人之花。
老鷹是個非常有遠見的家長,清楚的知道不能讓孩子幼小的時候過的安逸。
雖然它的教育方式很殘忍,但是卻讓它們從此能夠翱翔於天空,成為天空的霸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不讓孩子從小學會吃苦,等他長大後世界會讓他狠狠吃夠苦頭。當然,我們說的吃苦教育不是要讓孩子去體驗“乞丐生活”這種形式上的吃苦,而是讓孩子明白他自己的路需要自己走,許多困難需要自己想辦法克服。一個人只有經歷了苦難,才能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
我們不只是要“授人以漁”,還要去讓他們實踐,讓他們在摸爬滾打當中得到自己的經驗教訓。
《易經》上說過:“習坎,入於坎窞,兇”,要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地磨練、鍛鍊自己。而現代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恰恰相反,總是想著為孩子創造一切有利條件,生怕孩子在成長中受到一點點的磨難。在這樣的條件下,培養出的只會是溫室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點的挫折,。“吃一塹長一智”,只有放開雙手讓孩子經受磨練,讓他吃吃苦,才能成長為能夠獨立於風雨中的嬌豔花朵。
當代著名國畫家李苦禪經常會教導兒子:“幹藝術是苦事,喜歡養尊處優不行。古來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窮出身,怕苦,是出不來的。”
他的兒子在他的影響下,不畏風吹日曬,經常為了能取得很好的素材,跋山涉水堅持野外寫生,最終在花壇中成功的脫穎而出。
晚清時期的名臣曾國藩曾經告誡孩子:“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他的子孫後代皆恪守家訓,不僅兒子個個成才,直至曾孫輩還有教育家和學者。
“草木不經霜雪,則生意不固;吾人不經憂患,則德慧不成。”唯有愛之以其道,讓孩子接受吃苦教育,孩子方能自立成才。
閱讀更多 調皮藍V課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