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呢?

用户68708500


花大钱购买理财产品的老人主要有两个特点:

1. 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像样子的理财渠道。也就是年轻时候缺乏理财意识;

2. 老人常年处于贫困当中。

这两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对这样的老年人来说,一个茄子是1块2还是1块3,他们特别敏感;买衣服是79块还是81块,他们特别敏感。

但是每个人对钱的敏感区是不一样的。

一个每个月赚3万的人,和一个每个月赚3000的人,可能生活状态差不多,但是对钱的敏感区域绝对不一样。

月入3万的人,他日常的开销可以很节约,穿的很朴素,但绝对不至于对晚上吃饭到底吃10个肉串还是11个肉串计算半天,所以许多年轻人在老年人眼里,就是:奢侈、浪费,不会理财。

说回上面的老年人。他们长期沉浸在一个月只花200~300块的世界里,一旦一笔钱超过了他们内心的阈值,比如1万。这时候他们就完全没有概念了!

于是他们很容易忽视风险而只认收益。他们的脑回路忽然就变成了这样:

我手里有10万块,放银行一年也没多少钱。放哪都是放,放了一年还能有好多利息。

于是他们很容易就放弃了对风险的考虑,只看收益。

结果就被人惦记本金了。

所以我觉得一个孝顺的年轻人,给父母钱是绝对不够的,一定要尝试带着他们去花钱,提高老年人对钱的认识。不然别人一忽悠,年轻人的“6个钱包”瞬间减少一大半,这损失就大了。


酒骑风


现在不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买理财产品,而是大部分的定期存款储户都在向理财产品客户进行转化,买理财产品的老年人只不过是其中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那部分老年人群体!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 第一,理财产品收益更高。

定期存款相比理财产品来说,优点在于保本保息、安全性高;可提前支取、灵活性强;起存金额较低、50元即可。

但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万万不是定期存款可以与之相比的。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2%左右,理财产品却能达到5%—6%,相差何止一两倍!高收益的驱使下,必然会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老年储户尝试购买理财产品,而现实当中99.9%以上的理财产品都没有出现过问题,在尝到理财产品高收益高回报的甜头以后,很难再让这部分储户回头购买定期存款了。


  • 第二,理财产品安全性极高。

在资管新规落地以前,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两种,老年人购买的绝大多数属于保本型理财,风险极低。在资管新规落地以后,虽然国家已明确规定理财产品不得刚性兑付,银行只能发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但是鉴于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正常兑付的比例在99.9%以上,已买过理财产品的老年客户并没有出现太多的忧虑心理,还是一如既往的购买理财,可以说老年人是比年轻人更牢靠的理财客户。


  • 第三,银行更受老年人青睐。

互联网模式下也有许许多多的理财产品,例如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P2P理财、基金定投以及股票投资等,这些说实话都属于理财产品。但是,因其都属于新兴事物,老年客户接触的时间比较少,他们多半和银行打了一辈子交道了,在心理上就也更信赖银行。当然,银行的安全性比互联网理财产品要高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理财产品虽好,但存在的风险性一定要清楚明白的告知老年客户。

很多老年客户虽然一直在购买理财产品,但他们并不太清楚理财产品当中存在着何种风险,而且一旦出现风险又有可能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在平时与他们交流当中,因为以前的理财产品都是按照预期收益率为其发放本金和收益的,他们很可能会潜意识的认为理财产品没有风险。所以我们银行在为其提供理财服务时,一定要先告知他们在售的理财产品风险性有多大、仔细评估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他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为好!


银行小学生


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按照年龄和人群来划分的。当然了,的确是有着越来越多的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了。

他们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本金去做这件事情的。往往越是上了年纪的人,工作年限久了,就会有更多的经验和积攒下来的钱去购买理财产品,其一现在的一些理财产品是值得购买的,他们可以去平衡哪一款产品更好,把钱存在银行中,以获取更多的利息。其次,他们也是在为自己的子女考虑,很多的父母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子女,这也是人之常情。

实际上,理财并不必非要等到上了年纪之后才开始行动起来,以目前的阶段来说,在职场上打拼,为了避免做“月光族”,理财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毕竟工资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更何况,相信有很多的人都有一种顾虑,就是如何才能钱生钱呢,每个月拿着基本工资大概是不够用的。现在除了银行中的理财产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平台可以操作,所以,如果你也有这种担忧,不如行动起来吧。


环球老虎财经


这很正常啊。

首先,在大多数人眼中,银行是国家开办的,十分安全可靠,值得信任。自然银行推出的产品就如有国家背书一样,可以放心购买。尽管目前银行基本都是股份有限公司,只不过有的国家控股,有的民间资本控股,还有的地方政府控股,近几年也不乏出现银行飞单的乱象,但总体来说,我国对银行的管控还算严格,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较为稳定。

其次,除银行外,我国其他理财渠道的发展时间较晚。即使股市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不过短短30年,因此对于上年纪的人来说,他们过去成长生活的年代多数都只有银行一种渠道来存储和管理资金。过去他们将钱以定活存储方式存在银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理财产品的出现,银行有着先天的优势直接将这些客户转为理财产品购买者。而客户不需要花多少精力,就可以将本来就存在银行中的低息存款转为较高利息的理财产品。

再次,年纪稍大的人对于风险的偏好较低,他们在更大程度上宁愿牺牲利益来换取安全性。近几年,中国的投资市场发展极为迅速,理财产品更是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乱象丛生。上了年纪的人普遍没有更多精力和能力去研究辨别真伪,因此,更愿意倾向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孙建波


为什么?因为习惯成自然!

我来个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例子,我家邻居的阿姨现在60多岁,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她每个月基本都会去银行查看钱有没有到账,但是去查账她不会通过ATM查询,每次都是去银行柜台查,时间久了银行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她,她也跟银行的工作人员很熟,所以非常信任银行的工作人员。

就这样,她每个月除了留足基本生活费之外,几乎把自己的积蓄都存在这个银行,有部分购买的是理财产品,部分存的是定期,加起来差不多有20万左右。

我做为一个金融从业人士,知道钱存在银行肯定是跑不过物价的,所以多次劝她不要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那样会贬值的,但是她总是无动于衷,而且我建议她购买余额宝或者其他产品,她也是听不进去,说我不懂装懂,还说只有钱存在银行才是最安全的,其他理财渠道都是骗人。

对于这位邻居阿姨,我也是拿他没办法,我估计她己经被那个银行的工作人员洗脑差不多了,在她看来,只有银行才是最可靠的,其他都是不靠谱。

我想目前肯定有很多人跟这个阿姨一样,他们之所以那么那么偏爱银行,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是习惯,这帮老人经历的年代比较辛苦,在他们那个年代,存钱在银行是唯一的理财渠道,能获得利息就是最好的,所以他们会认为银行才是存钱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安全,这种习惯想在短期内改变是比较难的;

第二是信息缺乏,虽然现在的信息已经很发达,但是很多老人获得信息来源还是主要靠电视、报纸等传统渠道,很多人甚至都不懂上网,所以对于新兴理财产品接触的比较少,也不了解,有钱也没地方投资。

第三个是银行的洗脑,这帮老人是银行的常客,而且有点钱基本都是存在银行,银行对他们知根知底,所以会经常对他们洗脑,让他们把钱存进银行或购买理财产品;

第四个是缺乏判断,比如你说的为何很多老人喜欢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大家都知道银行理财产品是不保本保息的,但是在很多来人看来,银行理财产品跟银行存款一个样,只要通过银行办理的都是存款,这个主要是他们对银行非常信任,所以有时候存款变保险了她们都不知道。

第五个是银行理财产品对于老年人确实是最好的投资渠道,虽然有很多渠道的投资收益要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但是对应的风险也很大,而这些老人存的钱基本都是养老钱,万一亏损那养老都没保障了,而钱存定期利息有太低,都不够抵消物价上涨水平,所以银行理财这种收益和风险相对较平衡的产品更适合老人投资。


贷款教授


老人理财注重稳定性与安全性

现在市面上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花样繁多,老人不会花心思去研究,对于老人来说,银行信用度高,所以老人都在银行存钱或者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

老人由于对银行信任度比较高,所以也比较听从银行柜员的建议,银行柜员会手把手地教老人填表格甚至代写,不需要老人费心费力。

老人由于收入较低或者没有收入,银行认定其抗风险能力较低,所以也会推荐一些适合老人风险较低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

目前很多银行都有这种专门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理财产品,风险很小,年收益率也比定期存款要高,大概在4%—5%之间,老年人选择这种产品,亏损的可能性很小。

但近金十君也要和大家说一下银行的一些圈套:

保本理财已经不存在

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自诞生以来一直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近几年国家对投资理财市场监管趋严,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加入竞争,导致银行理财市场不断生变,随着刚兑的打破,无风险的收益产品时代已经终结。

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率

为了吸引客户,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往往会承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预期收益,令投资者对收益产生心理预期,并把预期收益当作是实际收益。

但是实际上,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预期收益率是不会写上去的,银行也不会保证完全达到预期收益。所以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了解产品细节,如果出现金融衍生品则为结构性理财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注意防范“飞单”

飞单,是指银行理财经理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

普通投资者要想识别并避开“飞单”,就要认真阅读所购产品的说明书,查看其运作模式、风险级别以及资金投向等,对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需格外提高警惕。

此外,还有如认购期、到期到账日、风险等级、条款及提示等基本概念也需要在购买产品前掌握清楚。

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风险揭示书等相关文件,关注与风险有关的各个条款,才能正确认知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及收益,选择出适合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

号称“金饭碗”银行业为何不断涌现离职潮?2018年全国企业退休工资究竟能上调几何?关注“金十数据”,我们给您提供更专业的解答!

金十数据


我个人觉着,这部分上了年纪的人主要还是一些有稳定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且没有为自己或者儿女存在购房压力的这批人。你想,我们农村的有年纪的人,要么为了给自己攒个养老钱,买命钱,还要为子女考虑在县城买房,对于风险极度厌恶,不可能去购买有风险,不保本的理财产品。


不可否认,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先看一下近十几年来,存款基准利率的对比图:




其实,无论存款利率高低,国人最为放心的理财方式还是以银行存款为主。而相关数据也显示,我国仍然是存款规模仍然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

那么,为什么这批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我觉着主要还是以下原因:

  1. 这部分人不满足于当前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主要还是因为利率太低了,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流动性优于定期存款。而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让他们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即使出现理财产品亏损,也不会伤到他们的根本-稳定的收入来源。
  2. 这部分人,除了收入来源稳定,手头也有了一定的积蓄。而他们每月可以从银行取工资。而银行工作人员也会为他们推荐一些安全系数比较高的理财产品。对于这部分上年纪的人来说,省心。对于银行工作人员来说,还能完成相应销售任务。
  3. 最主要的还是收益率高,到期能拿到比定期存款更高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况且只要是银行正规渠道发型的理财产品,安全性还是挺高的。


财富公元


选择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很多都是忠实的高净值客户,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老年人偏爱选择银行理财的原因可以归结到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风险偏好较保守,相比券商或者互联网平台,银行更加值得信赖

老年人理财观念比较强,对于安全性要求的比较高,看中收益更看中稳定安全,在老年人眼中,银行=安全,有国家的监管体系在,银行的运行和管理各方面都更加让老年人觉得放心。

二、老年人观念比较传统,投资渠道的理解有限,年轻的时候奋斗一生购置固定资产,年纪大了就只剩下储蓄这一个概念了。

我们中国是个储蓄大国,修身齐家是一辈子追求的事情,这个“齐家”在老一辈人眼里,首先就是置办家产,利用毕生的精力先把家里房子车子固定资产安置妥当,下面考虑的事情就是养老保障和为子女留下一定的财富。投资在老人家眼中渠道就两个:买房或者存银行。没有别的选项,老一辈人接触网络比较晚,接触券商就更少了,在他们眼中理财只有国家的才是值得新来的,银行是个不二选择。

三、老年人的社保、养老金发放都在银行,给银行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营销机会,这是其他机构不具备的优势,得天独厚。

老年人的养老金发放都在银行进行代发,而且老年人不喜欢用卡,喜欢用存折,在我们当地,养老金发放的日子,老年人都要到银行排长龙,即便你告知他用银行卡更方便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取现,他们也不喜欢用,愿意等。这个长年累月的时间里给银行了无数次微沙龙的机会,讲解理财、讲解保险,给老年人灌输理财思想, 很多老年人的理财就是在这无数次宣讲中完成的。一旦老年人选择,那么基本上就是忠实的客户群体,不会轻易再去相信别的机构。

这些就是我想到的老年人喜欢到银行办理理财产品的原因,但是也因为老年人对于银行的信任,给了部分不负责任的客户经理骗保险的机会,前些年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今年银监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整顿不当销售,以后的银行会更加规范,这类 事件相信会越来越少。


不立而立


每一代人所处的金融环境不同,造成对“钱”的处理方式、理财习惯也有所不同

现在去银行柜台买理财的大爷大妈,平均年龄至少得60岁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大约30岁,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会上财富最集中的群体。

那个时候,“理财”这个词还没被创造出来。

当时,如果一个家庭攒了点钱,往往就是去银行存成定期存款,要么就是买国债。90年代的银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动辄可以到10%:

我是80后。小时候,父母发了工资,第二天我妈就会去银行,把一部分工资买成定期存款。我爷爷、姥爷也会把每年积攒的退休金,委托我妈买成五年期国债。

2000年之前,我国金融市场还相对不太成熟,适合家庭理财的渠道很少。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存定期、买国债,就等同于“理财”了。


2001年,我国加入WTO,在这之后,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才开始逐步开发理财产品。

很多人去银行存款时,在柜员的介绍下,逐渐认识了理财产品,并开始积极配置。

我记得,我家买的第一款理财产品是民生银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现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银行理财,收益连余额宝都跑不赢。

于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况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了家庭理财的首选。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们,变成了满头白发的大爷大妈,但他们当初养成的购买银行理财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这段时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猛、日趋成熟,投资理财渠道越来越多,但银行理财依然是风险最低的产品,上岁数的人买了踏实,后面不用操心;

更关键的是,大爷大妈们知道,只要去银行说要买理财,就会有工作人员悉心介绍,然后帮他们挑选、填单子。大爷大妈要做的,就是存够钱、输密码就妥了。

对于大爷大妈来说,还有比买银行理财更方便、体验更好、风险更低的理财渠道吗?


金投手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陶子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和年轻人不一样,他们消息来源少,不能用年轻人的知识体系衡量老年人的决策。

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去银行买理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信息来源少,对于互联网不了解,也不会操作网上理财产品。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去银行购买理财这一条路。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网上动动鼠标就能搞定的事情,为什么要亲自往银行跑一趟呢,运气不好还要排队,其实老年人也没办法,他们根本不会网上买理财。

另外,老年人去银行买理财,也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其他金融机构他们没听过,怕被骗。老年人普遍不熟悉网络,个别会上网的,也觉得网上理财骗子多,害怕钓鱼网站把银行卡密码套走,或者网上的理财公司倒闭,他们的钱拿不回来。因此,就算他们能在网上操作,也成天提心吊胆,害怕自己的钱不见了。而中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资,倒闭可能性几近于零,钱放在银行安心、放心,因此老人哪怕麻烦点,利息低一点,也会优先选择去银行存理财,不会选择网上的各种宝理财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