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人祖之山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许是看过壶口瀑布后再见人祖山,只觉它是那样幽静、深沉。却不想在此背后,“人祖山”确有着如它名字一般让人振奋的神秘。

人祖山位于吉县县城西北30公里,海拔1742米,西距壶口瀑布约20公里。这里山峦俊秀、沟壑幽深,一望无际的天然森林,翠云起伏、绿浪翻涌。由于很早就有伏羲、女娲在这里活动的传说,遗留下许多历朝历代修建的如“娲皇宫”、“伏羲庙”等庙宇、庙龛遗迹200余座。因此,人祖山可以说是一座“文化遗产”之山。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不知有多少人看过那个2012年的新闻报道,我记得。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在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皇帝遗骨”及其他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了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

尽管我们无从证实,这个遗骨就是传说中的“娲皇”,但他来自6200年前的这个事实,毋庸置疑。这足以说明,山西吉县人祖山是中国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为吉县人祖山区域是中华婚育文明、农耕文明、古代历法起源地之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千年穿越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到了人祖山,已近傍晚。

伴着夕阳,走进老林,无尽的山道,悠远的鸟鸣。6200年前的人类就是在此处生活的。

“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身在此山的心境,便是如此。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未到人祖山之前,我脑海中对人类起源故事的认知是模糊的,只有一个从弯腰前行到直立行走的画面,却没有进行过刻意地研究和思考。直到此刻,我站在这儿,听着人祖山耿总及他的文化团队向我讲述时,我才意识到,人祖山的伟大与神奇。

娲皇宫门前这块天生巨石,俗称“娲石”,上下两层,均有方圆石窝一组。据说是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表达。娲石西侧“元丰八年”、“西夏王”等题刻,可证明“人祖山”最迟在宋代已有此称谓,且于当时已名扬海内外。

娲皇宫前卧云石上的圆与方,还有那14×17道的围棋盘,七个圆点列在柿子滩岩画女娲形象的头顶。先辈要对后人说明什么?先天八卦的创立?亦或是女娲的丰功伟绩?

娲皇宫前的悬崖叫“伏羲岩”。有栈道迤逦而行,仰可望蓝天白云,陡峭山势;俯可观脚下云雾、清涧茂林;微风吹来,草木低昂;大风起兮,林涛汹涌。清代人在题刻中称赞曰:“林阁烟霞,有鸟韵花香之奇;山色俊秀,有碧岫深云之状。”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6280年前的头骨,他究竟是哪位神圣?竟能坐拥如此美景?女娲也罢、伏羲也好,始于传说,基于历史。再看,娲皇宫出土的2100—900年前的兽骨,人祖山里的滚磨沟、合烟崖、穿针梁、石洞房,柿子滩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上的淀粉,这都能够说明万年前人祖山已经产生了农耕文明,那一处处用火的痕迹,那一堆堆烧焦的兽骨,无声地描绘着人祖山人类生活的情景。更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一块石头凹槽里的物质,竟然与现代火柴的配方相近。

追本溯源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这些历史的痕迹,引无数专家到此寻觅,并逐步为我们描绘出中华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足迹。

人祖山,在经历了地球晚冰期“洪水泡天”后,见证了两万五千年至六千年的女娲伏羲时代,也就是中华人祖“柿子滩”先民,从黄河岸边登上了“上造化坪”、“下造化坪”千米高地,再创文明,由旧石器时期过渡到新石器时期,由智人进化到新人阶段的起始时代。

不识人祖山 怎知本身源

人祖山伏羲殿

女娲伏羲在人祖山建立了华夏大地上的笫一个家庭,开创了中华民族婚育文明和血缘伦理的雏形;这里是女娲伏羲最初观天画卦的中心位置,他们在这里创立了八卦历法,书写了华夏大地的第一华章;这里发现的中国乃至目前世界最早的女娲伏羲岩画、大量的出土文物遗址遗存,都有力地证实了吉县人祖山正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人类最早发明并使用人工火种的发源地。如此丰厚的历史遗存和史前文化积淀,自当引人入胜,访者伫立沉思,游者流连忘返……

你会想象到在万年之前,生活在人祖山的中华直根系的祖先适应自然,繁衍生息,抗拒灾变,创造不止的生活情景;也会依稀见到风骨遒劲的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从这里走向平川,走向四面八方,走向中华大地,走向江河南北的波澜壮阔的迁徙场景……

人祖山千万年被尘封的记忆已经开启,神秘面纱有待层层揭开,隐藏在它幕后的故事一旦破译,或许将呈现出一幅石破天惊的历史画卷!我不擅长考古研究,但我有义务用我们的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关于6200年前人类栖居的思考。

— end —

撰文: 闫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