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壁垒 古代军事的最后一道防线

千秋壁垒 古代军事的最后一道防线

北国横亘一青龙,气壮神州万里程。

多少胡兵屈仰止,几多血肉筑安宁。

— 左河水

长城,作为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宏伟壮观的建筑,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汉代业已出现,一度使西方文明有些猝不及防。西方用巨大的石头垒砌出一座座教堂,这一宗教文明的象征,竖起的是信仰和价值观。西方人遵循的一切都是这个象征物给予的,不能越雷池一步。东方的长城,是用土夯筑的、用砖垒的、用石头砌的,它垒在大地上,也同样垒在了人们的心中。长城两边的边民视这道墙为防线,不可逾越,一旦逾越就意味着冲突和战争。作为军事设施的存在,客观的防御固然不可忽略,心理的屏障作用似乎更胜一筹。教堂让人从善,长城让人止武;教堂让人洗心革面,长城让人枕戈待旦;教堂让人精神放松,长城让人提高警惕。同样是大地上的物理建筑,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意义和功能不尽相同。

千秋壁垒 古代军事的最后一道防线

自战国始,万里长城这一宏大工程就启动了,到了明朝有了新的突破。内长城、外长城,两道防御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我们所追寻的平鲁、右玉、左云、大同、阳高、天镇一带的古长城、古城堡大多是明朝所修筑。

1368年,元顺帝北逃后,其子孙仍称大元皇帝,并拥有颇为雄厚的兵力。这些北元蒙古残存势力不甘心失去滋润的生活和温柔之梦,不断骚扰和进犯汉人聚居之地。破雁门,下太原,入临汾,一路驰骋,明朝政府不堪其扰,也就有了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的壮举。长城,这一宏大的军事建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逢山过山,遇河过水,爬高走低,玉汝于成。仅在山西境内就有六百四十多公里的漫长战线,附丽而建的军堡更是数不胜数。

千秋壁垒 古代军事的最后一道防线

史载,明朝的边陲要地称重镇者有九个:曰辽东、曰蓟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宁夏、曰甘肃、曰太原、曰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来日多,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三镇,是为九边。大同镇管辖长城“西起丫角,东至阳和,边长六百四十余里。”明朝中期著名哲学家王守仁曾说过:“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此四地指的就是宣府、大同、蓟州、辽东。而平鲁、右玉、左云、大同、阳高、天镇一带隶属于大同镇管辖。

镇守边关属于军事行为,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每个堡子驻扎多少士兵,配备多少匹战马,分配多少辎重都有明确规定。堡子分军堡和民堡,军堡就是驻军的,民堡是住老百姓的,也有军民同住的堡子。军堡一心为战事,军民同堡的,边戍边、边耕地,保证军备之需。堡子级别也不一样,根据级别不同分别设守备、操守,还有把总。一般来讲,守备大于操守,操守大于把总。明朝虽然有了火炮,作战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战马是必不可少的装备。部队对战马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根据战马的多少给予一个死亡率,死亡数一旦超过规定数字,就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甚至降职。每匹战马有一定的补贴,就像将士的给养费,这样才能保障战马的战斗力。

千秋壁垒 古代军事的最后一道防线

寻访,我们再出发

2017年春末,晋南的土地已经花团锦簇、春意盎然,晋北才略显初春的景象。大片的荒凉中绿色犹如星星点灯一般若隐若现,倒是低处的草以及野花扎堆地接受暖阳的洗礼。

我们一行开始了在朔州市平鲁和右玉等地寻找古城堡的行程。

车子行驶在狭窄的乡间公路上,一会儿是水泥路,一会儿是沙土路,行驶在土路上,必然尘土飞扬,路旁的丛林裹了冬衣一般,飞扬的土屑平添了一层厚重。前面的车子只好用对讲机嘱咐后面的车辆不要跟随太近,以免吃土。这里属于塞外高原,常年缺水少雨,像汉子、婆姨般锻造了一张沧桑的脸。

千秋壁垒 古代军事的最后一道防线

长城在这里出现,就像一条巨龙,安卧在一座座山上,一道道岭上。这种卧姿流露出随时随地腾飞的意图,仿佛边塞不是其安身立命之处,天空才是诗与远方。然而,几百年来却一动不动,不管是朝阳的沐浴,还是斜晖的浸染,这条巨龙总是有一种不言而怒、不动自威的霸气。原本一个不起眼的荒凉边地,因了长城的屹立,增添了威严和自尊,这也是无法回避的过往。与古长城相伴而生的城堡,零星地散布在长城附近,或近或远,近不过数百米,远也就是数千米不等,这样的布局有进退裕如的战略意味。

摄影/高海平

— end —

撰文:高海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