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榮——56年堅守 她撐起全家老老少少十幾口的幸福

王梅榮,女,1942年2月生,周口市淮陽縣劉振屯鄉白莊行政村梁墓村人。

王梅榮18歲嫁到婆家,1976年丈夫病逝,2002年公公患腦中風臥床不起,2004年婆弟也因病去世。她一人養育子女和5個未成年的婆弟妹的生活起居,照顧不能自理的公公。2016年,被評為河南省首屆“鄉村好媳婦”、“河南好人”。

她是五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公公婆婆的好兒媳;她是弟妹的好大嫂,也是一個家的頂樑柱……

1942年,王梅榮出生於一個平凡的農民家庭,18歲嫁入劉振屯白莊梁墓村,與白登山結為夫婦。她性情樸實,與人為善,和藹可親,與公婆關係十分融洽,是村裡村外都知曉的好媳婦。丈夫白登山是淮陽縣紡織廠幹部,夫妻二人為人正直,深受好評。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76年白登山因為心肌梗塞病逝,留下五個年幼的兒女,最大的14歲,最小的僅有半歲。這個突然的晴天霹靂幾乎打垮了這個家庭,王梅榮忍住悲痛操辦丈夫喪事,一邊安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公婆,一邊還要照顧幼小的子女,連帶著還有五個未成年的小叔子和小姑子。她既是媳婦,又是母親,還是一群弟妹的嫂嫂。

一個女人的肩膀能扛起多少責任,除了家庭,她還要照料十一畝田地,那是一家人的口糧和賴以生存的基礎。有人曾勸她趁著年輕改嫁,被她一口回絕,全家老老少少十幾口人的未來全在她一個人身上,她雖沒讀過書,卻也明白孝道與感恩。

五個子女和五個弟妹被王梅榮拉扯長大,原以為上天會眷顧這個家庭,2002年,王梅榮的公公患上腦中風臥床不起,這一躺,就是七年。

王梅榮與婆婆齊玉蘭一起,悉心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每天給他翻身,餵飯,碰上天氣好,便把老人抬出來曬太陽,甚至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王梅榮也親力親為將他打理得乾乾淨淨,不曾有過半句怨言。婆婆齊玉蘭常常看著兒子的墳頭落淚,一方面思念兒子,一方面覺得老人拖累了她。她卻反過來相勸:“五個孩子我都伺候長大了,伺候你和俺爹算啥。”

2004年,王梅榮的小叔子,白銀山也因為心肌梗塞猝死,年僅34歲。婆婆接連送走兩個兒子,心理承受不住打擊,一度臥床不起,整日以淚洗面。王梅榮協助家裡料理後事,伺候婆婆更加盡心盡力,她說:“媽,我是你閨女,也是你兒子,我給你們養老,伺候你們一輩子。”

臥床七年的公公去世後,子女相繼離開家庭,她和婆婆相依為命。她像是永遠都不知道累,每天下地幹活,跟鄰里關係十分和睦,熱心助人,村裡的大小事都熱心參與。晚上回家照顧年邁的婆婆,村裡人從未見過兩人吵過一次架,紅過一次臉。她說,婆婆就是我媽,我媽說啥就是啥,沒什麼好吵的。婆婆喜歡吃什麼,她就做什麼飯。冬天鄉下冷,她還要伺候婆婆穿衣服,把老人穿得暖暖和和坐在院子裡曬太陽,她才出門幹活。碰上子女送來的好東西,她先給婆婆,給孫子孫女,最後才想到自己。

她的子女也受到母親的影響,從小便懂得以孝為先,善良和睦。三個女兒逢年過節便帶著自己的子女回家裡探望,帶上老人喜歡吃的和穿的。兩個兒子在城裡做生意,都秉承了王梅榮的孝心和善心,每年給老人操辦生日,一家人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兒孫滿堂。王梅榮的三個小姑子,都以這個大嫂為榜樣,雖然人在外地,卻時常抽空回家,給大嫂買幾件新衣裳,給家裡添置些新擺設。如今家裡五代同堂,人丁興旺,先後培養出了一個博士生、兩個碩士生和四個本科在讀生,一家人和睦融洽,讓鄰里鄉親都羨慕不已。

在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悉心照料中,1925年出生的婆婆齊玉蘭現已九十歲高齡,雖然腿腳不便,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王梅榮的孝心感動了鄉里鄰里,是十里八鄉人人都誇的好媳婦,周圍鄰居以她為榜樣,一起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百善之首,以孝為先。說起來容易的道理,做起來卻很難。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家庭和睦和諧的基礎。王梅榮是一個樸實平凡的農村婦女,卻懂得這些最基本的道理。她一生勤勤懇懇,養育子女,善待老人,待人友善,一心只為他人著想,再大的困難和打擊也摧不垮她的信念。毛主席曾經說過,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王梅榮卻堅持了一輩子的孝心和感恩,也正是她的堅持,讓這個家庭和睦美滿,平安喜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