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土地面積有多大?

宇宙人生15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家,總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印度從北到南有有3214公里長,從東到西有2933公里長。海岸線為7516公里。

那麼298萬平方公里到底是多大呢?我們來做一下這樣的比較:

1.如果拿印度和中國做比較呢

中國大約是印度的3倍。

印度約為298萬平方公里,而中國約為963萬平方公里。

2.如果拿印度和俄羅斯做比較呢

俄羅斯大約是印度的5倍。

印度約為298萬平方公里,而俄羅斯約為1709萬平方公里。

3.如果拿印度和日本做比較呢

印度差不多有9個日本這麼大了。

印度約為298萬平方公里,而日本約為37萬平方公里。

四分之一的印度國土正在沙漠化:

大約四分之一的印度土地正在轉向沙漠,農業地區退化正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可能威脅到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國的糧食安全。

印度僅佔世界領土的2%,但有17%的世界人口居住在這裡,導致過度使用土地和過度放牧。隨著降雨模式的變化,土地變得貧瘠,正在發生退化。

土地退化,將導致生產力損失,估計為1.05億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2%。

根據研究報道,該國約有69%的土地是乾燥的,因此很容易受到風蝕、鹽漬化和水澇的影響。

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是最乾旱的州。這些是印度的一些棉花和油菜籽種植州。

印度的人口: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佔世界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截至2017年,人口已經達到了13.2億。

在1975年至2010年期間,人口翻了一番,達到12億。印度人口在1998年達到了10億。印度預計到2024年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超過中國人口。

到2030年,它有望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擁有超過15億人口的國家,到2050年人口將達到17億。其人口增長率為1.2%。

印度有超過50%的人口低於25歲,35歲以下的65%。預計到2020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為29歲,而中國為37歲。日本48。

性別比為944名女性比1000名男性,男性多出了女性不少。這和印度重男輕女的思想分不開。

印度最大的3個城市:

3.加爾各答

直到2001年,這個城市的正式名稱是加爾各答。它是西孟加拉邦的行政首都。加爾各答的人口為1403萬人。這是該國第三大生產率和人口第三大城市。加爾各答在印度東部地區的經濟和軍事活動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它是該地區唯一擁有國際機場的城市。它也是該國的文化中心,深深紮根於藝術,戲劇,戲劇,電影和文學。

2.新德里

新德里由該國的中央政府管理。該市的官方名稱是德里國家首都轄區。它在孟買之後人口第二,擁有約1630萬居民。新德里作為一個城市的財富在孟買之後位居全國第二。 2016年,它是印度兩個最具生產力的都市區之一。1.孟買

孟買是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它的正式名稱是孟買,直到1995年。該市人口約為1840萬,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財富也超過了其他任何印度城市,因為它擁有最多的印度百萬富翁和億萬富翁。

喜歡的請盡情關注+點贊,不喜歡的千萬不要勉強!


王不宇看世界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1],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件、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1]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併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併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佔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裡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託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併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


君行早才安


印度屬於南亞國家,是南亞最大、也是南亞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當然,印度面積不足300萬平方公里。

說印度是南亞最大,最強,是因為,南亞包括:

1、巴基斯坦;

2、孟加拉;

3、不丹;

4、尼泊爾;

6、斯里蘭卡;

7、馬爾代夫。

這些國家,除了巴基斯坦勉強能和印度爭個高低,其餘的都不堪一擊。


辰州觀海


越少越好,分裂遲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