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連小學都快荒廢的四川小村,

一群志願者用這樣一個建築,

來留住雲海中的溫暖。

……

- 川西 蒲麥地野營基地 -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壯麗的雲海,流動的雲瀑,四望的群山……

這裡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牛背山,宛如《國家地理雜誌》的畫風,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攝影、戶外愛好者。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牛背山屬二郎山分支,在這裡,凡是你能想得到的四川名山——夾金山、四姑娘山、二郎山都能一覽無餘。“雲海、日出、雪山、佛光、日落、星軌”是這裡的六絕。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牛背山主峰海拔4000米,位於半山腰的蒲麥地村是旅行者們徒步上山的必經之地,也是到達山頂前最後一個村莊。這裡的民居少有水泥小樓,依舊保持著原始素樸的山野鄉村樣貌。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從蒲麥地徒步上山大約4個小時登頂,為了保存體力,一般旅行者都會選擇登頂牛背山之前在在這裡停留一晚進行休整。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正如中國大部分的偏遠村莊一樣,村裡更多的是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很多村舍也是年久失修。因為生活條件差,沒有老師願意上山教書,村裡的小學就要關閉了。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在公益組織工作的大雁帶著夥伴們來到這裡,他們想為這個世外桃源一般的小村做點兒什麼。大雁直覺地認定發展優質民宿帶動旅遊綜合服務是蒲麥地村能留住人最好的出路。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就這樣,大雁和小夥伴租下了村裡獨居老人三叔家房子十年的改造、使用權,清理了雞窩、豬圈,建起了他們的“牛背山蒲麥地青年公益實踐基地”,並開始規劃對這套老房子的整修。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建築

如山屋頂

要由衛生間,要有浴室可以登山者洗上熱水澡,要有公共空間讓村子裡的人和外來的人進行交流……

通過東方衛視,他們邀請了新銳的青年建築師李道德操刀設計。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對設計師說李道德來說,這個項目是他的職業經歷中最特別的委託,委託人提的需求是非常實在的,但是這件事又充滿了激情和夢想。

望著遠山,這個設計師想,這裡不僅僅需要個旅舍,它要成為蒲麥地村讓為界關注到的橋樑。要足夠特別,要印象深刻。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在改造中首先拆除了與原本建築極不協調又有諸多安全隱患的“水泥盒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既可以避風擋雨,又可以遮陽納涼的異形“簷棚”。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從一樓地面生長而起,銜接起二樓正房的屋簷和閣樓的房頂,而後在壩子的部分高高的聳起如同一個巨型的拱頂,罩住了這個建築的氣場,又毫不突兀地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起伏的屋頂與背後的大山以及遠方的雲海之間存在著形式上的某種關聯。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拱頂是當地與外界生活的“紐帶”,它是是整個改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在當時,也是施工建設中最複雜、艱難的部分。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最初,希望通過傳統的木頭的隼牟結構來演繹這個結構,但是由於當地工藝和加工工期的限制不得不放棄了。

最後,轉而更多的考慮“就地取材”和“當地人施工”,在建築材料上也轉而選擇了四川當地盛產的慈竹所提煉而成的新型竹基纖維複合材料。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種竹基纖維板,材料商之前並沒有過異型加工的經驗,用計算機的模型出圖紙,在項目現場,設計師和工人、材料商一起,邊實驗、邊加工、邊優化設計、邊建造。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鋪瓦也是個學問,“最初我們希望是定製的一種S型的瓦,但最後我們用了當地現成的小青瓦。沒想到的是,這種天然屬於這裡的東西,卻最能表現出效果。”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因為和當地蓋房的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當地的村民還能參與到建設裡,也給村民們增加了勞動收入。在勞動過程中,設計師、外鄉人和當地人交流溝通,彼此瞭解。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因為當地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帶,設計團隊還反覆研究了結構的穩定性。“幾個大梁是搭接在老的結構上起來,與底層石牆的結構相聯接,頂部的杆件是為了讓主體結構件相互支撐、這樣主體結構非常穩固。”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牛背山最獨特的風景

為它而來

建造完成後,這裡成了牛背山最獨特最醒目的標誌。很多遊客甚至是因為這個特別的青年客棧才知道了牛背山,來到了蒲麥地。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二樓都規劃為公共空間。屋子用可以全部打開的鋼架玻璃門與壩子聯通。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外邊是大家嬉戲玩耍的活動空間,裡邊就是住宿的接待區和這裡的圖書室、咖啡廳。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當地人劈好的木柴是家裡必不可少的。設計師把這個元素運用到設計中,鋼架玻璃門上擺放砍好的木材,要用就隨手取下。現在,這些木頭已經被驢友們當成了留言牆,變成另一種溫暖。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原本廢棄的閣樓現在變成住宿空間,設計師選擇了用飄逸的紗幔進行裝飾,半透的原始棉麻材質既創造了田園生活的拙樸詩意,也為居住者提供了柔軟溫暖的舒適感。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房子原本沒有任何排汙處理方式,設計師新建了明亮現代的廚衛空間。這裡的衛生間是整個村子裡唯一有抽水系統的,浴室裡也都裝有浴霸可以保暖。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這個客棧在城市裡只能算是一個很普通的青旅,但對這個村子卻意義深遠。

義工來了,驢友來了,與村民們像一家人一樣坐在一起,吃飯、聊天……這個連手機信號都沒有的閉塞村子,現在他們有了與外界聯繫的橋樑。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連孩子都可以在這裡和外邊來的客人交流、遊戲。

這個四川荒村,用竹與瓦重獲新生~

未來,這裡將有居住體驗更好的精品酒店,這裡也將正式建立牛背山風景區。一個荒村,也將從此迎來自己的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