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  中國科學院供圖

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瞭解答。

“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方精雲介紹,“碳專項”於2011年啟動,來自中科院及高校、部委所屬35個研究院所的350多名科研人員,按照專項統一的實驗設計和調查方法,系統調查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灌叢、農田)碳儲量及其分佈,調查樣方17000多個、累計採集各類植物和土壤樣品超過60萬份。在發表的7篇論文中,中國科學家全面、系統地報道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特徵及其對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響應,量化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強度和空間分佈,以及生物多樣性和大尺度養分條件對生態系統生產力的影響。

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四項:第一,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例如,在2001年—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而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草地生態系統的碳收支基本處於平衡狀態。

第二,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通過直接證據證明人類有效干預能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國重大生態工程(如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草工程以及長江和珠江防護林工程等)和秸稈還田農田管理措施的實施,分別貢獻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總量的36.8%(7400萬噸)和9.9%(2000萬噸)。

第三,首次在國家尺度上開展了群落層次的植物化學計量學研究,驗證了生態系統生產力與植物養分儲量間的正相關關係,揭示了植物氮磷元素的生產效率。

第四,首次揭示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土壤碳儲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證實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不僅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碳儲量。

系列文章不僅為驗證和發展相關的生態學基本理論、評估生態系統對未來環境變化的響應提供了基本數據,也對人類干預促進生態系統碳吸收提供了新的見解,不僅為今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智慧。(記者 齊芳)

生態興則產業強,興林而富民,生態與經濟雙贏局面在我省已不鮮見。

樹莓之鄉封丘縣種植樹莓達5萬畝,畝均效益8000多元,長達4個月的採摘期為留守婦女和老人帶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林州市化劣勢為優勢,270多萬畝的山地丘陵逐漸從亂石坡變成花果山,經濟林面積達30萬畝,坡地經濟富了鄉村,綠了荒山,催生了生態遊;

西峽縣“果、菌、藥”三大特色產業對全縣農業總產值和農民收入的貢獻分別達到64%、65%,全縣林業產值突破百億元,財政收入的40%、農民人均收入的68%直接或間接來自林業……

據統計,全省林業年產值由2012年的1088.7億元增至2017年的1966.3億元,平均增速在10%以上,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體制機制革新破解發展瓶頸

2012年前,我省基本完成以確權發證為主要任務的集體林權制度基礎改革,6788萬畝集體林地分配到4255.6萬名林農手中,林農獲得林地經營自主權,種上了“搖錢樹”。

在鞏固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我省不斷深化改革,林權流轉合同標準文本使用率大幅提高,全省集體林地家庭承包率由68%提高到75.4%。

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林業企業、合作社、大戶等經營林地面積達806.6萬畝,推動林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

三門峽市陝州區二仙坡果業流轉山場從500畝擴大到3萬多畝,當地蘋果從一斤僅賣0.2元,到如今生態蘋果按個賣,還獲得出口歐洲的通行證。該公司累計帶動三門峽市2萬餘戶果農提高管理水平,受益面積達10萬多畝。

2017年,省政府印發《河南省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實施意見》,要求探索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進一步為林業增添動力、釋放活力。目前,全省林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林權流轉等改革正在不斷推進。

期待已久的國有林場改革這兩年取得實質性進展。國有林場面積雖然僅有688萬畝,卻扼守著黃、淮周邊以及主要水庫周圍、風沙前線等重點生態區域,森林蓄積量約佔全省七分之一,是我省維護生態安全的主戰場。而今,我省93個國有林場迎來新生,經費實行財政全供,從伐樹求溫飽向全身心保生態轉變。

為期五年的河南省林業生態省建設提升工程規劃去年圓滿收官。據悉,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即將出爐,今後十年,我省將加快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把調整樹種林種結構、提升森林質量作為突破口,大力營造混交林,力求達到四季常青、季季花香、三季有果、綠美交融的效果,實現山區森林化、平原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陰化、庭院花園化。

十年後,我們與天藍地綠水淨、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河南相約!(記者 陳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