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实行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计划,最终失败,却成千古一帝

公元前135年,这一年是汉武帝刘彻即位的第七年,匈奴向汉朝请求和亲。

实际这是一种单方面的索取。所谓的“和亲”,是汉高祖刘邦所实行的对匈奴的一种策略,通过把宗室的女子嫁给匈奴单于和奉送大量钱财产物来维系两国关系。

汉武帝召开会议。

此人实行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计划,最终失败,却成千古一帝

大行王恢说:和亲只能维持几年的安定,匈奴每次都很快背弃盟约入侵我们,还不如发兵直接攻打。

大行是汉朝专门负责接待和管理外国人的官员,经常需要在汉匈两国的边境活动,对匈奴很熟悉。

御史大夫韩安国反对说:我们去打他们根本就没有好处,他们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我们就算占领了他们的地盘也毫无用处,俘虏他们的人民也不会变强。跨越几千里去进攻,人困马乏,而匈奴却可以以逸待劳,这么打仗是很危险的。还不如直接和亲。

韩安国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同意。

汉武帝予以采纳,同意再次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133年,雁门郡的马邑县有个土豪叫聂壹,他找到大行王恢,两人商量了一个对付匈奴的计谋,上书给皇帝刘彻。

内容是:匈奴和汉朝刚刚讲和,这时候可以用重大利益诱惑匈奴人入境,然后用伏兵攻击他们,给他们致命一击。

这个计谋的高明之处,在于利用讲和的时机,可以麻痹敌人,使他们放松戒备。此前汉高祖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议和,但合约刚刚签订完毕,张良就劝说刘邦趁机追击。后来才有了垓下之围、项羽自刎。

汉武帝刘彻自小就深沉、有胆略。他对于汉朝所实行的“和亲”策略是不满的。

两年前匈奴请求和亲的时候,汉武帝就有解除和亲的打算。不过,韩安国的话非常在理,当时也确实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汉武帝继续隐忍。

但这次,聂壹和王恢的上书,让汉武帝看到了希望。

他马上召开会议,商讨此事。

一场辩论赛再次展开,主要辩手还是王恢和韩安国。

正方辩手王恢首先发表观点:代郡以前叫代国,北方靠着胡人,南方受到晋国、燕国的侵扰。但他们耕种、养殖,自力更生,使得匈奴不敢来进犯。现在陛下拥有天下,匈奴却不断南下,侵我疆土,杀我人民,为什么?因为他们对我们一点都不害怕。那怎么办?我们应该立威,打得他们不敢直视!

这一通发言可谓慷慨激昂,令人振奋。

接下来,反方辩手韩安国登场。

韩安国说:当年太祖高皇帝进攻匈奴,在白登被围七天,极尽艰难,等回去之后丝毫没有想要报复的意思。这是圣贤的气度和胸怀啊!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怨恨而使得百姓受累。所以他采取和亲的策略。实行到现在,已历经五代,我们一直都能安享太平就是因为他的明智。所以,我认为不该进攻匈奴。

韩安国的话讲的不是太透彻,原因是涉及到汉高祖刘邦和当今皇上刘彻本人,有所忌讳。

分析一下,韩安国的话大致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汉高祖刘邦是身经百战的兵家高手,他进攻匈奴尚且被羞辱,我们这些子子孙孙根本就比不上高祖,怎么敢妄想达成高祖都没有做成的事呢?第二,我们现在一直都得益于和亲的政策,国家太平,生活无忧,这难道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要贸然改变呢?

对比一下两年前韩安国对于此事的看法,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两年前的会议上,韩安国着重从军事角度出发,分析了进攻匈奴的不可行性,因为离得太远、以劳攻逸,胜算不大,而且就算攻下来也没用。

但这一次,韩安国所说的则完全脱离了军事本身,他说的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打。结论就是:不想!

有安定的生活,谁会去选择冒险?

韩安国的结论应该是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的。

我要说的是,决不能因此而觉得他们懦弱。诚然,汉朝历经了高祖、吕后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延续,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完全足以与匈奴一战。但是,战争所涉及的东西非常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开战,必定是举国之人力、物力、财力都要去供养军队。而要想打胜,更加不是说得那么容易的。战略、战术的选择,将帅的任命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战败。

况且,君主专制的社会中,兴亡成败往往因为国君一人的贤能与否而决定。谁知道你刘彻是什么成色?万一是个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主,我们不是要被你害惨?

所以,在太平盛世,选择安定和和平,只不过是人之常情。

紧接着,王恢继续发言:高祖皇帝没有找匈奴报仇,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他是想让天下休养生息。但现在边境不断受到骚扰,死伤累累,我们难道不该反击吗?

韩安国说:最高明的方法,是我们吃饱,等敌人受饿,我们大治,等敌人大乱,我们养精蓄锐,等敌人精疲力尽。所以,直接进攻,还不如静待时机。这是古代圣人的作战方法。

一大通的圣贤之道后,韩安国继续发言:我们要是长途袭击,一定没什么成效。要是分为前后军,交战的时候没法尽全力,要是几路并进,又会后继无力。要是进军太快,粮草会不济,要是进军太慢,抓不住战机。这样的话,我们走不了一千里,就会人困马乏。这不等于送给敌人当俘虏吗?所以,我坚决不同意出击。

我先来说说我的看法吧,实在忍不住了。韩安国说我们养精蓄锐,等敌人精疲力尽,这个思路是对的。但问题是怎么养精蓄锐?又怎么使敌人精疲力尽?安国兄说是什么圣人的作战方法,实际上不过是鬼扯。

再接下来的话就更有意思了。分为前后军会不利于接战,多路并进又怕后续乏力,进军太快会粮草不济,进军太慢会抓不住战机。我的神啊!安国兄,你真是天才!那你告诉我,这仗到底要怎么打?战国时期的赵括,号称纸上谈兵,要是遇上安国兄,恐怕也只能相形见绌吧!

所以,经过我的鉴定,韩安国老兄根本就是在胡扯。

我也得出结论:凡是韩安国老兄发表的关于军事的见解都一概忽略;凡是韩安国老兄说的话通通只是为了表达“我不想打仗”的态度而已。

看完了韩安国完全没有营养内涵的假大空的发言之后,再来看王恢的发言,会觉得:句句都是干货。

王恢说:我所说的进攻,不是要进军到匈奴人的腹地,只是利用他们的贪婪,引诱他们到我们这里来,然后伏击他们。只要我们选出精兵良将,守住险要的地形,等匈奴单于进入包围圈,我们就可以断他们的归路,生擒单于。

好了,辩论会到此结束。

汉武帝刘彻宣布:王恢胜!

但我觉得王恢之所以胜出不是因为他在辩论会上发挥得多好。真正的原因是,汉武帝早已内定。

为什么这么说?

参考秦孝公的商鞅变法。秦孝公决定采用商鞅变法早就在会议开始之前就决定了。之所以召开这个会议,是让商鞅本人亲自向反对派解说他的主张。

这一年的农历六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当护军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准备与匈奴一战。

汉军的主要部署有二,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的人马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匈奴单于一到,就实行合围聚歼;王恢、李息的兵马则埋伏在马邑北面的代地,等待匈奴军中计之后截断他们的归路。

这个计划在历史上被称为“马邑之谋”。

六十多年前,汉高祖刘邦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六十多年后,他的曾孙汉武帝刘彻将要在马邑完成复仇。

汉武帝雄心勃勃,他相信,自己的曾祖父刘邦没有完成的事,可以在他的手上完成。

他绝不愿意活在祖先们的阴影之下,他要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匈奴人,快来受死吧!

此人实行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计划,最终失败,却成千古一帝

匈奴当时的单于叫栾提军臣。此人性情彪悍,狡诈反复。早在汉文帝的时期,他就背弃了和亲的条约,大举侵扰汉朝。汉景帝七国之乱的时候,他还和七国联合,准备进攻长安。

如此枭雄,当然不是等闲之辈。如何把他引诱到马邑的伏击圈,成了技术性难题。

但,这一切都难不倒聂壹。

这个马邑本地的土豪假装成逃亡的样子,跑去投奔栾提军臣。一个有钱人落魄逃走,到邻国请求政治庇护,这种情形很难假装。因为有钱人早已是人生赢家,这种人是受不得苦的。

栾提军臣就这样被聂壹欺骗了。

聂壹向他献计:我在马邑还有一些势力,可以帮你杀掉马邑的县令和县丞,然后带领全城投降,到时候,那里的百姓和财产就都归你了!

栾提军臣非常兴奋,他马上让聂壹去实行暗杀,自己率领大军随后就来接手马邑。

聂壹回马邑之后,随便找来了两个死囚,把他们的头挂到城楼上,然后跟匈奴的使者说:马邑县令和县丞已经被我杀了,马邑现在在我的掌控之中,你们赶紧来。

栾提军臣接到消息,率领十万精锐骑兵穿过长城,直扑马邑。

汉军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即将迎来从汉朝建立以来对匈奴作战的最大胜利。

事情会不会如此顺利?

汉军全军都处于极度的兴奋和紧张之中。

应该不会有纰漏,一切都已经安排得天衣无缝。

他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过着粗鲁的生活,物资短缺、不通礼仪,当他们听说即将得到的是马邑整个县的财产、货物的时候,连眼珠都放光!

这就是匈奴人的本性——贪婪。

只要他们贪婪,我们就能击败他们。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为了让他们中途不至于改变主意,汉军还做了一个布置。

他们把整个马邑的牛羊全部集中在一起,驱赶到了在马邑县的北面,散放在山野之间。

当匈奴人看到这么多肥美的牛羊,肯定早就乐疯了吧?

那么就算想改变主意,也一定会被眼前的牛羊给吸引,因为马邑的财物是这些牛羊的十倍百倍!

这个设想,乍一看合情合理。

但等到真正实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当匈奴大军到达马邑的北面仅剩一百里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汉人为他们精心设置的牛羊。

匈奴人都惊呆了,漫山遍野都是牛羊,汉朝果然是地大物博。

但栾提军臣却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第一,这是谁家的牛羊,数量怎么会这么多?第二,为什么只有牛羊,它们的主人怎么没有出现?

栾提军臣的这个推断堪称缜密。

如果贸然前往,那么有可能被伏击,但如果就这么半途而废,却也确实心有不甘,毕竟那令人向往的马邑城就近在咫尺。

栾提军臣做着非常复杂的心里斗争。

如果只知道追逐利益,不考虑风险,那么不过是一头贪婪的蠢猪;但如果一味考虑风险,而不敢逐利,也不过是一个胆小的懦夫!

作为一代枭雄,一定要做到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栾提军臣决定,暂停进军,他要先在这里观察一下。

于是,栾提军臣对附近的一个小碉堡发动了攻击。当时有一个尉史(汉朝边境的巡查官)在这里巡查,他看到匈奴兵进攻,就采取坚守策略。

显然,面对匈奴的正规军,他是守不住的,就这样,这位尉史被生擒。

栾提军臣打算杀了这个人。

没想到,这时,这个小小的尉史把汉军的埋伏计划告诉了匈奴人。

栾提军臣大吃一惊,大叫道:怪不得我总觉得不对劲,原来有天大的阴谋啊!

栾提军臣的这一声大叫,远远不止于惊讶这么简单,还包含了恐惧、失望、遗憾、愤怒!

既然已经知道是陷阱,那就不难做决断了。

栾提军臣命令全军立刻撤退,他们一路狂奔,直到出了长城才长出一口气——这条命总算捡回来了!

栾提军臣说:感谢上苍帮他赐给我们。

这个“他”就是汉朝的那个尉史。为了表示对老天爷的感谢,栾提军臣把他封为“天王”。

汉军方面,在代地埋伏的王恢和李息最先得到消息。但是王恢权衡再三,最终还是没敢拦截匈奴军。

埋伏在马邑的韩安国等汉军,在得知匈奴军逃走的时候,立刻展开追击,但匈奴大军早已逃走,追之不及。

一场精心策划的歼灭大计,就这样宣告失败了。而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个尉史小官的被俘。

军事行动的细节把控成了影响这次战斗的重大因素。

汉武帝刘彻对这个结果非常愤怒。他质问王恢为什么最后没有截住匈奴人?

王恢说:我们所制定的计划,是等匈奴人进入马邑之后,再出击。我的任务是截断他们的退路,夺取他们的辎重。但最后匈奴人没进入马邑。我们只有三万人,要是强行拦截,肯定会战败,这样只能自取其辱。我知道我这样回来会被处死,但是我保住了这三万士兵的命。

王恢的解释,有一定道理,如果强行拦截,以三万汉军对匈奴的十万骑兵精锐,胜率并不高。但匈奴军处于恐慌状态,设法追击掩杀,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果的。不过,王恢本来就不是将领。对于这方面当然也不好苛求。他的才能只能做一个谋士,献计献策,而不能担当领兵打仗的职责。总体来看,王恢是情有可原的。

但汉武帝绝不认可,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他绝对不允许这么重大的军事谋划出现失误。他必须要对全国上下有一个交代。

王恢的结局注定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以死谢罪!

此人实行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大计划,最终失败,却成千古一帝

汉武帝的这个做法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大型企业,出了问题一定要有人负责,结局基本就是——开除!实际上这往往是一种背锅行为。

就拿这个马邑之谋来说,《史记》中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是颇多疑点的。最大的疑点就是,马邑之谋的总指挥是谁?

首先,肯定不是王恢。如果是王恢,他不可能只担任在代地截击的任务,他的手下不可能只有三万人。因为总兵力有三十万之多。其次,也不可能是韩安国。韩安国在马邑伏兵军队中,权力应该是最高的。但他在这个谋划的开始,就秉持着坚决的反对态度,汉武帝不会用他做马邑之谋的总指挥。那么,是谁呢?李广?李息?公孙贺?都不是。他们的地位还不如王恢和韩安国。

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马邑之谋的总指挥应该是——汉武帝刘彻本人。雄心勃勃的汉武大帝想要亲自参与抓捕栾提军臣的行动。也只有他,才能同时掌控得了王恢和韩安国。由于司马迁是汉武帝当朝的史官,他在写当朝历史的时候,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对于汉武帝的这个重大污点有所隐晦。

这么看,实际上汉武帝本人才是最应该为马邑之谋的失败负责的人。但皇帝不会怪罪于自己,他只会迁怒于旁人。更何况汉武帝这个人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这么不光彩的事情,他就更加不会承认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恢的死也几乎是必然了。为什么?他要替皇上背锅!

被判处死刑的王恢没有完全放弃。他用重金贿赂了丞相田蚡。但田蚡也不敢直接去找汉武帝求情,他知道刘彻的脾气。于是田蚡托他的姐姐,也就是太后王娡,去和刘彻说:王恢策划了马邑之谋,匈奴人对他恨之入骨,要是杀了王恢,就等于替匈奴人报仇。

但刘彻就是刘彻,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他决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

他说:就因为王恢是主谋,我才动用几十万兵力听他安排,就算抓不到单于,也至少应该攻击他们的殿后部队,算是有点收获。现在不杀王恢,我没法向天下人交代!

王恢听到消息之后,就自杀了。

我觉得很可惜。王恢能够献出马邑之谋,他应该已经算的上竭忠尽智。汉武帝任命他为大将,可能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事败之后由他来背锅也有点不近人情。

不过,这些都完全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铁血的汉武大帝刘彻眼中,王恢的死根本就无足轻重。他既然决定对匈奴开战,就再也不可能收手。既然不可能收手,那就一定要冷血无情。任何一个人敢临阵退缩,那就必须是死路一条!汉武帝要用王恢的死警告其他将领,遇到敌人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拼命!因为拼命,你还有一半的可能活下来,但你要是逃跑,那只有死路一条!

帝王的气概,可敬,可畏!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了,但完全拉开了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的序幕。此后,匈奴单于再也不同意和解,他们不断南下进攻汉朝,而汉朝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攻匈奴行动。

《中国古代战争100场》系列之马邑之谋

刘弘文为您全面解读中国古代战争,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