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桐柏:「茶艾」染綠脫貧路

盛夏時節,走進淮河源頭桐柏縣,藍天白雲下,一望無際的艾草基地和隨處可見的生態茶園鑲嵌在青山綠水中,如顆顆“綠鑽石”,構成了一幅讓人賞心悅目的田園生態圖。“茶艾”田園帶給人們的不僅是可餐秀色,更是桐柏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艾草基地建在了家門口,在這裡幹活,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庭,過去想都不敢想。”正在地裡幹活的桐柏縣月河鎮汪莊村村民方中蘭告訴記者。方中蘭今年50歲,肢體殘疾,家裡有三個學生,過去依靠家裡的幾畝薄地生存,收入單一,增收困難。自從幾年前家門口建起了基地,她把家裡的土地流轉給了艾草基地,每畝每年能獲得700元的收入,她平時在基地負責鋤草,種根等日雜工作,每天又能收入80元,有了固定的增收渠道,方中蘭臉上的笑容慢慢多了起來,整個人也精神了很多。

與方中蘭不同,桐柏縣程灣鎮栗子園村的貧困戶餘保衛正與“茶”為伴盼脫貧。去年9月份,在北京一快遞公司打工的餘保衛,不慎從傳送帶上摔下導致骨折,不得不回家休養。而此時,餘保衛家還有兩個學生,一個讀大學,一個讀初中,每年的學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由此,餘保衛被列為貧困戶。一系列的精準扶貧政策,又讓餘保衛看到了希望。身體慢慢恢復後,他被推薦到離家不遠的丹峰山茶葉基地上班,幹些力所能及的活,一個月工資4000多元。“我感覺挺好的,在家門口就能掙這麼多,還不耽誤照顧家裡的事。”餘保衛說,現在家裡的兩個學生也獲得了教育補貼,再加上政府的貼息貸款分紅,今年脫貧很有希望。

如今在桐柏,很多像方中蘭和餘保衛一樣的貧困農民依靠從事茶和艾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桐柏地處淮河源頭,生態富集,村民種植茶和艾的歷史悠久。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縣把發展茶、艾產業作為帶動全縣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引爆點,著力打造“中原茶鄉”和“中華艾鄉”,以“長抓茶近抓艾”為方向,科學地將茶、艾產業與精準扶貧戰略目標相結合,先後出臺了產業扶貧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茶產業方面,出臺了《關於推進茶產業發展 實施精準扶貧的若干意見》《桐柏縣實施茶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對建成5畝以下茶園基地的貧困戶,免費提供茶樹良種,對流轉貧困戶土地或吸納貧困人員就業超過一定比例集中連片建成的50畝以上茶園基地的大戶或合作社,經驗收合格,無性系良種茶園一次性給予每畝1500元的良種補貼;有性系良種茶園一次性給予每畝500元的良種補貼。傾力打造了以吳城鎮閆莊-王灣-陳留店,程灣鎮程灣-曹河-石頭莊-嶽溝-栗子園-鄧河為主線的茶產業特色旅遊經濟帶,著力推進文化、旅遊與茶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寬貧困群眾的致富門路。全縣共有茶葉龍頭企業20餘家,茶葉專業合作社41家,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合作共贏機制。目前已引導帶動全縣14個鄉鎮,36個種茶貧困村,1700餘戶貧困戶參與茶產業發展。在艾產業方面,出臺了《關於大力發展艾產業 實施產業扶貧的意見》,大力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利用到戶增收項目資金種植艾草,按每畝1000元的標準進行扶持,每戶最高補助5畝。積極打造艾產業扶貧重點帶,對在貧困村、貧困人口相對集中區域,新建成集中連片艾草基地200畝、500畝、1000畝的,分別一次性給予5萬元、10萬元、20萬元的補助。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對帶動脫貧效果好的艾草加工、銷售等龍頭企業實行“一企一策”重點扶持。在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村、組,採取“政府+貧困戶”的模式,把分散的貧困戶聯合成片,由鄉鎮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貧困戶按每戶3畝的標準無償受益。同時,返聘貧困戶在基地務工,鄉鎮支付勞務費。對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採取免費提供種植、管理、收割並送到家等“一條龍”式的服務,帶動貧困戶增效創收,去冬今春,帶動全縣種植艾草貧困村48個,3600餘戶貧困戶依靠種植艾草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桐柏的優勢在生態,特色在茶、艾。茶葉丶艾草從零星種植到產業開發,繼而走出國門,已成為老區人民全面建小康的綠色名片。”桐柏縣委書記莫中厚告訴記者。杜福建 楊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