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有个家长“兴师问罪”:孩子的奶奶回家说今天上了手工,不是绘画课吗?怎么又变成了手工?这节课我们不算哈。

有个家长语气比较委婉的和老师商量“能不能以后少一点手工课呢,我们孩子现在挺喜欢绘画的,希望她多学一点技法,以后学习压力大了,怕没空学”。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回想这几年和家长们的接触,似乎大部分人在美术的课程选择里也有一条鄙视链的存在,他们觉得素描、国画高大上,手工无疑是最被嫌弃的,好多人觉得手工是瞎玩了一节课。

手工表示很受伤。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大家一定有去美术馆或博物馆看展览的经历,现在就回想一下,是不是在展厅中除了挂在墙上的画,还有很多布置在大厅中间,或者靠在墙角的立体的作品?这些立体的作品可能是雕塑,可能是或大或小的装置,他们都是视觉艺术的一种,不同的是前者是二维平面上的表现,而后者是在三维空间中的塑造。更直白一点,这些雕塑和装置艺术不就是来自艺术家的“手工”作品吗?你们能接受来自艺术家的手工作品,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孩子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呢?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再想想,艺术家或者我们的孩子,在完成手工作品之前,是不是先要在脑海里有个创意,然后出来具体的造型,还要把造型画在纸面上,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工具,创造作品。每一次创作都是脑,眼,手的充分合作。

弹钢琴需要脑,眼,手的反复协调练习

烹饪需要脑,眼,手的反复协调练习

打各种球需要脑,眼,手的反复协调练习

……

美术也一样需要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上图为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绘画作品《记忆的永恒》和由绘画作品延伸创作的小雕塑。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美术应该称之为视觉艺术更为贴切。各种新型材料艺术流派的涌现,现代视觉艺术的呈现已经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感受力,创造力,审美力……的重要性。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急促迫切,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和眼界去接触和了解艺术。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手工:靠手的技能做出的工作。

其他含义:手工制品耗费时间和人力大,所以价格极其昂贵,而成品每个都不完全相同并且凝聚了制作者的创意和灵感,所以愈发显得珍贵,受到追求个性崇尚自然的人们的喜爱。

现在手工一词多指手工diy活动。

做手工的好处,我实在觉得不需赘述。孩子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要对想象的东西进行创造,是一个从虚到实的过程,体验了创造的意义,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么多方位的感受比二维的绘画来的立体很多。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孩子的“绘画课“变成“手工课”,美术老师是在瞎玩吗?


除了机构绘画课堂以外,试着和孩子在家、在大自然中一起玩手工吧:折纸,剪纸,手工黏土,捏泥巴,堆沙堡,五谷拼贴画等等。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公共财务的前提下,像孩子一样去找能玩的东西。玩着玩着你还会有一个发现,最后是孩子在带着你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