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易筋經》,武功?氣功?

達摩《易筋經》,武功?氣功?

儘管不斷有自稱“氣功大師”的人被打假、拆穿,但是“氣功”到底是門什麼樣的功夫,一直以來,大家都說不清楚。其實,不只現在有“氣功神話”,史書中也不乏神乎其神的“氣功大師”,用自帶的“真氣”就讓半身不遂的老太太站起來走路了。不僅如此,氣功還有不少鐵桿粉絲,蘇軾、王維都是資深氣功愛好者,有詩為證。但問題是,什麼叫氣功,氣功它到底是種什麼樣的功?

其實它只是一種養生保健的方法

氣功最初產生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寫道:“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在勞動中,人不斷調整呼吸,達到最舒服的狀態,自然地形成一種節律:勞動時身體散熱,呼吸加深加快;一停下來,呼吸就變得平穩,體內餘熱排出,身體變得涼爽。這種簡單的勞動和靜息方式便是氣功的起源。

因為江河氾濫,溼氣瀰漫,不少人患上了關節炎,於是人們在日常勞動外,模仿動物的行為,創造了一些新動作,漸漸和舞蹈融為一體,並藉此緩解寒溼導致的病痛。在生存得到保證後,人們開始追求延年益壽,青春永駐,這時,氣功又發揮了它的功用。《淮南子·詮言訓》中記載:“龜三千歲。”東漢高誘注:“龜吐故納新,故壽三千歲。”人們於是紛紛模仿龜、鶴等長壽動物呼吸的姿勢。在青海樂都地區出土的一件馬家窯文化時期的彩陶罐,上面就有一個模仿龜呼吸吐納姿勢的人像。

不僅如此,氣功還被古代先賢看作治國的“良藥”。傳說商湯向伊尹詢問治天下的道理,伊尹回答他說,治天下應先治身,治身就要從氣功鍛鍊開始。《呂氏春秋·先己篇》記述了伊尹的這段話:“凡事之本,先必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夭年。此之謂真人。”

“氣功是通過調整呼吸、身體和意識(調息、調身、調心),達到強身健體目的的一種養生保健方法。”原中國地質體育協會主席宋萬煦告訴記者,氣功分成內練和外練兩種形式。像佛家參禪、道家的周天功和儒家的靜坐這樣一些強調靜坐、冥思的修煉都屬於內練;而太極拳這樣強調身體運動的則屬於外練。“無論是內練還是外練,主要目的都是為了養生保健,現在說到氣功,就是指健身氣功。”

《晉書》裡的幸靈大師 能用“真氣”為人治病

古人也曾對氣功趨之若鶩。東漢哲學家王充是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早年他對氣功中的辟穀食氣、導引行氣,持強烈批判態度,到了晚年,他自己卻拜倒在氣功面前。不過,他還是理性地認識到“吞藥、養性,能令人無病,不能壽之為仙”。

范曄也在《後漢書》中指出“夫熊經鳥伸,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意思是說氣功雖有保健作用,那也只是在沒病前,長期鍛鍊有用。一旦傷寒、骨折發生,有病還是要治病,光靠氣功肯定是不行的。

但是,在缺醫少藥的古代,人們還是把治癒疾病的願望寄託在氣功上了,不少典籍上都出現了一些天賦異稟的“氣功大師”。《晉書》裡就記載了一個叫“幸靈”的氣功大師,他甚至不需要練氣功,體內有一種自發的氣,用這種氣能為人治病。

書中記載,當時,呂猗的母親皇氏半身不遂,癱瘓在床十多年了。幸靈去給她治病,他在距離皇氏幾尺的位置坐下,閉目凝神,過了一會兒,對呂猗說:“去把你的母親扶起來吧。”呂猗不相信,幸靈對他說只管去扶,然後兩個人把老太太攙了起來。過了一會兒,老太太竟然就能自由行走了。

蘇軾不單自己痴迷氣功 還號召弟弟一起練

我國古代,很多名人都對氣功“情有獨鍾”。唐朝時,太醫署就設置了導引按摩專科,採用按摩的外氣療法,氣功地位大大提高,不少名人都是氣功擁躉。不過他們修煉的方式,主要是參禪靜坐。大詩人王維就是氣功家,在《山中示弟》一詩中,他描述了自己在山中靜習禪定的切身感受。白居易一生疾病纏身,更是與氣功結下不解之緣。《靜坐詩》中描述了自己靜坐鍛鍊過程中的身心感受:“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宋朝蘇軾和陸游也對氣功頗有研究。蘇軾不僅自己練習各派氣功,還寫了不少練功筆記;不僅自己練,他還專門寫信給弟弟蘇轍,和他討論自己練氣功的切身體會,讓弟弟也用心感受。

陸游也多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效五禽”“學鳥伸”“習按摩”的氣功修煉。

《易筋經》是本按摩教程 “內練一口氣”練的就是氣功

在金庸小說中《易筋經》被稱為“武林第一絕學”,化腐朽為神奇,不但讓遊坦之剋制住體內劇毒、保住性命,還修煉成很高的內功。《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也用《易筋經》化解了體內“吸星大法”的遺患。

“易筋經”就是氣功中的一種。武俠影視作品中,類似傳奇事情很常見。“高人”盤腿運氣,一出掌就發出排山倒海的力量,輕則數十人倒地身亡,重則山崩地裂。“氣功”真有這麼大威力嗎?

“你盤腿坐著,突然出掌,試試有多大威力?推倒個3歲的娃娃問題不大,推倒幾個壯漢?這事兒恐怕誰都辦不到,腿盤著根本使不上勁。小說、電影中威力無窮的易筋經,其實最初就是按摩。”宋萬煦說。

《易筋經》最初為達摩祖師所著,宋元以前已廣為流傳於少林寺僧眾中。講究內外兼練,內功就是靜坐參禪,但是坐久了容易氣血瘀滯,需要以外功來活動筋骨,剛開始是進行腹部按摩,不過這種按摩很講究,要根據氣候變化,按照定式,從右推向左,施力要從輕到重。後來才漸漸變成一種活動筋骨的健身方式。

“我們常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的這口‘氣’就是‘氣功’。1958年,我剛進省隊時,教練就讓我們練‘氣’。怎麼練?馬步站樁,一站就是45分鐘,採用腹式呼吸。練過之後就會發現,在練武功時,更有爆發力,能自動調整呼吸,張弛有度,不容易疲勞。所以,練武的人,練氣功是很必要的,但是氣功絕不是一種很厲害的功夫,它其實是基本功。”宋萬煦說道。

氣功不可能包治百病 但能讓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健身氣功是中華文化和中醫學的瑰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對人的養生、保健有巨大貢獻。一些病人通過練氣功,進行心理調整,有了克服疾病的樂觀情緒,對於治療有很好的幫助,但是氣功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和養生鍛鍊方法,不可能‘包治百病’。”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養生學”學術帶頭人謝英彪告訴記者。

專家曾在無錫、上海等地做實驗,對323名年齡在50到75歲的中老年群眾進行氣功教學,每週進行不少於4次的練習,每次1小時,3個月後,女性的腰圍變細,練習者心血管機能、呼吸機能等明顯改善,握力也增強了。

“我們也在小學開展了氣功教學的實驗。練了一段時間,老師們反饋,孩子們學習時入靜更快,也更加專注了。”江蘇省健身氣功管理辦公室主任趙玉坤告訴記者,現在國家推行的健身氣功,像五禽戲、易筋經、六字訣、八段錦、大舞等在家就可以練習,有強身健體的功效。

易筋經精要概述

“易筋經”是通過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氣功導引方法。相傳為達摩所創。版本繁多,流傳最廣的是《易筋經十二勢》。經常練習易筋經可以收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易筋經》,經唐豪著作《少林武當考》中結論為清道光三年市隱齋版的易筋經是紫凝道人作品。其作品有兩序一跋。一序託古於唐李靖而另序託古於南宋牛皋。唐李靖序中說達摩自梁適魏,面壁於少林寺。在嵩山少林寺留下的兩本經書之一(另一本為《洗髓經》)。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通過修煉丹田真氣打通全身經絡的內功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半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運氣時不需練習任何排打功即可自然產生開磚劈石的內功威力,如配合《易筋經》搏擊術同時練習可達到無堅不摧的神功威力。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需師傅指點傳承,而過去武術家過於保守,從不外傳,有機緣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多有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僅少林寺《易筋經》版本就有六十多種。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如有學者也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籤.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目前坊間流傳最早的《易筋經》版本是經北宋名將岳飛審閱刻板刊印的衙藏版古《易筋經》,由揚州著名武師金加洲世代傳承。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託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鍊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鬥、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易筋經十二套動作招式要領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釐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橫擔降魔杵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覆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掌託天門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釐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顎,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託,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覆8-20 次。

訣曰:掌託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顎舐,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第四勢:摘星換鬥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鍊。連續5-10 次。

訣曰:隻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覆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覆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託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託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覆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併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顎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僕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覆,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僕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覆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顎,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託,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覆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