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系五臟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斷,氣自內生,血從外潤

為了“易筋洗髓經”的正本清源,我查閱了大量的古今資料,目前國內的很多“易筋洗髓功”推廣機構和個人,也是不究史實的“洗髓功商人”,段位最多也就是“教練”水平,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當然,也有一些人和機構是故意將水攪渾的投機者,水混了了才好摸魚,連傳承都能杜撰,祖宗都能偽造,還有什麼底線。

易筋經:系五臟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斷,氣自內生,血從外潤


金庸何許人也?小說家爾!最多算是“著名”小說家,成人童話的杜撰作家,其天馬行空的腦洞,書中對江湖恩怨情仇的描寫,兒女情長的細膩,以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正氣宣揚,值得佩服。但其對於史實卻並不是很精通更非正解,相反,很多時候的想當然的杜撰,還是很缺乏歷史常識的。

舉例一:尹志平為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及《神鵰俠侶》人物之一。按書中描述:尹志平為全真教丘處機的大弟子,曾奉師命去蒙古給郭靖的師父——江南七俠送信,並試探郭靖的武功。後來在《神鵰俠侶》中因暗戀小龍女,趁小龍女的穴道受歐陽鋒所制,又錯認他為楊過的情況下與其發生性行為。最後,在蒙古進攻重陽宮時,心甘情願死在了小龍女的劍下。

而真實史實是:尹志平祖師號清和真人為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師!民族英雄!長春真人丘處機祖師羽化登仙后,秉承祖師遺志,忍讓謙恭、苦己利人、行善遠惡、積行累功。曾多次制止元朝對漢民族的迫害!也因此曾遭到元朝的多年軟禁。這樣一個人物被金庸先生寫成了玷汙小龍女的淫賊,這讓道教學派人士認為有汙尹志平祖師的名聲,向金庸提出抗議。金庸先生自己也覺得這樣寫尹志平有點太過厚誣古人,於是在新《神鵰俠侶》中將褻瀆小龍女的全真道士改為虛構的甄志丙。可以說,尹志平祖師是被金庸黑化最狠的歷史正面人物。

舉例二: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祖庭之一。東漢末年,“天師道”創教祖師張道陵曾在青城山修煉,羽化後被尊為“祖天師”。唐朝,道士杜光庭隱居青城山,進一步完善了道教的理論。把“天師道”和“上清道”相結合。明代,青城山又成為全真道龍門派的修行地。至此,青城山成為多個道教支派的發祥地,因此被道教的各個支系奉為祖庭。

但是,在金庸先生的筆下,青城派又是另一番模樣:《笑傲江湖》中青城派掌門餘滄海自私兇狠、殘暴不仁的形象,率領的青城弟子才智平庸、仗勢欺人,這樣的惡劣形象深入人心,特別是這部小說改編為電視劇後,影響更大,大家對青城派一直存有偏見。

這讓青城派道教協會的工作人員特別不高興,真實的青城派以修道煉丹為主,主張清心寡慾,沒做過什麼作奸犯科之事。怎麼把我們青城派寫成這個模樣,於是定了一項規定:不允許金庸先生上山。這事曾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錯就要認,2003年10月8日,金庸先生在參加陝西華山“華山論劍”活動時稱自己對四川武術和青城派瞭解不夠,對青城派弟子描寫不準確,以後會修改舊作。並且因為覺得自己的誠意還不夠,他又在報紙上刊登向青城派道歉的消息,並親自上青城山“登門道歉”,最終獲得了諒解。

舉例三:公元1234年,宋蒙達成協議,聯合出兵消滅金國。金國滅亡之後,蒙古看出了南宋的軟弱無能,於是便決定消滅南宋。自此,宋蒙之間的戰爭便開始了。襄陽是南方重鎮,更是抵禦蒙古的前線。在這個地方,上演了無數的廝殺,宋軍一次次的抵擋了蒙古進攻的腳步。在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作者都塑造了郭靖這個人物。為了突出郭靖這個正面形象,金庸安排了一個反面角色——呂文德。他和郭靖一樣,也是襄陽的守將,但與郭靖不同,他是一個懦夫,根本不敢和蒙古人打仗。

然鵝,歷史上的呂文德絕非如此,他是北宋名相呂蒙正的後人,從小便飽讀詩書。長大後的呂文德投身軍旅,決定為國盡忠,保家衛國。蒙古兵分兩路進攻南宋,其中一路就是進攻四川,呂文德領兵駐守四川,多次抵禦蒙古的進攻。他非但不懦弱,並且還是抗蒙名將,蒙古圍攻襄陽的時候,呂文德領兵駐守,不幸病逝,不久,襄陽失守。可以說,呂文德抵禦蒙古三十年,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呂文德在金庸的筆下卻成了草包,原本與郭靖齊名,都是抗蒙名將,可是卻被怒罵,真是冤枉。很多熟悉歷史的網友為呂文德鳴不平,讓金庸道歉,但是道歉是不可能道歉的了,因為金庸已經去世了!

像這樣的錯誤,在金庸先生的書裡邊還有很多,斯人已去,逝者為大,也就不再糾結這些事情,但此三例足以說明金庸先生的水平。錯就是錯,對就是對,不能因為金庸先生的文學造詣就可以忽略他對歷史的無知和杜撰,從而功過相抵,這種和稀泥式的態度,不應該是一個“求真”的易筋經學者、實踐者所秉持。事實上,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在民間野史、風俗小說中就已經開始將易筋經神化,並偽託達摩,而後世很多人在傳播時,居然不辨真偽,不究史實而為了名利以訛傳訛,嬸可忍而叔不可忍,必須有人能夠撣去歷史的塵埃,還“易筋洗髓經”以真實的本來面目,正本清源,我們責無旁貸。

關於以金庸先生為代表的歷史以來的通俗武俠“作家”所造成的易筋洗髓經混亂,我就用金庸先生自己書中的描述來做一個了斷吧:“易筋經”的功夫環一身之脈絡,系五臟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斷,氣自內生,血從外潤。練成此經後,心動而力發,一攢一放,自然而施,不覺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漲,似雷之發……便如一葉小舟於大海巨濤之中,怒浪澎湃之際,小舟自然拋高伏低,何嘗用力?若要用力,又哪有力道可用?又從何處用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