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十一到了,旅遊推薦——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北麓:最後的原始森林 ,清晨霧氣中的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於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

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嶽爾濟山。

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主峰索嶽爾濟山。

大興安嶺地勢呈西高東低,位於地勢第二階梯東緣,第二梯階第三梯結合部,大興安嶺山脊以東為第三階梯地,以西為第二階梯地。大興安嶺地貌形成具有明顯的不對稱形態。

全區地形總勢呈東北--西南走向,屬淺山丘陵地帶。北部、西部和中部高。平均海拔573米;最高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最低海拔180米,是呼瑪縣三卡鄉沿江村。

冬寒夏暖, 晝夜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8℃,最低溫度-52.3℃, 無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屬 寒溫帶 大陸性季風氣候。

大興安嶺地區系新華夏系第三隆起代北段之地質帶。上元古代時期,系原始海洋的蒙古海漕,屬早期地質構造中“ 五臺運動”的產物。

古生代時期,在“加里東”地殼激烈運動中,區內出現海陸交匯地層。 至石炭紀和二迭紀,經過“海西運動”,海水東洩退出,全區上升為陸地,形成大興安嶺褶皺帶與伊勒呼裡山系雛形,呈北東、南西走向。

中生代時期,侏羅紀後期至白堊紀初期的“燕山運動”,使本區出現強烈褶皺、斷裂和火山噴發,加之西伯利亞板塊與中國板塊擠壓、相撞,大興安嶺褶皺帶進一步上升,形成新華夏隆起帶和階梯式斷裂帶,主軸呈北北東向展布。

新生代時期,早期第三紀大興安嶺隆起帶和區域斷裂帶,繼續穩步上升。受長期侵蝕和剝蝕,出現“興安期夷平面”。“喜瑪拉雅運動”使本區出現新褶皺、大斷裂,火山噴發激烈,出現黑龍江、 呼瑪河、多布庫爾河、甘河、盤古河等多處斷裂帶。


在大興安嶺,因立地條件的差異及海拔高度不同, 興安落葉松林呈現不同的森林類型,其中分佈廣且具代表性的有杜鵑—興安落葉松林、越桔—興安落葉松林、杜香—興安落葉松林、草類—興安落葉松林及白樺—落葉松林等。

大興安嶺的林地有7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1%,在浩瀚的綠色海洋中繁衍生息著寒溫帶馬鹿、 馴鹿、 駝鹿、 梅花鹿、 棕熊、 紫貂、 飛龍、 野雞、棒雞、 天鵝、 獐、麋鹿、 野豬、烏雞、 雪兔、狍子等各種珍禽異獸400餘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

大興安嶺有以 黑龍江、 嫩江為主的水系,以 伊勒呼裡山為分水嶺,嶺北為黑龍江水系,嶺南為嫩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多古河、 呼瑪河、 塔河、 多布庫爾河、 甘河,流域面積50km 2以上河流154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28條。

安落葉松林代表著一種冷乾的生境條件,是構成大興安嶺植被的主要森林植被類型。此類興安落葉松林多佔據陽坡、半陽坡或分水嶺上。林木高大,木材蓄積量大,結構簡單,林相整齊。

大興安嶺地區依託豐富旅遊資源,建成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以上景區7個;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1個; 國家森林公園3處。大興安嶺地區先後獲得“中國低碳旅遊示範區”、“中國三大低碳旅遊景區”、“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中國十大冰雪旅遊勝地”和“中國最令人嚮往的20個地方”等稱號。


大興安嶺中的“興安”是滿語,意為“極寒的地方”,因為氣候寒冷,故有此名;大興安嶺的“嶺”即滿語“阿林”,其意為山。

隋唐時期,為室韋督都府屬地,受平盧 節度使管轄。遼代,嶺南為上京道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嶺北為烏吉敵烈統軍司所轄。金代,嶺南歸 蒲與路所轄,嶺北為東北路招討司所轄,北部為烏古敵烈統軍司所轄。

大興安嶺大部分地區居住著 蒙古族和通古斯族,有鄂倫春和 鄂溫克人等。漢人多在鐵路地帶及主要伐木區。伐木業仍為該地區的主要經濟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