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日前,由新京报智库举办的“新经济、新就业与新型劳动关系”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信息中心信产部分享经济处处长于凤霞应邀参会,并做了主题发言。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文 / 信息社会论坛

来源 / 信息社会论坛(ID:Xinxihuayanjiu)

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于凤霞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年,尽管我国GDP增速放缓,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但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情况却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从2009年的1102万人稳步提升到2017年的1351万人。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客观上存在对新经济增长的统计性问题,但仍说明技术进步推动的新经济发展,缓冲了传统经济下行期的失业风险。新经济发展对稳定和促进就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一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5年各种在线人才平台有望贡献约2%的世界生产总值,并将创造7200万个就业岗位。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约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54万)的9.7%,意味着城镇每100个新增就业人员中,就有约10人是平台企业新雇用员工;而2016年共享经济平台企业新增员工数(85万)占当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4万)的比重约为6.5%。共享经济对扩大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是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转岗就业机会和获得收入的机会。近年来,许多平台型企业在解决产能过剩行业工人再就业以及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开始显现。截至2017年6月底,在滴滴出行平台获得收入的2108万人中,超过200万是女性,393万人是去产能行业职工,超过178万人是复员、专业军人,还有133万失业人员和137万零就业家庭在平台上实现了再就业。在生活服务领域,截至2017年底,美团外卖配送侧活跃骑手人数超过50万人,其中15.6万人曾经是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工人,占比31.2%;有4.6万人来自贫困县,占比9.2%。

三是为拥有一技之长的自由职业者提供了更多灵活就业机会。在美国,5300万的自由职业者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灵活就业。而共享经济的发展让未来劳动者的供应像“水龙头的流水”一样方便、可操控,让拥有弹性工作时间的个人获得灵活就业机会。在中国,从滴滴出行、猪八戒、人人快递等众包平台,到各种生活领域的O2O到家服务平台,都培育了规模巨大的自由就业机会与兼职就业群体。

四是进一步激发各类群体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创业式就业”。如共享经济模式下,用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大量资源并不需要创业者投入巨额资金购买,这与一些传统行业完全不同。甚至在制造业领域,共享经济的发展使得创业门槛也在明显降低。沈阳机床企业内部员工提出“安全创业”模式,由公司对接市场,提供场地、原材料和设备维护服务,创业团队可以实现“拎包入驻”。加上近几年资本市场的支持,各类群体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被激发出来。

可以说新经济的发展正在重塑中国乃至全球的劳动力市场,基于共享平台的服务业显著提升就业弹性系数。新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将远超过传统产业部门。

于凤霞认为,对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就业形态要有全面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新的就业形态中形成的是一种与传统雇佣关系有着重要区别的新型雇佣关系。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灵活就业,而我们目前的很多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基于劳动者个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固定的劳动合同关系而设计的,因此新经济的发展实践要求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作为上层建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通常落后于实践,这也符合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一般规律。需要高度重视和抓紧开展适合新经济、新就业形态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和前瞻性研究。

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关注|充分认识新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作用,积极推进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关注我们:

1、在微信中搜索虹口创业,添加订阅号

2、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字“虹口创业”,关注订阅号

3、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