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干很鬱悶,我到底惹了誰?

蔣幹很鬱悶,我到底惹了誰?

文 | 青風若凡

1

歷史大事件,端出一個小人物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重頭戲是赤壁之戰。自此大戰後,促成了三國鼎立。

由於《三國志》作者陳壽是西晉史官,而西晉承於曹魏,因而對於曹操之慘敗不宜做過多記述。

在正史中能查到的赤壁之戰的資料極少,《三國志·吳書·周瑜傳》中, 記載是周瑜擊敗了在赤壁擊敗了曹操,也僅僅215個字。

在裴松之所作的注中: “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這是講周瑜在赤壁之戰之後,在一次陸戰中又擊敗了曹操,更是惜字如金。

僅憑這兩點正史資料,赤壁之戰似乎就沒劉備和諸葛亮什麼事了。

但是,“尊劉抑曹”是羅貫中的寫作立場,僅憑手頭上這一點史料,如何才能顛倒乾坤,讓人認為是劉備一方打贏了赤壁之戰呢?

羅貫中不愧是偉大的小說家,雖然孫劉聯盟《三國志》沒有寫,但是總歸是曹操敗了,在尊重這一結果的前提下,就靠他的演繹了。

簡單點說,就是一個字“編“,編的越精彩、越玄乎越好。

所以,你只看《三國演義》小說,赤壁之戰的故事是這樣的:

孫權一方抗曹不堅決,所以找來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堅定對方的鬥爭信念!

水戰用的弓箭不夠,既然史書上也沒說,那就認定是劉備一方提供的。可劉備也沒那麼多箭,那就編一個大神諸葛亮的“草船借箭“。

曹操的失敗是戰船被燒了,船需要被連起來,這個功勞也得給劉備一方,那就安排龐統出場。

到最關鍵的部分,有了黃蓋詐降,有了連環計,但是隆冬時節沒有風怎麼辦?那要安排一個人呼風喚雨,向天借東風,這麼神奇的事情當然得交給諸葛亮啦。

那大事兒都讓諸葛亮給幹了,周瑜還能幹些什麼呢?抬高周瑜,就不能突出諸葛亮,但是把周瑜貶的太低了,又和歷史不符。

於是羅貫中想啊找啊,突然腦洞打開,想到了一個小人物,姓蔣名幹,用蔣幹這小子來給周瑜做陪襯。

於是就有了周瑜擺群英會,設反間計,殺了曹操的水軍大都督,再設苦肉計讓黃蓋詐降。

拜羅貫中所賜,蔣幹這個小丑式的人物閃亮登場。

蔣幹很鬱悶,我到底惹了誰?

2

蔣幹出場,貽笑大方

羅貫中寫蔣幹的戲份是極為出彩的。

周瑜在三江口小試鋒芒,周瑜初戰告捷,求勝心切的曹操正在為新敗而苦惱,長嘆“吾當作何計破之?”。

蔣幹自告奮勇“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周瑜來降“。並一再表示,“幹到江東,必要成功”,“只消一童隨往,二僕駕舟,其餘不用。”

蔣幹一副牛皮吹炸,輕率自負,貪功邀寵的幕僚嘴臉躍然紙上。如果這個人就站在你面前,看到他得意洋洋之態,你都想抽他嘴巴子。

待到蔣幹乘一葉小舟“昂然而來“,周瑜劈頭一句:“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耶?“,蔣幹的神色立刻由“昂然”變成“愕然”。

當週瑜設宴款待蔣幹,事先約法三章:“今日宴飲,但敘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與東吳之軍旅之事者,即斬之 !”蔣幹神色又變為“驚愕”,屁都不敢放。

又待周瑜命令太史慈執劍監酒,並發表一番利如劍戟的演講後,蔣幹竟嚇得“面如土色“,幾乎要瑟瑟發抖。

至於結果麼,蔣幹偷書,誤導曹操幫周瑜剷除了深得水軍之妙的水軍大都督蔡瑁、張允。

蔣幹害曹丞相這還不夠,第二次又主動要求過江去探聽甘寧、黃蓋欲降之真假,結果與龐統“不期而遇”,蔣幹將龐統邀至曹營,使曹操接受了龐統獻上的致命的連環計。

在羅貫中筆下,一段簡單的《群英會蔣幹中計》寫得針腳細密,變化多端而又層層遞進,情節在跌宕多姿之中、曲盡其致,又如飛波逐浪,直拍雲天,精彩至極。

清代小說評點家毛宗崗在批註時稱讚道:“星移斗轉,雨復雲翻”。並借用杜甫的兩句詩“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成蒼狗“來加以概括。

總之,在赤壁大戰這個重大歷史事件中,是蔣幹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腐儒間接導致了曹操的赤壁慘敗。

而千百年來,世人也多以蔣幹作比,刻畫一個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可笑可憐的蠢材形象。

然而有一個人卻不淡定了,他厲聲怒吼:我特麼惹了誰,你們這麼作踐我,我不要臉的麼?

發出這聲怒吼的正是蔣幹,這位老兄再次出場。

蔣幹很鬱悶,我到底惹了誰?

3

無奈的蔣幹:我有這麼LOW嗎?

且看歷史上真實的蔣幹和他的江東英雄會是什麼樣的。

蔣幹,字子翼,九江(今安徽壽縣)人,東漢末年名士、辯論家。

《三國志·江表傳》描述蔣幹 “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蔣幹才能出眾,不僅人長的帥,並且孜孜好學,善於辯論,深得曹操器重,每次都帶在身邊,視為知己和智囊。

《江表傳》說,赤壁之戰周瑜大敗曹軍,曹操對周瑜十分佩服。第二年,周瑜又戰敗曹仁,奪取江陵,使曹操對周瑜更加刮目相看。

於是,曹操以為周瑜年輕氣盛,對其通之以情,曉之以理,也許可以規勸周瑜來降,共謀天下。

曹操知道蔣幹是周瑜少時的同窗好友,於是派蔣幹去拜會周瑜,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

蔣幹去見周瑜只有一次,而不是《三國演義》所說的兩次。而且是以私人的身份拜會老同學去的。

周瑜知道蔣幹是來幹什麼的,而蔣幹也明白周瑜知道他所謂何來。

周瑜見到同窗蔣幹之後,熱情接待。便帶著蔣幹巡營一週,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願。

蔣幹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

因為,這兩個智者彼此心裡想什麼,都是心照不宣

在這場老同學相聚中,沒有所謂的“群英會”,更沒有什麼“蔣幹盜書”和“蔣幹中計”。

或許在蔣幹看來,同窗混的這麼好,他打心底裡為周瑜高興。

蔣幹回去見曹操時“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曹操知道蔣幹不會說假話,也就放棄了勸降的念頭。

蔣幹的此次江東之行,表現得當,不失名士風度。

其他關於蔣幹的歷史史料甚少,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蔣幹是三國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大才和雅士。

蔣幹若不是滿腹飽學之士,若沒有真才,曹操能夠看重他?能把這麼重要的江東之行交給他?

羅貫中在演繹的小說中過分誇張的醜化了蔣幹,目的是彰顯周瑜的英姿勃發和雄心壯志。

羅貫中忽略了一點,都說人以群分,周瑜都這麼牛逼了,他的同窗契友會差到哪裡去?你把他同窗蔣幹刻畫的一無是處,這不也是打了周瑜的臉麼?

蔣幹很鬱悶,我到底惹了誰?

04

細品群英會,雞毛掉一地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羅貫中在設計群英會時,或許是把精力都傾注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以及劇情的跌宕有趣,而卻疏忽了情節之間的邏輯關係,即劇情轉換的可信度。

細品羅貫中筆下的群英會會,是經不起推敲的,隨便列舉,其破綻有五:

1、周瑜是三軍統帥,治軍有方,怎會糊塗到把絕密的信件隨手丟在桌子上等著別人來偷?

這是一個具備點軍事常識的人都能知道的事,蔣幹久在軍旅,難道就絲毫不懷疑其中有詐?

2、

你見過喝醉酒的人吧,要麼醒著耍酒瘋說胡話,或者酒後吐真言,要麼睡去如死豬絕不言語。

而周瑜大醉在床上睡去後,還能兩次夢話“教你看操賊之首”,而這話恰恰是蔣幹想聽到的,說出來你可信?

3、周瑜大戰前督軍,極為警覺和機敏,是他白天熱情迎接蔣幹,盛宴款待後,邀請蔣幹同塌而眠,卻在被喚醒後不知床上睡的是何人。

僅僅睡了一會就如隔三秋,這不符合他的性格,情節設置的難道不假?

4、既然周瑜已經弄懂了睡在身邊的是來刺探軍情的蔣幹,而且沒有忘記喝令密報的軍事“低聲”,說明他的頭腦極為清醒,保密意識很強。

而他卻捨不得多走兩步,偏偏要在離臥榻很近的帳外交談軍事緊密。

蔣幹是讀書人,他難道想不到“兵不厭詐”和“反間計”?

5、最後,當蔣幹偷書成功後要開溜時,門衛竟然聽之任之。這好歹是軍營吧,並且是兩軍對壘,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大戰之前都是風聲鶴唳,安保措施做得密不透風。

並且喝酒的時候,周瑜拉著蔣幹領略帳外士兵的風采“皆全裝慣帶,持戈執戟而立,皆為熊虎之士”。這才過了幾個時辰,這些熊虎之士就都溜號了。

要是遇到軍士盤問一下,情節倒也符合情理,偏偏任由蔣幹閒庭信步而去,這難道一點都不引起蔣幹的懷疑嗎?

由上,羅貫中在寫群英會時,讓周瑜的計謀考慮的十分細密,用心極為精到,絲絲入扣,不讓蔣幹識出任何破綻。

而偏偏這些情節轉換上,一點都不符合邏輯,漏洞百出,只要細品一下,真是雞毛掉一地。

或許,這是文學創作上的有所得就有所失吧。

蔣幹很鬱悶,我到底惹了誰?

05

小人物的聲音

如果說小說中的蔣幹是不幸的,那是文學作品的需要。

而在高希希導演的新版《三國》電視劇中,蔣幹獻書給曹操看,一臉得意樣,天一黑,這個人就從世界上消失了。怎麼死的?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想來蔣幹自幼讀書,像當時所有的讀書人一樣,求得仕途錦繡,青史留名,而他偏偏無故躺槍,在三國大人物的較量中,成了英雄們的墊背,他成了一個被人鄙視和嘲諷的反面典型,他悲劇般的存在著。

我的眼前彷彿浮現出一幅畫:苦讀聖賢書的蔣幹在歷史現實殘酷的鄙視狀態下生存著,他掙扎著,吶喊著:“歷史對我不公啊,我蔣幹到底得罪了誰”?

而這聲音,似乎又很熟悉,我彷彿聽到了,是那些如蔣幹一般被忽視的小人物,無奈吶喊出來的,微弱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