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美是思想层面的东西,应该由思想去解读,而不是被物化、被标签。

一块坐满星空的孤独石头不比钻石更美?老的物件更容易达到精神世界的共鸣,美把我们从烦冗的世俗中提升出来,暂时忘却了烦恼。

西藏过去的勺子美在哪里?要怎么去欣赏它们?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寻旧物:不厌其烦走街串巷

西藏的风景完全还原了梵高的画作:星空在一片深蓝的绒布下璀璨耀眼,金黄的草随着微风荡起涟漪,树木直刺云霄撞击碧蓝的天空。但西藏,还有还多少不为人知的,被遗忘的美?有多少随波逐流的喝彩和不被认可的孤独?

我喜欢这里所有手工制作的物件,喜欢旧物被时光打磨过的温润,喜欢所有让人心生愉悦的美雅事物:喜欢黑黑的笨拙陶罐,喜欢木头上流水般顺畅的纹理,喜欢手工编织的色彩绚丽的毯子,喜欢老物件被光阴覆盖的沉甸甸的美感。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曾经,去朋友家做客,一眼看中她手上的戒指,那是没有任何款式的金戒指,但唯独觉得它厚重,有质感,不像现代的款式那么花哨、轻薄。我请她取下来,细细把玩,朋友告知是男朋友家的祖传之物,里面刻有爷爷奶奶的名字,是他们当年的婚戒。果然,指环内镌刻着清秀的名字,手工的一笔一划都沉淀着前人的匠心。这只金戒指,比闪耀的钻戒多了几分岁月静好的沉淀,是旧物才有的内敛美好。

在拉萨,我开始不厌其烦地走街串巷,寻一些旧箱子、马鞍、铜锁、火镰、藏饰。

当地人的一些生活用品由于现代化进程而被逐渐被淘汰,比如木质的捣酥油的酥油桶,比如冬天炭火加热青稞酒的陶器,又比如过去马匹上铁翦金工艺的马镫。每当拾起这些旧物,就被时光洇润,觉得多了几分尘世的乐趣。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去山南杂玉村找做藏陶的人,发现当地人早已不做陶,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和老人家坐在马路中间聊天,看着羊群一群群往山上赶,最后我们觅了几个破旧陶罐回来,插上干花,立刻美得像油画。

后来,无意淘到一个铜勺,它的比例、光泽和时光穿梭过的痕迹,都让我爱不释手。这便是我陆陆续续开始收集老的藏式小勺的开始。

我甚至想过,若干年后离开拉萨,如去别的地方生活,也要继续收集当地的老勺子。收集一百个,然后贴上标签——拉萨的勺子、印度的勺子、埃及的勺子、非洲的勺子……

勺子本身就是当地文明的一种浓缩,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生活习惯、不同的地域,以勺子为标记纪录在当地的生活岂不是有趣?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寻故事: 每把勺子都可溯源

在西藏,我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勺子。

西藏最常见的勺子有双头勺。寺庙做法事可以用到这些勺子,在一些佛像面前,如果摆了佛教用品,也会摆上这样的勺子。藏族朋友们在平时吃甘露丸的时候,也可以用到。

有镶嵌着天珠、珊瑚、雪巴、绿松的双头勺;也有变异的双头勺,另一端应该插在袋子或是刀鞘部分;也有双头勺的“平民版”——黄铜双头勺;还有西藏勺子的草原亲戚——内蒙的双头勺。

还有一种勺,勺的面部有凸起的形状,我以前喊它“屁股勺”。后来,一位藏族大叔告诉我:“这是模仿舌头的形状,是为了食用过程中更贴近味蕾。”用这种勺子的时候,可以慢慢感受这种“舌头勺”的魅力,可谓是舌尖上的勺子。而且最小的舌头勺另外一端,还可以用做小刀以此来切牦牛肉。

还有一种勺子,勺上有Z型纹路,象征头盖骨纹路。头盖骨的图案也被运用在勺子上,藏族人不忌生死,更看重轮回,这同时也是一把藏医用的漏勺。手工的东西永远比机器的东西更有灵性,每一把老的西藏勺都是纯手工的。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任何一种美都应该有隐喻、有诉说。藏族人民见到的都是大山大水,大风景,所以他们做的器皿也很粗犷,之于我,是种极其特别的拙美。

我曾经也收过很多欧洲的勺子,第一次看很精美,但看多了还是觉得西藏的勺子更耐看。不仅大气,也很有质感。

利玛铜是西藏特有的铜质,加了很多贵金属,有特殊的色泽和重量;黄金铜的“舌头勺”是我最喜欢的勺子;紫利玛铜据说乾隆爷也很喜欢。西藏还有一个宝物叫“天铁”,藏族人说这是由于打雷而形成的铁器,所以叫“天铁”,但也有另外的说法,说是铁器是天然形成的。

藏服上有挂勺子的地方,所以很多勺子背后都有“挂耳”用于随身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藏式勺特征。好多勺子背后的挂耳因为时间久了都断了,朋友们说:“可惜了,残了。”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其实并不可惜,这是时光的痕迹。孔道先变成钥匙孔状,然后最后一根绳子便能让金属断掉,这就是滴水穿石。还有的勺子,是正面打孔挂在脖子上,这样便就随时可以拿出来舀糌粑、甘露丸。而西藏最好的勺子都是奉献给寺庙的,这些勺子异常精美,用料讲究、精工细作,更有虔诚的信仰。

除去寺庙做法事的勺子,常见的还有藏医用勺,像筷子一般的模样,用于舀藏药。以前有位藏医跟我说,最好的藏医用勺子长度约三根手指的长度,代表医生、藏药、病人。因为,必须三者平衡,才能医治好病。

就勺子器型来说,西藏的勺子保持了一贯厚重、质朴的造型,磨损光滑,色泽可人。少数的银勺更是做工精致,绘有传统的藏地图案。

我相信,不只是审美,这些勺子对研究西藏的历史、民俗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寻共鸣:建个西藏勺子博物馆

人生苦短,明天又会发生什么?还是做完一件,少一件吧。

我们就这样浑浑噩噩地生活过,能否记得每天重复而相似的时光?能否记得每一次关于美的愉快体验?“要做一个手工艺人,而不是生意人。”那些旧物的意义正是对时光的眷念,而所有美好之物,都值得驻足、停留、赞赏。

这些年,在路上的时光也陆陆续续收了很多喜爱之物,包括印度的床单、土耳其的地毯、尼泊尔的挂毯、缅甸的小刀、埃及的皮凳。还有竹底木质托盘、竹编漏勺、莲花香薰底座、木盒熏香、原木瓢勺、刻经文的铜钵、三枚陶瓷顶珠……

它们身上折射出质朴、禅性之美,让人喜悦。有时候,为了将它们携带回国,不惜扔掉所有衣物。随身把玩之后,这些器皿也极其容易和灵魂产生共鸣,让人心生欢喜的便是这些共鸣。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有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你收藏东西的时候,可以感受主人的磁场、性格,每个老物件都带着原主人的气息。它到你的手上,你要时时净化它们,散发出更好的磁场。”西藏的勺子便有这样的魔力,慢的时光里自然有慢的好处,可以从不易察觉中获得幸福。

建立一个西藏小勺博物馆的念头慢慢在我头脑中形成。我对朋友们说:要开个小勺博物馆,让百个小勺聚集在一起开会。

每个勺子就像我们每一种类型的人,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怎样的恋物情节,他们看到勺子的感受,就已经是内心的一种折射。把普通物件提升到美学享受,即为艺术。如果周遭不够完美,我们应该择取美好之物,长久与之相伴,以此过更淳朴、安静的生活。

藏地之勺:在西藏,每一件旧物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