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今年母校宣威五中已經建校38週年,對於母校來說,正值風華正茂,如日中天。連年高考、中考的優異表現,正是她扶搖直上的體現。時光在不經意中流逝,翻開那些發黃的老照片,舊時的回憶依舊。1993年的那個夏天,我從宣威五中高中畢業,細細一算,離開母校已25年。但如煙的往事,猶如發生在昨天.......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老大門其一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老大門其二

宣威五中創建於1980年,1984年開始舉辦高中教育,招收2個班,1990年擴大招生規模,招收6個班。從第一屆的2個班,發展到我們那一屆6個班,班級從19班至24班。1990年高一上學期,學校的稱呼還停留在宣威縣第十中學,當時的校長是丁老師,他是從上海來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後來沒有返回上海,紮根宣威為教育事業奉獻青春和汗水。高一下學期,學校改為宣威五中,這個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原教師宿舍(現逸夫樓位置)

我是從鄉下中學考入宣威五中的,被分在19班,班主任是剛剛從地處鄉鎮的宣威二中調來的夏老師,任課老師好幾個都是剛剛大學畢業分配過來的,據說這個班中考的成績很不理想,讓夏老師接手這個班,他也是有壓力的。班裡的同學只有很少幾個是城裡和城郊的同學,大多數都住在學校裡,大約一個月才回去一次。開學到學校報到的時候,鄉下的很多同學都是自己一個人來,標準的配備是一隻木箱子,外加一套被子和簡單的洗漱用具。

那時候的班級規模是嚴格控制的,一般都在60人左右,高考很困難,基本上處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狀態。高考政策不斷地發生著變化,1992年高考不分文理科,而是改為四個組,每個組考四門課程;1993年我們高考的時候,又從四個組改為“小文小理”,文科語數外加上歷史政治,理科語數外加上物理化學。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原科技樓前

和現在相比,那時的學習不像現在這樣緊張,比如中午作業很少,做完可以趴在課桌上小睡一會,晚上的自習九點就下課了。但很多同學課餘時間“加餐”的現象很普遍,據說城裡的和城郊的同學晚上回去還要繼續學習,住校的同學很多也在教室裡或者路燈下熬到深夜十一二點,早上六點多又起床讀書。到了高三的時候,很多住校的學生都在學校附近幾個人合租一間房子,方便晚上和早上“加餐”。體育鍛煉正常開展,每天早上都要跑步,列隊從學校跑步到現在的宣威南站附近再返回學校。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原丁字樓近觀(現育才樓前)

我們班主任夏老師剛從鄉鎮調到城裡的宣威五中,那時他還很年輕,精力非常旺盛。他上物理課非常耐心,一個問題反覆講,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能夠聽懂。作為班主任,他非常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經常在每天晚上晚自習前給大家做思想教育工作,告誡大家好好學習,特別對於被他重點懷疑的幾對早戀典型,他總是旁敲側擊、苦口婆心的給予勸說。有一點讓我至今想起來覺得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是他從來沒有對學生破口大罵,更沒有體罰,更多的是言傳身教,循循善誘。體育鍛煉他也很重視,每天早上都參加跑步,因為如此,我們班的體育成績很厲害,每年的田徑運動會都是年級第一。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原運動會

高三的時候,6個班級裡面有4個理科班,2個文科班,我也從19班到了20班,成了文科班的一員。那時的高考很簡單,不像現在搞得很複雜,車接車送,家長候場。我們的考點設在現在的榕城中學,每天都是從宣威五中徒步前往,往返於冷冷清清的振興街,中午回來吃完午飯後又步行回去。1993年高考,宣威五中第一次書寫了輝煌,19班理科班40多人考上了各類學校,其他21、22、24班幾個理科班的成績也很不錯。我所在的文科班20班有近10人考上各類學校,好多文科班只能考上幾個學生。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老師合影

後來,宣威五中的名聲越來越大,印象中每年的高考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很多外地的學生紛紛慕名而來。隨著學校的不斷髮展,近年來也偶爾出現點小波動,這實屬正常。因為,事物的發展有其客觀規律,螺旋式的發展表明,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回首往事,母校的生活清純而簡單,她給予的足以使我們受用終生,歷久彌新,愈悟愈濃。當年母校的老師大多已經去到了其他學校,但他們甘守清貧、忘我奉獻的精神,依然在校園裡薪火相傳。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奮進中的五中

母校宣威五中依然年輕,活力四射!她將永遠在我的心靈深處鐫刻下美好而無與倫比的記憶。我堅信,宣威五中只會越來越好。

記憶中的宣威五中

97年高考光榮榜

編審:寧皓 張才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