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入职教师的6点提醒,老教师看了也受益!

作为当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公民办学校校长并且有三十余年教龄的过来同道人,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阅历及管理所见所闻对暑假新入职教师六点提醒。

对新入职教师的6点提醒,老教师看了也受益!

一、珍惜自己第一份工作,在“熬”中成熟、成长

爸妈供自己上大学、自己参加教师招录非常不易,千万不要因一句话不和、一件事不顺、一次小小挫折等小磕绊就冲动提出辞职,务必珍惜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阅历、心态、成就感影响终生,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大多都与走不出第一份工作失败阴影有关。

据观察,年轻教师辞职有“232现象”:二周、三个月、二年。因此新入职教师要“熬”过“三个一”: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先熬过第一个月,你就成功了一大步。因为干任何工作都有适应期、断乳期,教师工作是一种技术活,经历、经验都是熬出来的,因此要珍惜自己第一份工作,在“熬”中成熟、成长。

二、要远离负能量老教师,更不要被他们“洗脑“

在一个充满负能量教师团队中,老教师会给新教师“洗脑”。老教师会对新教师说:凭你的能力,还怕找不到学校!这里校长待人苛刻、管理又严、工资又低,工作时间还长,这里简直是个火坑,你还往里面跳,我们都想辞职。如果备课组里只有一个教师这么说,你可能不会被洗脑。若有许多老教师都这样说,你定会产生此学校不可久留想法。

年轻人,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当你们来到一个新环境,会接触新同事,你们会发现,有些老教师会不断地给你灌输负面能量、负面思想、负面情绪,他们会抱怨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

每当你们听到有教师说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时候,你们要远离他,因为他很可能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如果他有能力,说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就直接走人了。为什么他一直抱怨还不走呢?这就代表他没有选择,没有能力,只能待在这里。总之,你的到来,让他产生了危机感,打破了他得过且过舒适状态。

你们一定要对消极教师灌输的负面信息进行过滤,产生抗体,很快融入、适应学校规则、生活中。当然,处处充满正能量优秀团队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

对新入职教师的6点提醒,老教师看了也受益!

三、降低心理预期、准确定位,跟上同事节奏步伐就不错了

学校硬件、生源质量、办公生活条件也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报到时接待、分排工作、安排办公、住宿受“冷落”,属正常现象。

有些刚入职教师年轻气傲,处处争强好胜,比如在班级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一些“高指标”,自己也非常努力,但始终达不到自己心中目标,甚至相差很大。失败一次,受打击一次;失败次数多了,就会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教师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怪想法,有的从此一蹶不振,开始混日子。

年轻人,你想想你的同事有的工作五年、有的工作十年,“人家走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试想自己一个刚出茅庐“要经验没经验、要方法没方法“年轻人咱比不过老同事,在正常不过了。因此若刚开始就能跟上同事节奏、步伐就相当不错了,也算非常优秀了。

四、上好第一课,开好头,起好步

第一次到班时,一定要让学校领导、班主任隆重介绍自己,仪式感及首轮效应非常重要:别开生面的第一次主题班会、学科第一课一定会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加分。

一定要用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教育效益。学生违纪时,多看一眼能解决的就不要说话,说一句能解决的就不说两句,说着能解决就不要让其站起来,站起来能解决的就不要让其站在室外,自己能解决就不要麻烦班主任、校长,尽量不要让其叫家长。切记,管不住学生叫家长是教师无能的表现。

当你在课堂上发出惩罚学生指令时,务必要想好学生不理、不执行时自己怎么办,即要想好退路再说,给自己在学生面前留下面子。

对新入职教师的6点提醒,老教师看了也受益!

五、不受“砖家”误导,与学生要保持适当距离

不要受“阿Q案例”误导。正如网上的一个帖子所述,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或有意为之,或不经意而为,于是乎,原来作业不做的学生做作业了,原来上学迟到的学生再也不迟到了,原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变得文质彬彬了,原来的小霸王更是变成了“红花少年”……总之,再怎么恶劣的学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进了,然后不用多长时间———多则一两个月,少则一两个礼拜,那些原来屡教不改、家长无能为力、教师头痛不已的后进生就脱胎换骨,面貌焕然一新了,甚至一跃成为优秀生。

这是多么的令人欢欣鼓舞啊!这是多么的可喜可贺啊!这是我们教师的成功,我们教育的骄傲。可是且慢——这成功来得是不是太容易了?教育原来只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吗?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明白,表扬也好,奖励也好,这些至多只能给那些后进生一些暂时的鼓励和信心,是治标不治本的,学生三分钟热度过后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手段助其巩固、内化,必然会恢复老样子。面对如此一厢情愿,不顾教育事实而自说自话的案例,无以名之,强为其名曰:“阿Q案例”。“阿Q案例”把复杂的教育事业简单化了,把艰巨的教育工作轻松化了,把多样的教育方法单一化了,更严重的是,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读这样的案例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与事无补,甚至可能误入歧途。

对于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的教师来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与“学生交往过密”。切记师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应是一种教育型的关系,而非单纯伙伴关系。如果不注意这个区别,师生之间便没有了距离。没有距离,就没有威严,就谈不上教育。保持适当的距离,会产生威严和美感。教育学生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赏识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要赞赏学生过度,使学生患上“赞美疲劳症”。教师对学生行为不该表扬的滥表扬;教师对学生表扬的角度不对或者对学生进行夸大其词的表扬。一味单调赏识学生,长时间会让学生产生“赞美疲劳”。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是不能随意使用的药剂。使用强效药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包括时间和剂量,需要格外小心,否则将会引起不良反应。对于精神药物的使用同样也有规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与人格。因为努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品性与人格可以瞒天过海;努力和成就是力所能及的,品性与人格却是人为提高的。如果孩子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再原意接受负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因为他不想因为冒险而失去高分(而变得不聪明)。相反,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对于艰巨的任务就会更加坚持不懈(因为他们不想因为放弃而变得不够努力)。

距离产生美。当你与学过分亲近,学生分不清课堂课时;当你与学生太熟,学生对你指令选择性接受或不当回事,即作为教师的你和学生都越位时,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切记,没有惩罚教育也是不完整教育。

六、巧用心理效应,给学生“过招”

与学生谈话存在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时时常发生。比如,当学生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班主任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总是这样对我?”学生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班主任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班级管理存在破窗效应。心理学上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班级管理也是这个道理,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并蔓延开来。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或事件:班级的凳子,今天少一个螺丝、断一条腿,你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修理,明天就可能掉另一条腿,后天另一张桌子就可能同样遭此厄运;某学生脚下有一张纸,你我不去及时拾起,说不定过一会儿就会有两张、三张;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睡觉,自习课上打游戏机、闲聊、喧哗,平时作业抄袭,教师不及时加以制止,过不了几天班级就会像一个无序吵闹的市场。

上面这些,我们都可看作“破窗效应”。班级一旦出现“破窗效应”,这个班级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班主任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校、教师乃至其他班级学生便会对这个班级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级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这种印象,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慢慢地,在这种氛围下,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总之,“破窗理论”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班级无小事,件件育人;班级无小节,处处立则”。

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都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与学习中干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补好每一扇将破和已经破损的窗户,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我们的班级管理将不再困难重重。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就会健康地成长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