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志》|农牧林水 农业——科学种田

(续)

四、轮作换茬

回民区农村的耕作地贫瘠,耕作上有轮歇、压青和倒茬的习惯。轮歇是把耕地种一年,歇一年,以利养地。用这种方法,两年一种的产量与年年都种两年的产量大体相当,省力歇地。压青是把轮歇地或本年来不及下种的耕地,在“三伏”期间耕过,留待下年种植,第二年种植时杂草少,庄稼生长茂盛,收获也多,一般压青地可增产30%以上。压青是当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保持土壤肥力的好方法。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倡导农民把不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回民区攸攸板镇各村沿山贫瘠地多退耕种草种树,压青地逐年减少。倒茬,是在同一块地里,每年都有不同的作物轮作,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基本上是禾谷类作物与豆类、薯类轮作。这种方法对旱作农业生产效果明显,产量增加较大。

五、合理密植、间、混、套、复种

各村的农作物栽培,传统上因受土壤条件、品种及水肥条件的限制,播种密度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大力兴修水利设施,改良土壤,推广优良品种,化学肥料的施用,作物栽培条件相应改善,播种密度增大。20世纪80年代后,小麦播种采用宽幅耧,播幅4寸以上,亩播种量从传统的7.5~10公斤提高到20公斤左右;莜麦播种量达到每亩10公斤以上;玉米播种密度提高到每亩2 500株,间距缩小到1.5×1.2尺;高粱达到每亩6 000~8 000株,株距缩小到0.8~1尺;谷子采取增宽行距,缩小株距的方法密植,留苗提高到每亩3~4万株;葫麻播种量达到每亩4~5.5公斤;马铃薯从传统的亩播3 000~4 000穴提高到5 000~6 000穴。采用密植的作物产量都有所增长,一般增产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就实行间、混、套、复种方法,主要是玉米、高粱、谷子地里兼种大豆;玉米与胡萝卜、小麦与大豆混种;小麦套种胡萝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技术的进步,间、混、套、复种形式大力施行。主要作法有:

小麦套种玉米 以小麦为主,玉米为辅,多采用6∶2、4∶2等形式,产量比单作增加20%。

玉米与谷子间作 以谷子为主6∶2或6∶3,一般增产20%以上。

玉米套种葫麻 以玉米为主,一般是4∶2或3∶2,玉米基本保持单作亩株数,一般2 000~2 500株/亩,葫麻亩产量可达50公斤左右。

玉米、高粱间套大豆 不影响高粱、玉米的产量,每亩可多收几十公斤大豆。

小麦套种向日葵 小麦宽播4.5~5尺,隔1.8~2尺点向日葵,行距1.2尺,株距1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增收,还可改良盐碱地。

粮菜复种 小麦收获后,复种大白菜、芥菜、白萝卜等,可多收一季蔬菜。

马铃薯间种蚕豆、油菜籽 以马铃薯为主,亩穴数基本不变,不影响产量,多收蚕豆、油菜籽。

六、地膜覆盖技术

1982年,各村引进地膜覆盖技术,供试验的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两大类。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地膜覆盖对经济作物增产效果明显。地膜覆盖蔬菜可提早上市7~10天,增产30%~50%;覆膜甜菜增产30%~40%;覆膜西瓜可提早15天左右上市,增产15%~30%;覆膜玉米亩产达700公斤左右。当地农民一般选用0.06~0.08毫米,幅度为75厘米的超薄膜,整好土地后,在播种前一周左右覆膜,覆膜时采用铺膜机,也有采用人工覆膜的,铺膜时要拉平压实,间隔5~6米左右要压一土腰带,防止大风扯起地膜。铺膜完毕后,使用自制工具打孔以便种植。地膜覆盖技术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技术进步成果,采用这一技术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已被各村广泛推广应用。地膜覆盖对粮食作物虽增产明显,但成本高,导致种植效益低。因此,地膜覆盖技术在粮食作物中使用较少,在甜菜、瓜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用较广。2005年,回民区农村覆膜作物种植面积达 7 000亩。

实施科学种田,除上述外,回民区在农田建设、土地耕作、作物管理、防止灾害等方面也有许多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在1999年调整行政区划后,回民区农村逐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在攸攸板镇建立起农业综合服务站,配备科技副镇长,行政村建立科技组,自然村建立示范户,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2005年,回民区农村户均有1名懂农业科技的农民,科学种田已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自觉行动与必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