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回顧、反思與展望

學習型城市發展, 與城市的發展歷程與訴求緊密相關, 學習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不同的城市在文化構成、文明傳統以及社會結構等方面上呈現出不同特點。廣州作為華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其經濟、社會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學習型社會建設也取得了許多成績。從2006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到2016年《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等重要文件都對學習型社會建設提出了發展目標。十多年以來,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採取了哪些舉措, 取得了哪些成績, 還存在哪些不足, 以及下一步努力改進的方向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幾個問題。

一、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回顧:願景與措施

(一) 政府明確了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願景

城市發展、社會治理、幸福社區建設與學習型社會建設關係緊密。廣州市政府在學習型社會建設方面, 具有較強的政治意願。從2006年開始的十一五城市的發展規劃, 到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試點項目實施方案, 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廣州創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理念。如《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引導市民樹立知識創造財富、學習提升價值的觀念, 使終身學習成為城市風尚和價值取向” (李訓貴, 2015) ;又如為建設“幸福廣州”, 創新社會管理, 2012年廣州市委、市政府做出“12338”戰略部署, 將“人的全面發展和幸福”作為城市發展、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又如在《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試點項目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按照“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終身學習理念, 圍繞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要求, 以建立“整合聯動、購買服務、開放學習”三大機制為根本, 以落實“動員、協調、組織、實施”四大功能為依託, 以推進“構建組織、整合資源、優化環境、開展活動、推廣經驗”五大環節為重點, 以構建“一核雙網” (核心為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聯席會議, 雙網為數字化學習網和社區教育網) 學習型社會架構為支撐, 搭建各類教育培訓縱向銜接、橫向溝通、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探索運用“雙網”的公共服務體系, 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雷忠良, 2013) 。

(二) 創新學習型社會的治理機制

1. 多元主體參與模式

學習型社會建設是一項宏大的工程, 需要多部門、多機構的共同參與, 是多元發展的狀態 (諾曼·朗沃斯, 苑大勇2017) 。為整合多方資源, 廣州市採取了諸多保障機制。首先, 積極推進廣州社區學院、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廣州市數字化服務指導中心、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基地等機構建設。這些機構的成立與運作, 為廣州市學習型社會建設實施與推進提供了重要保障, 整合了高職院校、廣播電視大學的資源優勢, 推進了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步伐與力度。同時, 提供經費和人員保障, 每年給予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廣州市數字化服務指導中心、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基地等部門專項經費資助, 確保學習型社會建設有效推進。同時對人員配備給予了明確規定, 為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有效推進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 也鼓勵與激發中小學教師進社區的積極性, 廣州市教育局、文明辦、民政局聯合發文《關於印發廣州市紮實推進教師進社區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穗教發[2011]53號) 。最後, 搭建平臺, 成立廣州市社區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 把國內省市相關政府部門、區縣領導、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社會組織等各界代表聯繫在一起, 整合各方資源, 共同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

2. 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機制

政府購買服務 (Purchase of Services) 源於西方國家, 是一項社會福利制度,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踐, 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 對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廣州市政府為更好推進社區治理, 通過建立購買服務機制配置社會服務。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自2009年以來, 廣州市由試點探索到推廣應用“政府出資購買、社會組織承辦、全程跟蹤評估”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 全力打造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開展長者、兒童青少年、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義工等服務, 其中包括教育與學習服務 (李訓貴, 2015) , 目前, 全市共建立了家庭綜合服務中心188個, 服務範圍覆蓋了廣州市各個街道。廣州市政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機制, 吸納了更多的社會資源與力量參與社區建設與教育服務, 極大方便了社區居民接受學習與服務的渠道及途徑, 提高了社區居民的幸福指數, 有效推進了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

3. 多維協同科研引領模式

廣州學習型社會積累了豐富的實踐, 也在探索多主體、多層次、多目標的多維協同科研引領模式。廣州社區學院成立“社區教育研究中心”, 以中心為主體, 整合了知名專家學者、高校、科研機構、職業院校、黨校、電大、社會力量等多主體的優勢資源, 探索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模式與路徑。為進一步借鑑整合其他單位優勢資源, 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委託國內知名學者承擔廣州市社區教育研究項目, 從多個不同的視角, 探索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和社區教育建設的路徑與方法, 借鑑與整合更多優勢資源為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服務。同時在廣州社區學院組建科研團隊, 承擔多種研究項目。先後承擔並完成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廣州社區教育發展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心城市社區教育創新發展研究》等近40項課題, 承擔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研究任務;還制定了《學習型社會評估指標體系》《社區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社區教育機構建設標準》《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標準》《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標準》等系列評估指標體系。

(三) 創新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單元

學習型組織是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基本單元, 廣州市分別在政府、企事業單位、社區等組織單元的層面培育共建學習型組織。企業、學校、家庭、社區都成為學習型社會創建的關鍵。在企業中, 通過座談、現場觀摩等方式向員工宣傳建設學習型企業的意義與方法, 將終身學習的理念灌輸給每一個員工, 取得了顯著成效, 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設廣州職工教育網, 建立職工文化教育網絡平臺, 通過廣州職工教育網推動遠程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通用能力課程等的學習。在學校, 通過舉辦專家講座、開設教師論壇、進行主題學習等方式, 探索學習型學校建設, 並研製了教師學習型組織建設標準。以“書香羊城”為契機, 廣州市婦聯發出“閱讀進家庭”的倡議, 創建“書香之家、和諧家庭”, 讓終身學習、畢生閱讀成為全體家庭的一種習慣和風尚。在社區, 藉助廣州社區學院的國學資源優勢, 在荔灣區景區管理中心、廣州十三行國際旅行社構建荔枝灣國學社區, 以嶺南文化和西關文化為窗口, 讓社區居民親身體驗西關本土文化, 感受嶺南文化的魅力, 打造了國學社區的特色品牌。

(四) 推進嶺南特色的學習型社會內涵建設

營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氛圍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與標準。廣州市通過開展系列活動, 打造品牌項目, 營造了全民終身學習的氛圍, 極大滿足了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需求, 如從2006年開始, 廣州市就開展了“書香羊城”活動, 該活動旨在使市民養成愛好閱讀的好習慣, 在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家庭、連隊等各個領域展開“書香”系列活動等, 同時, 創辦了“羊城學堂”、“廣州講壇”和“羊城書展”, 讓更多的市民共享廣州市的學習教育資源 (劉楚佳, 孟源北, 2010) 。又如在白雲、越秀、南沙、從化、花都等多個區建有廣州市職業技能教育基地, 大力培養實用高技能人才, 滿足因產業結構升級企業員工接受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需要, 促進產城融合 (葉忠海, 2014) 。再如越秀、番禺、海珠、荔灣、南沙等區將廣府文化傳承與社區教育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 打造若干個具有廣府文化特色的精品社區, 成為廣府文化傳承的重要空間載體。

二、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反思:創新與不足

(一) 廣州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創新之處

1. 融合創新管理體制

學習型城市的創建越來越多元, 需要搭建平臺進行資源整合, 管理機制也要進行充分創新。創新的管理機制成為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 2009年廣州市政府在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加掛“廣州社區學院”的牌子;2012年, 依靠學校教育資源優勢, 分別在廣州市廣播電視大學和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加掛“廣州數字化學習服務指導中心”和“廣州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的牌子, 同時在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加掛“廣州市社區教育工作者培訓基地”的牌子;2012建成社區教育三級網絡, 設立社區教育專項經費, 為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特別是藉助職業院校的教育資源優勢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在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2. 創新多元主體參與的機制

學習型社會建設特點與受眾對象決定了其多元性與複雜性, 為更好地整合與調動更多的社會性學習資源 (蔣亦璐, 2017) ,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調動了高校、職業院校、黨校、團校、成人文化學校、社會組織 (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文化促進會、志願者協會等) 參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形成了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格局。為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學習型社會建設, 廣州市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 通過競標優化資源配置與服務成效, 提高學習型社會建設效果的最優化, 形成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機制;同時, 藉助職業院校的資源優勢, 形成職教社教聯動發展的模式, 創新了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機制與模式 (朱濤, 2014) 。

3. 打造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廣州模式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與北京、上海相比, 雖有一定的差距, 但廣州學習型社會近年來也取得了諸多的成效, 形成了具有廣州特色的建設模式, 即自下而上的建設模式。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藉助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取得一定進展後, 體制建設與機制創新以及社區教育三級網絡體系的建設, 為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進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在國家、省社區教育示範區和實驗區建設的推動下, 各區、街鎮、社區學習型社會建設逐漸規範化, 基層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的成效推進了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步伐與節奏。寄望於未來, 廣州市體制機制以及政策法規建設將進一步完善, 進一步加快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二)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存在的不足

1. 統籌和協調力度有待加強

學習型社會建設是一項牽涉面廣、社會參與主體多、實踐性強、協調難度大的綜合性事業, 需要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 需要相關單位和部門、各區、街鎮、村 (居) 的支持和配合 (王明臣, 2015)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需要政府層面加大對全市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 加強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動, 建立健全學習型社會的組織實施架構和工作體系, 建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長效機制。

2. 地方法規和政策推進滯後

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推進是一項長期工程, 需要有關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國內許多先進省市已出臺了地方法規, 如上海市、福建省、太原市均已經出臺地方《終身教育促進條例》或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意見, 廣州市在這方面已明顯滯後。

3. 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隊伍建設是確保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之一,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過程中, 管理人員、專職隊伍、兼職隊伍和志願者隊伍建設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步伐與要求相差較遠,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推進力度與效果。

三、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展望:努力方向

展望未來,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任重道遠, 需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和省市相關文件要求, 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在體制機制、政策法規、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進一步的努力, 服務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設和創新驅動發展, 為廣州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力支撐和智力保障。

(一) 完善學習型社會建設的聯動機制

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建設, 雖然取得了系列成績, 但因缺乏頂層設計與完善的領導機制, 使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統籌協調能力較為欠缺。因此, 需進一步加強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管理體制與運作機制建設。進一步完善整合聯動機制, 有效發揮政府、社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的作用, 整合更多的資源參與學習型社會建設;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 運用市場運作, 發揮政府主導與推動作用, 通過政府授權、政府購買、項目外包、委託管理等形式, 吸引和支持各類主體參與學習型社會建設;推進學分銀行和居民“終身學習卡”、“終身學習賬號”的研發與實施, 儘快實現不同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轉換和互認。

(二) 健全學習型社會的法規保障

政策法規是有效推進學習型社會的重要保障, 廣州應儘快制定《廣州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或學習型社會建設指導意見, 在機制體制完善、資源整合、隊伍建設、經費保障、激勵機制、學分互認等方面出臺操作性較強的政策指引, 進一步研製機構設置、課程開發、教學服務、運作流程、評價考核等辦學標準, 為廣州建設學習型社會保駕護航。

(三) 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人力、社區及智力資源

隊伍建設是建設學習型社會成敗的關鍵要素之一。廣州市應依據學習型社會建設需要, 打造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隊伍, 培育一支既有一定實踐經驗, 又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團隊, 服務、指導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培訓一批熟悉學習型社會和社區教育基本知識的志願者隊伍與兼職隊伍。同時, 不斷加強相關人員的培訓與繼續教育, 完善自身終身學習的同時, 不斷提升綜合素養, 緊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 加快推進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作者簡介:趙小段,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高職研究所 (社區教育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社區教育。

作者簡介:劉楚佳,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高職研究所 (社區教育研究中心) 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社區教育。

基金:2017年廣州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社區教育項目高職學院推進社區教育發展:內涵、模式與趨勢研究 (2017SQJY001) 部分研究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