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是如何「上套」的?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磚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為止,園則行。故善戰者之勢,如轉園石於千刃之山者,勢也。”

郎酒是如何“上套”的?郎酒也漲價了,這次是紅花郎漲價10%,要知道郎酒分別於09年與11年漲價20%,那是一個郎酒衝刺百億的時代,那是一箇中國白酒集體癲狂的時代,這次伴隨著酒水市場普遍的漲價潮而來的郎酒,似乎漲得順理成章,真的又是這樣嗎?

我們常說“順勢而為”,但是很多時候看見大勢並不代表就能夠有一番作為,那是因為“勢”有真假,而真的勢往往可遇不可求,運氣甚至比實力更要重要;更不要說能主動借勢;假的勢看似熱鬧非凡,無非也是熙熙攘攘,最後多是空流水。

針對中國酒水此輪漲價潮,外面看起來很是風光,“超車論”“復甦論”“資源重置論”,各位專家學者嘔心瀝血的剖析,懸樑刺股的研習,不難想象,對於中國的廢紙回收行業總是有些幫助的。抱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態度,筆者認為此輪漲價潮是一個“假勢”(具體專文論述),一個“假勢”就引得郎酒入套,我也只能表示很無奈。

“勢”有前後;知名名酒漲價結束後,郎酒看似安全的漲價時機實際上即沒有佔到輿論導向的有利宣傳位置,又給市場留下一個已知的結局,毫無新意還有亦步亦趨的嫌疑,當然郎酒一直把自己當成茅臺第二的話說。我看在經濟側改革的情況下,要是郎酒發個“堅決不漲價”公告,估計還能贏得醬酒市場“民酒”的印象分,與茅臺“國酒”打個奇襲戰,也不失為明智之舉,可惜,只想跟著茅臺走,說到底還是“老二心態”在作祟。

“勢”有強弱;對於茅臺、五糧液與洋河來說的漲價是迅速脫離二三線酒企糾纏與提升品牌價值的有利手段,畢竟市場有剛需,說得直接點,對於茅五洋的核心產品,就是漲價了,市場份額一分也丟不了。但是郎酒就不同了,三年調整期結束後,郎酒又回到09年的幾十億銷售額,可以說無論在品牌價值還是市場份額上都尚在積蓄階段,冒然的漲價不僅跟不上茅五洋的步伐,更加有可能進一步動搖本就搖擺的經銷商團隊,一個弱勢的漲價潮遇到一個弱勢的郎酒,負負得正只能是一廂情願。

“勢”有長短;雖說此輪漲價潮是中國白酒的大勢,但是根本上還是對於過去三年調整期中國酒水優質資產的一次回調,只是屬於部分被壓制的部分中國名酒的機會,很難想象象郎酒曾經過山車式的發展模式能夠被理性的市場認同,何論整個白酒消費的結構已經變化,郎酒所依託的政務消費基礎不在,商務消費又過於碎片化,資源產出比持續下降,加之互聯網技術所帶來的消費渠道變革等等,可以說,郎酒此時漲價是不理性的。

“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為止,園則行”,所謂的“順勢而為”很多的時候是“無為”,“無為”是剔除不必要的動作,只抓本質的“有為”,郎酒此輪所謂的漲價,聯想到“百億計劃”與“上市”,只能說,也許郎酒看的到底是哪個勢,只有郎酒自己知道。

郎酒是如何“上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