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潤腎燥利小便治水腫

辛潤腎燥利小便治水腫

《素問·髒氣法時論》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後世據此概括為辛潤腎燥,即辛味之藥可治腎燥之症。然觀諸家藥例,卻各不相同。

張元素以知母、黃柏為辛潤藥;張介賓以附子、肉桂為辛潤藥;成無己以半夏、乾薑、細辛為辛潤藥。諸家所論,雖各有其理,但總覺意猶未盡。遂留心於臨證之際,更思求經旨所蘊,歷久而終有一得。茲略述管見,以求正於同道。

經言:“腎苦燥”,則知腎病則燥,姑稱腎燥。其證為何,當先明之,方可言治。腎者主水,職司二便,有化氣行水之功。膀胱者,腎之腑,為貯水之器,得腎之氣化,乃能小便通利。人身行水之權,全在於腎。若腎病則水不行,水不行,故謂之腎燥,不亦通乎?故腎燥證當特指腎病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辛潤腎燥,可治小便不利、水腫等症,前人多有成例。

濟生腎氣丸用附子、肉桂,適用於陽虛不能化氣行水之水腫,有助陽化氣行水之功;李東垣之滋腎通關丸用辛苦大寒之知母、黃柏組方,主治溼熱壅滯下焦之小溲癃閉不行;張仲景之小青龍湯之用半夏、細辛、乾薑,主治痰飲內停、小便不利等證,有化飲行水之功;張子和有禹功丸,其用茴香、木香,辛香行氣,使氣行則水行,有決水消腫之效。

以上皆辛潤腎燥之例,可見諸辛不同,當擇而用之,方能各盡其用。然而尚有一辛,諸家未嘗論及,即諸般風藥,如蘇葉、防風、荊芥、白芷、獨活之屬,大能潤腎燥、利小便、消水腫。

昔賢張志聰嘗用蘇葉、杏仁、防風三味治癒風水尿閉水腫,其謂“外竅通而內竅通、上竅通而下竅利”,因著“發汗利水辨”一篇,極言其神效。

吾師趙紹琴教授善用風藥利水消腫,嘗用一味蘇葉治癒產後尿瀦留症。此皆深明辛潤腎燥之理者。餘得師傳心法,邯鄲學步,臨證群集風藥以治尿閉水腫,亦每獲良效。

如有劉姓小兒,男,7歲,患腎病綜合徵3年餘,曾服大量激素治療有效,惟屢次反覆。1995年夏因感冒復發,漸至水腫尿閉,西醫予速尿等治療無效。初診時患兒一身面目浮腫甚劇,二目如線,陰囊如球,腹大如鼓,上氣如喘,小溲全無,大便洩瀉。診脈沉滑且數,舌紅苔白而膩,證屬溼熱蘊鬱,復感風邪,肺氣失宣,三焦不暢。

治用宣肺行水,疏通三焦之法,藥用蘇葉、防風、白芷、獨活、桑白皮、大腹皮、前胡、檳榔、地榆、茜草、赤芍、葶藶子、茅蘆根、焦三仙、冬瓜皮、茯苓皮等。給藥7劑,一週後複診,水腫、腹水全消。

據其母介紹,服1劑已有小便,服2劑尿量大增,水腫大減,7劑服完,水腫全消。服藥前後,其母曾為之稱量體重,藥前體重35.5公斤,藥後體重27公斤,七日之內,去水8.5公斤。

此案利水消腫之速,風藥功不可沒。蓋風藥之辛,能上開肺氣,外達皮腠,下通水道,正合《內經》“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之旨,故有利水消腫之功。其辛潤腎燥之機理,亦如《內經》所言:“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 本文摘自河南中醫1997年第17卷第1期,作者/彭建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