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說|上班族:每個月總有30天不想上班

布鞋說|上班族:每個月總有30天不想上班

「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上班。」

一個星期七天,每天早上我耳旁環繞著阿青的這兩句話。

上班上到懷疑人生:好累,不幹了,想辭職。

這樣的心態恐怕不少上班族都有。

老實說,沒有什麼工作是不累的。

但為什麼我們總會有“不想上班了”的想法呢?

/01/

錢少事多離家遠

無可置疑的是:錢不夠多,是很多人想辭職的原因之一。

剛畢業的小白,在一家教育機構順利從兼職轉到全職。薪資是按照上課次數來計算的,但上課課酬並沒有理想中高,而且經常不能準時下班。通常回到家,沒吃晚飯就已經7點半了。

她開始在同學群裡吐槽:“我每隔十天就算一次工資,算來算去最多就是5000多。”

有人回應道:“才剛畢業,以後肯定會升的。”

但小白瀏覽過工資單,發現資深老師也才7000多。她覺得根本沒達到自己理想工資,畢竟自己還得在外租房、日常消費等,根本沒法存錢。

一想到辭職,卻不捨得放棄,又害怕重新熟悉環境。

不可否認每個人都希望工資高,但我們同樣也得正視自己的“市場價”。

工資低,一方面因為老闆壓價,但更多是因為我們自己能力、聲望不夠。當你能力不足,只好委屈求全。其實,只要你出類拔萃,能力出眾,直至別人無法忽視你的價值,你的工資分分鐘就是你說了算!

有句話,被挺多人推崇著:

脾氣不要大於本事,慾望不要大於能力。

可能不少人,目前工資不高,但一絲不苟地工作是一種敬業精神,盡忠職守是一種職業道德。每當事多的時候,先考慮一下是不是效率慢導致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工作的良性循環,而不是拖延進而懊惱。

布鞋說|上班族:每個月總有30天不想上班

/02/

這不是我喜歡的工作

前段時間,收到讀者“駱駝”的留言。畢業後,因為不知道做什麼工作比較好。就順著父母的意思,在體制內上班。

這份工作,除了工資少一點,似乎沒有什麼大缺點。體制內的工作事少,年薪旱澇保收,還能衣食無憂地做到退休,最後領著退休金養老,簡直再好不過了。

但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二十幾歲的自己就能一眼看穿未來三四十年的生活。

除了看不到未來,還體現不了個人價值。 個人價值可不是單純指一份薪水,而是成就感,來自社會的認可等等。

不是說體制不好,體制對很多想要穩定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這幾年內心多了股聲音:快離開這裡吧,別猶豫了。

26歲的我走到了分岔路口,左邊是十分安穩歲月靜好,右邊是不可預測的驚濤洶湧,我又該何去何從呢?

看到這裡,我回了留言。

老實說,每種生活都有代價。當夢想和現在的工作衝突,就得衡量得失,並做好承擔代價的準備。

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你目前工作不開心,是由於工作氛圍、領導,那麼可能目前崗位不適合你。

再深度分析一下,哪方面讓你更不開心?

在新的環境下,會不會遇上同樣的問題?

喬布斯在做出退學的決定後,也曾一度擔心憂慮,後來在斯坦福大學作畢業演講中,他說,“現在回頭看看,那的確是我這一生中最棒的一個決定。”

希望你破釜沉舟後,最後也能說出:

“那是我一生中最棒的決定。”

布鞋說|上班族:每個月總有30天不想上班

/03/

上班跟工作有著本質區別

《圓桌派》2016年的一期中曾說:大部分人說自己“不想上班”,其實並非“不想工作”。

上班是公司買你的時間,讓你做事情。期間,還得遵循林林總總的規矩,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而工作更多是實現價值,激發動力的行為。

簡單來說:

上班本質是生存,得賺錢養家。

而工作的本質是生活,安身立命。

所以你會發現,

有人抱怨“上班就是在耽誤青春”,

還有人哭著說“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努力活著”。

現在隨著網絡的發展,隨手打開微信、微博,我們就能毫無保留地看到了許多人的生活狀態,誰賺了多少錢,誰又去了環遊世界,誰又買了漂亮的手錶。也看到了很多人,幹著新媒體的職業,一邊旅遊又能一邊工作賺錢。

然而,有點可悲的是,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攀比心。那些不安於現狀,又無法突破的人,只能一邊羨慕著別人的生活,一邊又缺乏拼搏與能力。於是不斷遭遇挫折,職位級別就是老油條,每日重複上著沒有希望的班,不認命地活著。

王小波曾經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之所以上班帶著情緒,也許是自己明明對現狀不滿卻無力改變,明明想逃離這裡卻無法離開。

不想上班不可怕,可怕的是,那種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的態度。

這種態度,在職場混,就只能混得一事無成。

倒不如將“不想上班”,變成耐心尋找時機,厚積薄發,華麗轉身,而不是背上的十字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