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留白」藝術的美學解讀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美學解讀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美學解讀

“留白”指在中國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從而有意留下空白。清代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①清代畫家湯貽汾在《畫鑑析覽》指出:“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說的也是繪畫中,筆墨未到的空白處,同樣是有意義的,是影響畫作整體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創作和欣賞中不可忽視。一般認為,中國畫“留白”藝術形成於六朝,成長於唐代,興盛於宋代,及至明清則成為成熟的創作法則。縱觀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發展脈絡,不難發現“留白”藝術已然成為中國畫重要的構圖法則和審美特徵。

作為一種具有典型民族審美特徵的創作技法和原則,“留白”藝術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虛實相生理論、天人合一思想有著深度契合。書畫等藝術中的虛實觀念,源自先秦道家哲學中以虛無為本、有無相生的理論。《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莊子?人間世》也有“唯道集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論述,在老莊哲學中,無為無形的“虛”、“無”是認識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法則的哲學根源和依據,歷代書畫創作和理論受其影響極為深遠。同時,在道家和儒家的哲學中,都有關於“氣”和“陰陽”的觀念,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留白”藝術在傳統哲學觀念的影響下生成,注重內在的和整體的平衡,注重精神氣質和內涵,在美學上呈現出均衡美、節奏美、空靈美的特徵。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美學解讀

“留白”藝術具有虛實相生、黑白互依的均衡美、整體美。按照傳統的道家虛實相生理論,繪畫著色處可視為陽,空白處可視為陰,而“留白”是將繪畫作品的著色和空白處整體思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均衡與統一。說到虛實相生、黑白互依,一個比較直觀的形象就是道家標誌性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 它是由一個圓形內兩個一黑一白的陰陽魚首尾相連互咬而成的平面構成,黑色圖形代表陰,白色圖形代表陽,白色圖形中有一個小黑點,黑色圖形中有一個小白點,形象表達了虛實、黑白互生互存的思想。中國畫的“留白”也是將空白處視為有意義的組成部分,通盤考慮效果。宗白華說:“‘虛’和‘實’辨證的統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形成藝術的美。”②潘天壽說:“我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彩,有畫處黑也;無畫處,白也。白即虛也,黑即實也,虛實之聯繫,即以空白顯實有也。”③如在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鳥圖》中,一隻小鳥立於怪石之上,一枝枯荷垂於小鳥頭上,其餘為大塊的空白。在這裡,空白之處並非毫無意義,它同荷花、寒鳥一起成為淒冷感覺的營造者,共同營造了空曠寂寥的環境氣氛。除了結構上的整體思考,也要將繪畫同畫家的人生境遇通盤思考,方能更為準確地理解繪畫的意蘊。繪畫的著色與空白形成虛實關係,繪畫作品同作者的境遇及至觀賞者的心情、心境,也構成虛實關係。

書畫同源,中國畫的“留白”與書法“布白”結構有著同樣的審美特徵和哲學背景,書畫“留白”原則也可以得到相互印證。其“計白當黑”說即如此。一般認為“計白當黑”論是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提出,見於包世臣的《藝舟雙楫》:“是年又受法於懷寧鄧石如完白,曰:‘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胡小石說:“著字處為墨,無字處為白。墨為字,白亦為字……有字處與無字處,其重要等同也。”宗白華說:“空白處應該計算在一個字的造型之內,空白要分佈適當,和筆畫具同等的藝術價值。”黑白之間的相互依存,甚至不分表裡,使其結構渾然一體,形成完整、均衡的視覺效果。

與“留白”相映成趣、依然在體現著整體與均衡感的是“補白”。在空曠、偏重的畫面上,通過題字、印章等保持其平衡,也是中國畫常見而重要的技法。八大山人的《雙魚圖》,畫面空白佔到9/10,於是在左下有簽印,右上有題詞:“飽德魚兼尾,徵之一筆諦,莫教頻切玉,都負水晶盤。”既達到畫面均衡的效果,同時,也通過文字的內容,提示和豐富了畫面的意義。與此類似的如明代李士達的《三駝圖》,畫面為三個神態各異的駝背老人,一個提籃側顧,一個向提籃者作揖,一個拍手大笑,畫的上方有錢允治題詩:“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點明瞭此幅畫的諷世主題。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美學解讀

“留白”藝術也使中國畫體現出含蓄內斂的審美特徵。當代畫家李可染曾說:“空白,含蓄,是中國藝術一門很大的學問。”④潘天壽認為:“中國畫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必須留下發人想象的餘地,一覽無餘不是好畫。”追溯中國畫的發展史,從理論上和創作實踐中,乃至傳統哲學思想都可以得到明確的印證。郭熙指出:“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就是說以無示有,以斷示連,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無限,形成隱約含蓄的繪畫表達。齊白石畫蝦,追求神似,不見水波,卻有水中游弋的感覺。南宋馬遠因只畫一個角落而被稱“馬一角”,畫面沒有填色的空白處,可以是天空、水流、遠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獨釣圖》,只是一葉小舟,一個垂釣漁翁,卻讓人有煙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處,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餘地。

中國畫“留白”藝術的美學解讀

以空白含蓄表達隱藏的內容、內心的情緒,也與中國畫整體趨於寫意、趨於精神層面的表達相一致。和西方繪畫原則和審美精神不同的,中國畫更趨於對精神氣質的表達,要求符合內在精神,是傾向於“善”的原則,而西方繪畫傾向於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追求與表達,更趨於求“真”。中國畫論中“似”和“真”的觀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論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與事物客觀存在的狀態或者規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畫家荊浩曾說:“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真”即完整表現對象的風度氣質。中國畫在審美上超越了對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層的神韻,“留白”恰是因此應運而生的。西方油畫中,表現黑夜就要用顏料塗抹出黑色來,而中國畫對黑夜的表現可能就是畫一輪明月,明月的周圍全是空白,這是含蓄的表達,是中國式的通過心理感受獲得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