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渴望被信任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在北京、上海、廣東、雲南、甘肅和河南等6個省市做了一項調查——“中小學生最喜歡父母的10種做法。”

調查結果顯示:“信任我”以63.5%的高得票率位居第一。

可見,孩子有多渴望被信任。

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渴望被信任

“我相信你”,看似簡單的小事,但絕大部分家長很難做到。

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實在有太多擔心和害怕了。

小時候,怕孩子吃不好影響身體發育;

上學了,怕孩子學習不好,成績不如別人;

青春期,怕孩子早戀、厭學;

畢業了,又怕孩子自己找不到對象,不能及早結婚生子……

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的擔憂裡,流露出滿滿的愛,卻也夾雜著深深的不信任。

它的潛臺詞是,我不相信你能依靠你自己的力量變得更好,所以我需要替你做一些決定,來幫你變得更好。

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傷“腦”,又傷“心”。

不信任,傷了孩子的能力

上海一名48歲男子,自小成績優異,同濟大學畢業後,又拿到了加拿大名校滑鐵盧大學的工程碩士學位。

本以為畢業之後能找個不錯的工作,但他回國後,卻一直宅在家裡睡覺、打遊戲,不肯工作。

母親年邁又身患尿毒症,每月的養老金也不過3500元,既要治病,還要養兒子,無奈之下,她只好一紙訴狀將兒子告上法庭。

但即便如此,兒子依然不願意出去工作,而且還怪自己的母親,埋怨說就是因為她,自己才變成這樣。

原來,這位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一手包辦,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了。

孩子習慣了她的包辦,也變成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

什麼都替孩子做了,表面上是愛孩子,實際上卻是讓孩子活在了“虛假”中,失去了與真實生活的鏈接和摩擦。

不敢讓孩子活在真實裡,不敢讓孩子直面困難和挫折,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父母不信任我”,因為這種包辦的潛臺詞是——

“這件事我不相信你能夠做好。”

“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好。”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信任是他們前進的動力,是受挫時的安全島,是短暫歇息後又可以勇往直前的勇氣。

而不信任,則毀了孩子的自信,滅了孩子的能力。

父母的過分擔心,會壓抑孩子自身向上發展的動力,就像一頭自己不想往前走的驢,一旦沒有外力來拉它,它就一定會原地不前一樣。

在不容拒絕的周到安排中,在安寧無憂的日復一日中,孩子慢慢失了信心,失了能力,失了責任,失了夢想,失了本該多彩的人生。

待家長意識到真的要放手時,卻發現孩子如同一個“巨嬰”,自己已經無法放手了。

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渴望被信任

不信任,傷了孩子的心

不被信任的孩子,實在太多太多。

豆瓣上有一個叫“不被信任的孩子”的小組,就有人感嘆:為什麼父母寧可信外人、陌生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兒女?

很多人都跟帖嘆息。

網友小A說過一個故事:

小學時家裡開雜貨店,某天她母親發現櫃檯抽屜的錢被偷了,第一個就懷疑她。

她拼命解釋,可是父母就咬定是她偷的。

終於有一天,她母親在櫃檯抓到偷錢的小女孩。

小A高興極了,以為父母會向她道歉。那天,她滿心歡喜地等待著父母的道歉,一想到可能還會特地給她做些好吃的,她就忍不住偷笑。

可是,那個道歉,一直等到13年後的今天,依然沒等到。

那晚,大家彷彿沒事人一樣,選擇性地忘記了她被誤會過,被冤枉過。

更讓小A傷心的是,後來,父母還會時不時在桌子上或者顯眼的地方放些錢。

剛開始,她會將錢撿起來給父母,但他們總是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對她說:“我是在測試你會不會把錢拿走。”

這種愚蠢的測試持續了她整個小學時期,甚至初中。

在描述這段經歷時,小A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以為自己已經可以輕鬆地說出來,可是仍忍不住哭泣。”

父母擔心她成為一個小偷,於是反覆地試探。卻不知這種不信任,早已傷透了孩子的心。

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渴望被信任

童年時候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很容易活成一座孤島,因為除了自己,她們不知道還可以去信任和依靠誰。

畢竟她們曾經把信任給了最親近的父母,換回來的卻是傷害。

“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好父母,好孩子》一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信任能使人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充分挖掘潛力,釋放能量。

當受到信任時,他會覺得他的身後有許多人支撐著,他有不負眾望之心,就不會被任何重負壓倒。

未成年的孩子,渴望得到大人的信任,希望大人“委以重任”。

當他感受到被信任的時候,他的內心充滿了安全感,不管做什麼都有了雙倍的信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次實驗:

他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測試”完後,他們煞有介事地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教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他們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暗含期待效應。

因為實驗中的謊言對教師產生了暗示,他們相信名單上的學生是能力出眾的、有潛力的。

老師們對名單上的學生的信任,通過情緒、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孩子們,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肯定,變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你不知道,孩子有多渴望被信任

對孩子來說,老師是權威,父母亦是權威。

不可避免,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命運。

而信任,則是最好的期待。

很多持續從父母那裡獲得信任的孩子,看待命運也會是積極的:我很好,我能做到。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正面催眠,它幫助孩子更好地長大,成為一個樂觀積極、無畏挑戰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