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李砚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景德镇陶瓷学院特聘“井冈学者”。

主要从事美术、装饰艺术

艺术设计的历史及理论

陶瓷艺术、中国画学的研究与教学。

从石器开始,人类就一直不断地在造物,为生命的生存生活而制造一切需要的工具和物品。专业研究中,把这种人工造物的世界称作“人工界”,又称之为“第二自然”。

我们生活的世界,首先是自然界。随着人造物的增加,从器物到建筑,从工具到用具,武器、衣、食、住、行、用各种物品,形成了一个相异于自然的人造物的世界。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新石器时代,石斧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一方面置身于自然之中,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然,又建造着另一个不同的“自然界”。

在这种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造物活动可以说是人类最重要和最伟大的活动,也是最根本和最关键的生存活动。

“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及其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所谓造物,即指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它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所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

造物活动是指人类造物的劳动过程、方式及其意义。在造物的大千世界中,工艺美术或者说艺术设计的产品,属于艺术质的造物,它以其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性而区別于一般的造物。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传统的百子图油纸伞

造物与自然物的本质区别是 “人工性”,人工性也就是人的文化性。美国学者赫伯特·西蒙从人工科学的角度认为人造物的基本特征是:

1.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

2.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

3.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

4.在讨论人工物时,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这即是说,人造物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性及其人所赋予的目的性和价值。

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出发,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通过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这个被誉为“第二自然界”的造物界,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大漆

人造物的目的,人类造物活动的目的不是以造物为终点,而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造物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作为一个手段而存在。

“人类的文化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际上是一部造物文化史。”

造物是文化的产物,造物活动是人的文化活动。造物本质上是文化性的,它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才确证着文化的生成;

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的世界。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朵云轩木版水印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根据自已的需要而造物。

正如美国人类学家约瑟夫·莱昂所指出的那样,“在从动物转变到人这一点上,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是通过工具、火和语言的使用以及他的艺术显示出来的。”人原来和动物一样,生活在大自然所提供的生态环境中,并屈从于环境及自身生物体的需要。但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学会了造物,并用造物这一利器划开了与动物间的界限,踏上了文化的道路

这就是说,当人开始以人的姿态从事造物即制造工具时,文化就产生了。石器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物品,从石器开始,人类的文化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际上是一部造物文化史。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漆器制作/酱爆拍摄

作为文化创造者的人类以造物的方式为人自身服务的同时,也确证着人的文化性存在。恩斯特·卡西尔曾写道:“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造物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劳动,它充分体现了人类劳动的伟大意义和价值,也使劳动成为文化性的劳动。

“工艺文化被历史性地赋予了文化代表者的角色,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创造者的智慧和文化成就。”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十二星座盘扣/龙凤旗袍第二代传承人褚宏生

文化包含着不同的方面,对文化的解释亦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不论角度如何,谁都承认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形态,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人类的一切生活都离不开物质文化,在造物的大千世界中,工艺美术或者说艺术设计的产品,属于艺术质的造物,而不同于一般的造物。作为艺术质造物的工艺文化,是人类用艺术方式造物的文化,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和文化的积累性、传承性和深刻性而成为人类物质文化的代表。

工艺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主要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标志,人们通过历史遗留的这些工艺文化品来确证已逝去的文化形态。

李砚祖:工艺美术背后的造物文化

◎珠绣

工艺造物在考古研究和文化研究中,成为文化的标志物,是文化类型的标本。人们通过调查、发掘、发现各种类型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装饰品等的组合共存关系,从这种共存关系中确定其文化构成,探究其发展的范围和方向,从而进一步了解其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组织形态等方面的文化内容。

工艺的造物文化,以其他文化形态和人类活动的其他形式所不具备的文化完整性,准确地表征着历史的文明和文化形态

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工艺文化被历史性地赋予了文化代表者的角色,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创造者的智慧和文化成就。它本身的文化包容性和巨大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含量,是它成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根本所在。

文|摘编自《一物一菩提:造物艺术欣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图|《中华手工》往期杂志&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