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黴」是怎麼來的

“倒黴”是怎麼來的

倒黴

“倒黴”被人們用來形容遇事運氣不好、不吉利。其實“倒黴”最早應被寫作“倒楣”,它本是浙江一帶的方言。

古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為朝廷貢獻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到了明朝末年,"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已經嚴重地限制了讀書人的聰明才智的發揮,再加上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說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不容易的。舉子們為了求個吉利,鄉試中了之後,便要在家門口豎起一根旗杆,杆上高懸大旗,上寫"捷"字,以此來裝點門面,當地人稱之為"楣",以示榮耀。接下來參加京試高中,還要另豎黃杆,升起黃旗,大大慶賀一番。如果京試不中,則要把原來豎在門前的旗杆放倒,人們稱之為"倒楣"。

後來,這個詞被人們愈來愈多地用於口語和書面。在運用這個詞語的過程中,由於倒黴和倒楣是諧音,而且,"黴"字亦有壞運氣的意思,久而久之,便發展成"倒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