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收到了吴新芳的特殊的礼物--百利生红酒。几年前就听说了这一北大的高材生开始做酒了。由于是校友,自然多了一份关注。

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代表,360行的怪才确是不少。但原本以为从事酒的不多,然而近几年发现,是越来越多了。A股的上市企业青青稞酒的总裁李银会、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创会会长、原广东省酒类专卖局副局长的朱思旭都是其中的代表,还有一批。今天,又出了一个吴新芳!

说实话,在葡萄酒行业这么多年,对国内外葡萄酒已算是比较了解了,刚收到吴新芳邮寄来的百利生草本红酒,我脑海掠过的只是一款养生保健酒,甚至认为,这种融酿方式,有违葡萄酒的纯洁,似乎违逆趋势与潮流。

当看到吴新芳说:我的使命就是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让红酒“中国化”的时候,我增加了一分细致了解草本红酒的兴趣。养生健康酒在中国并不稀奇,那么,吴新芳“干的事又不一样”,到底是怎样的不一样呢?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在中国,葡萄酒被普遍认为是“舶来品”。国内的葡萄酒发展虽然这些年开始走自己的道路,突出自己的产区、品种特色,但普遍还是在吸收国外的经验,尤其是法国波尔多的做法。

国人对葡萄酒风味口感的认知,也是在国际化的感官评价体系下逐渐发展的,与国际葡萄酒市场的感官评价略有的差异,是中国人在葡萄酒的美味之中,多了一层对葡萄酒健康作用的独特理解。

当然,在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上,最为核心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人葡萄酒的消费习惯还不成熟,另一个是中国的酒文化,更多是建立在烈性白酒的基础上的。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在吴新芳的“草本加香的葡萄酒”的思路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如何才能很好的利用中国人对红酒认知中“即美味,又有健康作用”这个关键点。或者说,如何才能“避开传统葡萄酒之争,洋为中用,从配制酒的健康性入手,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纵观世界葡萄酒的发展历史,葡萄酒和医学的结合是由来已久的。

在久远的历史中,古罗马和古希腊人在很长的时期内,是在酿造葡萄酒的过程中,加入蜂蜜、香料和一些植物的,尤其是中世纪僧侣们掌握草药医学技能的时期,大量的葡萄酒与草药结合,其酒体的功能描述大量散见在各种欧洲古籍之中。

这种添加植物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葡萄酒中“加香葡萄酒”的一个分支。

没有人知道,古罗马时期酿造的葡萄酒是什么滋味。研究葡萄酒史的专家猜测,当时在葡萄酒融酿中添加呈香植物,医学指向并不突出,主要是为了掩盖葡萄酒酿造工艺不成熟而造成的醋酸明显的缺陷。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而在近代历史中,医学与葡萄酒也是如影相随。1844年,33岁的英国医生克里斯托弗•洛神•奔富带着妻子玛丽到南澳大利亚首府阿德莱德寻觅梦想,并在城郊买下了玛格尔庄园,开始种植葡萄,并将其命名为“葛兰许”(The Grange),这也是奔富酒园日后最富盛名的葡萄酒Grange系列的由来。起初,奔富医生酿酒并不是出于商业市场的买卖考量,只是怀揣着行医济世的慈悲之心来酿制葡萄酒,所以他在庄园的石屋内建立了葡萄酒的医学实验中心,为贫血患者提供滋补效用而酿造加强型葡萄酒-波特(port)以及雪利酒(sherry)。

在中国,葡萄酒与医学的结合则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中国葡萄酒发展严重滞后于世界,另外,在祖国传统医学中,烈性白酒与医学的结合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今,吴新芳创立的北京百利生葡萄酒业推出了系列的草本红酒产品,宣称是一个全新的“红酒品类”,吴新芳也因此获得了北京大学2016年度“创新创业榜样人物”的荣誉。那么,与历史悠久的养生健康酒相比,草本红酒为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在吴新芳看来,重新定义红酒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考?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吴新芳看来,世界上的美味,都有一个融合改变的过程,比如大家熟知的茶叶、咖啡。茶叶是在明初才开始大规模的贸易,由中国传到欧洲,先是在欧洲上流社会流行,慢慢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但是,欧洲没有传承中国的茶文化,欧洲把自己更为久远的香料文化植入茶叶之中,形成了丰富的欧洲的茶叶形态,即便是耳熟能详极其优雅的英式红茶,也做了非常大的变化。

这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与输入地的传统、口味、习惯有着深厚的关系。

中国人对草本植物的文化认知,形成了浓厚的传统医学(中医药)文化,这种认知的核心,是功能性的认知,即认为:草本植物是可以解决健康养生的工具手段。

欧洲人对草本植物的文化认知,则是从初期的植物药学的认知、香料学认知开始,然后慢慢的演变为单纯的香料学认知了,这主要是现代医学在欧洲的兴起所影响的。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如果从葡萄酒的历史发展来看,吴新芳认为,葡萄酒与植物的结合,也是堪称绝美的结合。

如果说,古罗马时期在葡萄酒中加入蜂蜜、香料、植物,是为了要掩盖工艺缺陷的葡萄酒醋酸,那么,几百年后,葡萄酒世界因为要选用木料作酒桶,解决运输不便的问题,在漫长的木料选择中,惊奇的发现橡木与葡萄酒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可以成就葡萄酒的不凡与伟大。尽管这次葡萄酒与木料的结合,完全不是为了来掩饰什么葡萄酒的不足。

在吴新芳看来,橡木桶成为酿酒工艺的一部分,实质是用植物的酚类物质对酒体的再处理,这给善于使用草本植物,并且具备完整的中医药文化的中国葡萄酒酿造业提供了一种借鉴。

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草本植物中,现代医学也证实了其医学价值。从香气学角度看,草本植物在葡萄酒中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一片空白,尽管西方人在葡萄酒中植入了橡木桶的呈香物质,但是,更广泛的研究实践并没有展开。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吴新芳想重新定义的“中式葡萄酒”,是希望借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来确立新品类的风格。

“体”是东方文化中对本草植物的医学价值的认知, “用”是西方葡萄酒与植物融合所呈现的一切美好。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与“虚”的是红酒的风味和口感,“暗”与“实”的是草本植物的药学营养价值。

北大人就是不一样,搞什么都能搞出深刻的道理。然而,做酒,长久做酒,做好酒,没有真正的深刻认知,路是走不远的。百利生草本红酒的跨界创新,要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更要理解葡萄酒文化。为此,这些年吴新芳几乎跑遍了世界各地葡萄酒的主要产区,去汲取和品味世界葡萄酒发展中的美好动力。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不懈的努力总是有回报的。目前,公司获得了多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已经形成了以“百利生”为品牌,以“杞红葡萄酒”、“参花葡萄酒”、“龙玫萄酒”、“山佛苓葡萄酒”的系列多款产品。其中的龙玫葡萄酒获得了2018年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的银奖。吴新芳也于2018年4月,获得了国家一级品酒师的资质。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2015年12月20日晚,北大百年纪念堂,第一届北大校友新年音乐会如期盛大举行。

早在1926年,蔡元培校长在北大创办的“音乐传习所”,就成为世界古典音乐踏上古老东方的发轫之举。而这次由北大校友民间众筹和发起的新年音乐会,使得音乐传承在燕园崭露头角。百利生草本红酒成为这次新年音乐会的招待用酒,第一次走进了燕园。随后的几年里,百利生随着校友的多次活动,频频登场,现在,已经在校友圈内名声鹊起。

创新是北大的传统,兼容并蓄更是北大的信念。在吴新芳看来,百利生从文化角度理解,就是文化圆融、美美与共的大胆尝试。

他要重新定义中国红酒,洋为中用,这事会成功吗?

一个西方红酒和东方本草的精灵,藏于未名湖底。未来,百利生能否真正流入中国人的心中?你又是如何看待百利生这样的草本加香红酒?你认为这样产品有没有未来?不过,你尝一尝,或许就会有全新的感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