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瞻基有怎样的评价?

徐徳惠


还是从头到尾说一下吧!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作为汉人在中国古代最后的荣耀,明朝统治下的二百七十六年里封建皇权达到了最顶峰,火器研制技术领先全球。然而,明朝也是一个“奇葩”屡出的年代,经过笔者糙糙分析,明朝的十六位皇帝竟然半数都不务正业。

“名字决定命运”——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出身布衣,但家境和刘邦还差几个档次。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时逢天灾人祸,农民地里都是颗粒无收。朱元璋的爹娘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会偷奸耍滑鸡鸣狗盗。所以,朱元璋的爹娘和哥哥,竟然在22天内接连饿死。

然而,名字决定命运,老朱幼名重八。一道小学生都会算的数学题,二八一十六,明朝也只历经16个皇帝便灭亡。深深地向朱元璋父亲鞠了一躬,千古神算第一人。

“革自己的命”——朱允炆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

想闹革命的朱允炆,最后被下边这位给革了,成了“朱氏孤儿”。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从朱棣之后,明朝皇帝开启了“不正常模式”。

“越胖越美丽”——朱高炽

他肥胖到什么地步呢?据说他态肥胖到不能正常行走,必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就算如此走的也并不平稳,总是跌跌撞撞的。坊间有传闻称,明成祖甚至因为他的肥胖一度对朱高炽不喜,甚至想过传位给皇二子朱高煦。虽然这个并不能得到证实,但可见朱高炽有多么肥胖。

于是乎,朱高炽走向了另一条道路——美食。然而仅十个月,朱高炽便因为过于肥胖而猝死。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蟋蟀”——朱瞻基

父亲当了皇太子,他也被立为皇太孙。宠爱的另一面是重视,还是禁锢和束缚。朱棣常常把孙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可是朱瞻基绝不是那种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孩子。

他爱玩,爱闹,踢足球、打马球、斗蟋蟀、斗鸡,流行什么他就玩什么。

这位皇帝被誉为“太平天子,促织皇帝”,而促织,便是斗蟋蟀,不惜微服出行于市井,跟草民斗蟋蟀。不过,他还真的没输过。

“我的一生都是逆袭”——朱祁镇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衰落的开始,英宗朱祁镇这货本来想学先祖带着全家去蒙古打劫,没想到最后反而被蒙古人绑票。同时在明朝内部,弟弟(朱祁钰)上位。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捡漏达人”——朱祁钰

就如同上边所说,朱祁镇被蒙古人绑票。于是朝中大臣三五成群在一块合计:朱祁镇的儿子太小,一个小屁孩当皇帝不像话,算了,朱祁镇的弟弟接盘吧!

朱祁钰就这样捡漏成功了,而等交了赎金,朱祁镇回来后就有些不厚道了,直接把哥哥关进小黑屋。也是因为这个,朱祁钰在死后,都没资格进入皇陵。

“恋母癖”——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是一位比较特殊的皇帝,他为人软弱,没有主见,而且口吃,是一位治国和治家都一塌糊涂的男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还对一个大他19岁的保姆钟爱一生,这位保姆就是明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万贵妃。

“专情”——朱佑樘

明朝的皇帝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70-1505年),就只取了一个老婆张皇后。古今中外,他算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个把裤裆扎紧,最早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

可惜的是,朱佑樘只活了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失去庇佑的张皇后,结局非常悲惨。她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后因为没有子嗣,迎立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为帝,史称明世宗。世宗对张太后的态度淡薄,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对张太后并不十分礼遇,如有臣子上奏还降罪,又改称圣母为伯母。张太后弟弟犯罪,张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

“动物园园长”——朱厚照

朱厚照从小就很聪明,聪明的孩子往往都比较顽皮。再加上他是独苗,是孝宗皇帝朱祐樘唯一的一个儿子,自然是疼爱有加。至于怎么疼爱的,请各位看官想想如何放纵自己的儿女就知道了。孝宗从小对他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他肯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堂,好好学习就行了,至少放学后去干什么,随你的便。

当上皇帝的朱厚照一心钻研如何玩,他甚至建立了动物园豹房,整日与嫔妃嬉笑于园中。最终没有留下子嗣,皇位不得不落的旁支。

“炼丹长寿”——朱厚熜

在他执政的前二十年中颇有作为,以不因循守旧的革新精神开创了中兴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敢于打破传统、体恤士农工商、有利社会发展的一面,还应当看到,他的时代的许多建筑,如北京的天地日月四坛,钟祥的明显陵、元佑宫等,至今仍显现着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风采,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在嘉靖二十一年之后日益腐化,朝政日坏,大礼议杖笞群臣、崇奉道教并祸及自身、寻兴大狱、误用佞臣、刚愎自用、局势动荡不堪。嘉靖帝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而且有些自大狂妄,但却十分小气,又喜欢乱花钱,也很要面子,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徐阶、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

朱厚熜最大的爱好便是炼制丹药,整日进行化学实验,不仅自己吃,还经常赏给有功之臣。然而算是奇迹的是朱厚熜吃这种丹药竟然没有副作用,一直活了60岁。

“奋斗在龙床上”——朱载垕

朱载垕一上台就把老爹嘉靖帝身边的炼丹方士全都给灭了,同时违背朱元璋祖训,开始开放沿海贸易。

唯一一个缺点就是太好色,可能由于盛年即位,正是生命旺盛的年龄。生理需要,但也不能这样亢奋吧?然而,他却沉迷媚药,亢奋不能自制,昼夜临幸美女宣泄,缺陷的异常激动和兴奋,无法视朝理事。怪不得的皇帝寿命短暂异常,实在不节制啊!

大臣们操碎了心,别瞧朱载垕懒于朝政,但对后宫女色可说是非常的勤奋,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当了六年的皇帝却把身体给掏空了,依然还勤勤恳恳的奋斗在龙床上,到死也没放弃这伟大的造人计划。

“专注罢工三十年”——朱翊钧

万历皇帝朱翊钧创造一项纪录,三十年不上朝而不亡国。也或许是张居正过于强势了,这位皇帝懒得跟他喘气,直接天天后屋睡觉了。

万历皇帝朱翊钧对朝政的懈怠,所以导致了明朝朝政荒废,皇帝终日在后宫吃喝玩乐,使得明朝逐渐的走向衰亡,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明朝从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就已经开始走向了衰亡,明朝之亡始于万历。

“短命真君”——朱常洛

朱常洛登基后,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此以后他就是国家的掌舵人,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生命和地位,但事情会朝朱常洛想的方向发展吗?他从此以后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事实证明,朱常洛还是太天真,这位天真的天子,继位不到一个月便死于非命,他的死亡牵扯出一大批人,他的死因却依旧都成谜。

“赛鲁班”——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这哥们对做皇帝不感兴趣,却对木匠活却情有独钟,且天赋极高,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能干的木匠皇帝。一天,这哥们做出了一艘小船,在湖中游玩,划到湖中心,突然小船就翻了,他差一点就被淹死了。虽然死里逃生,但就此落下了病根,卧床不起,不久之后就气绝身亡,这当真是不作不死呀!

“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算是恪尽职守的皇帝了,虽然在决策时也有大脑短路的行为。然江山已经被前边数位前辈毁成这样,最后明朝被推翻自然是天数。如果换做其他时代,朱由检虽称不上明君,至少也不算昏君。


刀墓手札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1435年在位,年号宣德,庙号宣宗。他出生在1398年,此时明朝已立国30年,曾祖父朱元璋在这年去世,爷爷朱棣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开始发起靖难之役,从他记事开始,1402年爷爷朱棣已经成功推翻朱瞻基的堂伯父朱允炆的皇位,爷爷朱棣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在他6岁的时候,其父,即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随后朱瞻基自己被立为皇太孙。整个明朝历史上,只有两次立过皇太孙,为什么才两次?因为明朝皇帝大多数短命,死的时候还没有孙子。朱棣只有3个儿子,同父同母的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相比朱元璋有26个儿子,朱棣的儿子简直太少了。3个儿子,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通人家,也不算多,所以,可以想象,朱棣对儿子们的疼爱。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自小就得到祖父朱棣的重点照顾,经常带在身边,甚至出征漠北也带在身边。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朱瞻基,其优越感、自信心非常人可比。27岁那年,朱瞻基登基为皇帝,这是一个血往上涌的年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年龄。

少年时代的朱瞻基,对经史子集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以至于他的老师经常向他的祖父朱棣和父亲朱高炽告状,朱棣对这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关心,因为朱棣作为皇子的时候对那些枯燥的玩意也不太感兴趣。好在朱瞻基对骑马射箭、舞刀弄棒很有兴趣,这点和朱棣十分相似,其实这两个人长相也很像,朱瞻基算是得到爷爷真传,隔代遗传嘛!朱瞻基在位只有10年,和他父亲朱高炽在位时间加在一起共11年,这个11年,在史学界被称为“仁宣之治”。“贞观之治”共22年(627年-649年),文景之治39年(前180年-前141年),史学界把这11年上升到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同的高度,足以说明朱瞻基的不简单。

少年时代的朱瞻基虽然不爱上那些老学究的课,但不是说朱瞻基就不明事理,相反万历皇帝朱翊钧少年时代学的很好,却没把皇帝当好,书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关键还是靠举一反三和悟性。名声这么好的皇帝,却干了许多有违人伦和常理的事情。对别的帝王来说,这些事只要干了一件,就会被后世指责的不得了。但朱瞻基干了4件,却没怎么影响自己的声誉。来说说:

第一,杀师。天地君亲师,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但是,朱瞻基当了皇帝后把他的老师戴纶给杀了。戴纶,山东高密人,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是同乡。既然能给皇太孙、皇太子当老师,那肯定是得到朱棣、朱高炽的高度信任的,朱棣曾对朱瞻基说:“汝得戴纶,若唐太宗得魏征”。可见朱棣对戴纶的重视。戴纶是个兢兢业业的好老师,学识丰富,工作严谨,也自以魏征为榜样,敢于谏言。朱瞻基不好好学习的情况被他一一记录下来,及时报告朱棣和朱高炽,惹得朱瞻基不高兴,《明史》载:“太孙由此怨纶。”师生的这段交集,戴纶肯定没有给朱瞻基留下好印象,但这些都是小事。朱瞻基即位后,戴纶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这是个很大的官,可见朱瞻基还是讲师生感情的。

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登基后不久,下旨要求游猎,结果戴纶“封驳”朱瞻基圣旨,请求停止游猎的行为,戴纶说,皇上刚刚登基,应当以国事为重,不能贪玩。“封驳”圣旨就是不执行圣旨,把皇帝的圣旨驳回去,这事汉代以来就有过,这是臣子为纠正皇帝错误采取的极端方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违抗圣旨、抗命不遵。发生这种事,一般来说皇帝会生气,但很少会杀人。一开始,朱瞻基也没有杀戴纶,而是把戴纶贬到安南(越南),后来找个理由把他从安南带回北京,自己审问戴纶,戴纶当着很多人的面,坚持自己没有错,还是以忠臣自居,站在高高的立场上,说了些比较难听的话,让朱瞻基下不来台,自尊心受到打击,戴纶被朱瞻基命人乱棍打死,本来还要满门抄斩,被杨士奇等大臣劝住,改为抄家,将家人发配边远地区或入宫为奴。

年轻气盛的朱瞻基杀了自己的老师,只是因为老师直言犯上。笔者觉得朱瞻基杀戴纶的确是个败笔,戴纶这个魏征没做成。魏征不是那么好做的,首先直言进谏本身就是个技术活,要选择好时机,当然,更要遇到好领导。知道魏征的人很多,知道戴纶的人却很少,一来因为魏征是伴君如伴虎而得以善终,二来魏征的说话的确很有技巧,看似不给皇帝面子,其实处处给皇帝留了台阶。回过头来说,朱瞻基上学的时候你就老打小报告,本身就没有什么好感,二来在明初还是尚武的时代,皇帝游猎本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清代的木兰围场贯穿始终,你戴纶上纲上线,把刚刚登基的皇帝说成是贪图玩乐的昏君,对于深受祖父朱棣疼爱,以天纵英才自居的朱瞻基实在是莫大的羞辱。人还是不要自视甚高的好。

第二,杀叔。朱瞻基的二叔汉王朱高煦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就战功赫赫,有实战经验,很会带兵,史载他从朱棣驾崩后就从没有放弃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朱棣驾崩后不到一年,仁宗朱高炽接着驾崩,朱瞻基即位不久,接到朱高煦谋反的举报。实际上,此时朱高煦并未杀任何朝廷命宫祭旗,也没有攻城略地,要说谋反,最多还是处在谋划阶段。得到消息的朱瞻基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中央军很快包围了朱高煦的乐安城,朱高煦未放一枪一弹,只身出城投降。群臣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怎么说?他说:“彼固不义,祖训待亲藩自有成法。”就是说,二叔朱高煦虽然不义,但如何处置朱高煦,祖训当中有规定。“群臣复言:《春秋》大义灭亲。”就是说大臣们都说,《春秋》里说了,大义灭亲。“上却之”,就是朱瞻基拒绝群臣的大义灭亲建议。

面对群臣的“大义灭亲”建议,朱瞻基这么做?朱瞻基“以群臣劾章示煦”,就是朱瞻基把大臣请求大义灭亲的建议拿给朱高煦看,意思是群臣都要杀你,你自己看看。“煦顿首言: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是说朱高煦认错,并表示生杀由皇上定。“上令煦为书,召诸子同归京师”,朱瞻基叫朱高煦给儿子们写信,一起回京师。朱高煦有多少个儿子?12个。一起回了北京。回到北京后,朱瞻基亲自写了一篇工作总结,把平叛工作的起因、必要性、经过、结果等介绍了一下,字斟句酌后,下发之县团级,层层传达学习,要求大家紧密地团结在朱瞻基周围,把大明的江山保护好、发展好。这一总结迅速占领高地,成为此后人们认识这段历史的权威资料。

明史载:朱瞻基擒朱高煦返京路上,路过三叔朱高燧的封地附近,这时候有大臣上书:“赵王(朱高燧)与高煦共谋逆久矣,宜移兵彰德,擒赵王。否则赵王反侧不自安,异日复劳圣虑。”翻译一下就是,你三叔和二叔共同谋反很久了,应该顺路把你三叔也抓起来,否则下次三叔造反,皇上您又得御驾亲征,很麻烦,不如一并解决。朱瞻基说:“先帝友爱二叔甚。汉王自绝于天,朕不敢赦。赵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负先帝也。”翻译一下,我爹朱高炽对我两位叔叔十分疼爱,二叔朱高煦谋反是他自己自绝于天,我不得不抓他。没有证据证明三叔谋反,我不能抓他,否则对不起我爹朱高炽。后来,朱瞻基传召给三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兵马。

明史上的这段故事相当精彩。大家看了都觉得朱瞻基大仁大义,形象高大上,错都在二叔汉王朱高煦。朱瞻基将二叔废为庶人,将其一家软禁在北京西安门内逍遥城里。再后来,二叔被朱瞻基烧死,12个儿子全部死了,二叔被灭门。试想一下,按照明朝祖制,汉王朱高煦的十二个儿子要是没有被烧,将会繁衍多少后代。三叔经此一吓,老老实实,这一支一直传下来直到明亡。

看了这段文字,有何感想?

第三,废后。皇后母仪天下,岂能随便废?许多皇帝想废后,都办不到,比如万历皇帝。明朝第一个废后的就是朱瞻基。朱瞻基的皇后是爷爷朱棣选定的,姓胡,山东济宁人,但是一直未能给朱瞻基生儿子,加上体弱多病,朱瞻基不喜欢他。朱瞻基喜欢的是山东邹平人小孙,小孙给朱瞻基生了长子朱祁镇,朱瞻基是快30岁才有了儿子,明代皇帝平均寿命才30几岁,所以朱瞻基的高兴可想而知。

朱瞻基一直不喜欢胡皇后,早想更立孙贵妃为皇后,但胡皇后没有过错,加上母亲皇太后和群臣反对,没有借口。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孙贵妃生朱祁镇,在朱祁镇出生不久,就有大臣上表请求立他为皇太子。胡皇后很贤惠通达,也主动表示早定国本。按照明朝皇位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后亲生的儿子才是最佳人选。因而,此时虽然胡皇后没有子嗣,但毕竟年轻,或许日后会有皇子。马上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明显有些操之过急。但是,朱瞻基还是于次年二月册立朱祁镇为皇太子,当时朱祁镇尚不满3个月。

虽然朱祁镇不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但是,因为立太子事关国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群臣对立太子基本不持异议。立完太子,母以子贵,朱瞻基就开始着手废后了,他多次召见张辅、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原吉等大臣商议废立皇后之事,大臣基本都认为胡皇后没有过错,不应废。

但朱瞻基心意已决,无奈的杨士奇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希望对“无过而废”的胡后待遇不变。二是建议朱瞻基开导胡皇后,让她自己上表请求辞去中宫。胡皇后识时务,请求辞去中宫,但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不同意,朱瞻基保证以后对两宫一视同仁,不分薄厚,张太后最终勉强答应。宣德三年(1428 )三月,即立太子的第二个月,朱瞻基废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胡废后果然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时常出席宫廷重要活动,座次在孙皇后之上,还是张太后的座上宾。

数年后,朱瞻基心生悔意,说“此朕少年事”,就是当时年少无知的意思吧。不管这么说,这么难的事被朱瞻基很快就搞定了,也可以看出朱瞻基出色的办事能力。

此事的成功,主要还是由于胡皇后无子且体弱多病,与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不一样,万历那会,虽然万历皇后无子,但万历郑贵妃的儿子是皇三子,中间还夹着长子朱常洛的母亲,难度更大,如果万历皇帝是废后立长子朱常洛的生母为皇后,阻力肯定会小很多。

第四,培训宦官。相对于前三件事主要是个人喜好和恩怨而言,这件事是更大的事,事关国家体制机制的变更。汉唐宦官危害甚烈,宋以来至明初,对宦官多有警惕,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太监)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朱元璋驾崩这才20多年,朱元璋的曾孙朱瞻基就在大内办起了皇家太监士官学校,安排饱学的翰林来给小太监们上课,让太监有文化。目的就是让太监帮助皇帝处理文书,大内只有皇帝一个人有文化,想咨询个事情也不方便,没文化的太监传个信都传不清楚,更别说能帮助提供有益的决策咨询。后来,太监有了批红的权力,批红就是批示,本来是皇帝要做的事情,但是,文山会海,案牍劳神,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夜灯唯许月华侵”的干劲。

当然,批红也可以说相当于盖章,就是把皇帝的旨意抄在奏章上,不要小看了盖章的权力,以前老百姓要盖个章,还是很难的,前几年,河北的一位兄弟为了办个出境手续,从北京来回河北某地六七趟还是没搞定。后来,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外廷内阁首辅对应的“内相”,可见太监干政之深。培训太监对明朝此后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太监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太监干政的恶果将由朱瞻基的后代子孙来品尝,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就忽悠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导致朱祁镇被也先俘获,由此衍生一系列悲剧。

宣德十年(1435年)一月三十一日,当了十年皇帝的朱瞻基病了不久就驾崩了。临死前发了个遗诏:“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惟不能光承列圣之洪业,终奉圣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虽殁弗宁。长子皇太子祁镇,天性纯厚,仁明刚正,其嗣皇帝位,在廷文武之臣协心辅佐,务以安餋军民为本,毋作聪明,以乱旧章。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中外大小臣僚各敬乃职,效忠嗣君,毋忝朝命。丧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俭约。宗室亲王藩屏任重,谨守封国,各处总兵及镇守官及卫所、府、州县,悉心尽力,安抚军民,勿擅离职,赴阙进香者,令佐贰幕职或遣官代行。两广、四川、云南、贵州,七品以下衙门,并免进香,故兹诏谕,咸使闻知。”

这个遗诏比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要有文采而又周全。简单地说,就是朱瞻基临死了,还不忘发个朋友圈秀一秀文采。翻译一下大义:我继承祖宗的事业11年了,虽然兢兢业业,夙夜在公,但工作还是没做好,人民群众并未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很愧疚;生死有命,我认了,但是不能把祖宗的事业发扬光大,不能将老母养老送终,死不瞑目;皇太子朱祁镇是个好苗子,我死了他来当皇帝,大家好好辅佐,法天宪祖,不要乱来,国家大事要请示皇太后和皇后再施行,各级官员要效忠新皇帝,不要玩忽职守;我死后,陵墓简单一点,要俭约;在外地的藩王,屏藩任务重,不要乱跑,政府和军队的各级各部门要坚守岗位,派手下来参加追悼会就可以了,两广、四川、云南、贵州路太远,七品以下级别太低,就免了,大家牢记啊。

这篇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文字不多,但该说的都说到了,文字华丽,考虑周全,立意高远,实在是难得的好文,不像他的后世子孙隆庆皇帝的遗诏“朕不豫,皇帝你做”这样简单明了,不需翻译。

死也要华丽地死去。朱瞻基就是这样一个好面子的人,《宣宗实录》里的记载看,他把皇帝的职责都进行的不错,该祭天的时候祭天,该祭祖的时候祭祖,该上朝的时候上朝,该见大臣的时候见大臣,待人亲切,态度和蔼,把那些老臣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你卖了你还乐呵呵地为他数钞票的这种;杀人的时候不眨眼,将自己的亲叔叔灭了门,还装出一副仁至义尽、迫不得已的样子。

朱瞻基做事有章法、有思路,态度坚决,知道从何下手,不达目的不罢休。知道兵马未动舆论先行,知道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宣传工作做得好,事情做完要写个总结,广而告之,树立自己的英明形象,抢占舆论高地。看明史关于宣宗的记载,你也会觉得此君英明神武,人才难得。笔者总以为这些记录是朱瞻基刻意为之,但朱瞻基确实是深度臣心,大臣站在朱瞻基这边。感觉记载处处站在朱瞻基的立场上,这在明史里是不多见的。

朱棣将亲侄子朱允炆绝了后,可是当初也还留了一个“建庶人”没有杀,但朱允炆终归绝后。这回,朱棣自己的孙子朱瞻基将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灭了门,老二儿子朱高煦家的12个孙子一个不留,这也算是朱棣的报应。如果单从权术的角度,朱瞻基无疑是一流的权术大师,恩威并施,果敢决绝。上台之初杀老师,多是出于泄愤,要是换做中老年的朱瞻基,断不会因为这事杀了自己的老师,这件事肯定是朱瞻基后来挥之不去的心结。杀了二叔朱高煦一家,多半是处于不留后患的角度考量,二叔朱高煦武功盖世,智勇双全,而且早有嫌疑,不杀不安。但在叔叔朱高煦没有正式起兵造反的时候,御驾亲征把二叔朱高煦一家抓到北京灭门,实在不仁不义,二叔朱高煦和自己的父亲同父同母,12个堂弟,一个不留,干了这样的事,心肯定不安,废后的事在数年后都让朱瞻基发出“此朕少年事”感慨,灭亲叔叔一家的事他就能心安?这事肯定是朱瞻基挥之不去的噩梦。

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片面考虑权术,将基本的仁义弃之不顾,往往适得其反。一个背负太多罪孽的人不可能长期保持内心的平静,长期的内心不平静势必影响身体的康健。1435年,37岁的朱瞻基被天带走了,天妒英才也好,作孽多端也好,所有的才华、所有的权术、所有的罪孽都一起埋进尘土。






坐看东南了


结合史书记载,我对朱瞻基的评价较高。朱瞻基天资聪颖、谦和礼让、洞察民情、知人善任、谨慎为政,是明王朝除朱元璋和朱棣外的有作为的皇帝,他和他父亲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堪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他一举改变了朱棣时期的朝廷内外压抑和紧张的政治氛围,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臣子积极上谏,君王虚心采纳,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君臣关系。

朱瞻基身平

朱瞻基生于1398你,死于1435年,是明王朝第五位皇帝。他爷爷就是发动“靖难战役”的永乐大帝朱棣,他父亲明仁宗朱高炽。朱瞻基打小特别受爷爷朱棣的喜爱,朱高炽能够被立为太子,与朱瞻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朱瞻基主要事迹

即位之处,朱瞻基听取大学士杨荣的建议,御驾亲征了叔叔朱高煦的反叛,朱高煦投降后,朱瞻基力排众议不杀叔叔朱高煦。体现了他既能虚心纳谏又自有主张。

在施政过程中,朱瞻基玩转的很轻松,他懂得怎么授权,有明白怎么收权,更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既不畏手畏脚,又不越俎代庖。他非常关心社会的公正性,严厉惩罚贪污腐败,对重大案件亲自过问,确保施法的公正性。

朱瞻基的不足就是喜欢玩蟋蟀,一度给民众造成不良影响好,劳民伤财。

总体来说,朱瞻基在位时期,是明王朝一段了不起的时代,他重农轻赋,赈荒惩贪,任用贤才(杨士奇、杨浦、杨荣),社会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局面。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



霜晨月7805


明朝历史上奇葩的皇帝是非常多的,有宅男皇帝,有炼丹的皇帝,有当木匠的皇帝,总之,明朝什么样的皇帝都有。

今天我们说的这个皇帝,是明朝的蟋蟀皇帝。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皇帝也不例外,而朱瞻基的个人爱好就是斗蟋蟀,所以我们叫他蟋蟀皇帝吧。

这是对他的一种评价,不过他并不像后世子孙那样浑,人家有爱好,但不会忘记处理政事。

作为一个太平天子,他很好的守护了祖先的成果。

也因为朱瞻基的突出贡献,明朝历史上出现了著名的“仁宣之治”。

明宣宗本纪中有关于朱瞻基的评价:“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

这是对明宣宗的高度评价,说的就是他缔造的仁宣之治和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是可以相媲美的。

明宣宗是朱棣的孙子,仁宗朱高炽的儿子,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于是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朱瞻基和自己的父亲朱高炽缔造的仁宣之治,长达十二年之久,而朱瞻基在位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所以贡献也绝大多数属于朱瞻基。

仁宣之治中,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国家一片祥和,改变了自己先祖重典治国的策略,他这一朝杀伐并不严重。

他在位期间,文臣中有三杨,武将中有英国公张辅,地方还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以说朱瞻基在位期间是人才济济。

在军事上,朱瞻基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他清除军队腐败,继承先祖北击蒙古,撤军安南等等。

也就是在朱瞻基这一朝,明朝真正出现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朱瞻基登基没多久,明朝周边的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

再说一下朱瞻基这个人的文学成就,朱瞻基在诗词和绘画上有很高的天赋,他写的诗词有《捕蝗诗》、《猗兰操》、《官箴》和《闵旱诗》。

他的绘画作品有《武侯高卧图》、《寿星图》、《双犬图》等十多幅,可以说朱瞻基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

总之,仁宣之治是对永乐盛世的延续和推进,而做出突出贡献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史家吟唱


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在位十年期间有三杨、夏原吉、蹇义等贤臣辅助,兴利除弊做了不少事情。

朱瞻基青年时期跟随祖父朱棣二清漠北,朱膽基随军出征亲历战阵,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

朱瞻基是文武双全之君,曾经亲率数千兵马出塞外巡视,据说还亲手张弓搭箭射死三个蒙古人。

朱瞻基的书法绘画艺术造诣也很高,留下来的《三羊开泰图》、《武侯高卧图》、《瓜鼠图》、《花下狸奴图》等都相当有水平。

朱瞻基做的最好的两件事情,一是果断从安南撤军,放弃安南任其独立。

二是停止了郑和下西洋活动,郑和下西洋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付出的是金银、瓷器、丝绸,换回来的是犀角、兽皮、长颈鹿,做的是赔本生意。纯属宣扬国威耀兵异域怀柔远人的面子工程,搞上几次的确是可以的,如果不知道休止就太劳民伤财了,郑和都跑上瘾了,根本停不下来。

永乐朝安南黎氏作乱,杀尽皇族陈氏自立为王,朱棣派遣八十万大军下安南,将安南并入中国版图,但是越南人反抗斗争不断,虽有张辅四征安南三擒伪王,但越南人总是时断时续的造反,明朝只得不断遣兵派将镇压,明朝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近三十年,损兵折将耗钱费粮,最后安远侯柳升率领的七万明军在安南遭遇埋伏全军覆没,安远侯柳升身中毒镖而死。

明宣宗朱膽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力排众议,果断放弃安南任其独立,做得非常正确。

明宣宗个人爱好喜欢斗蛐蛐,留下个“蟋蟀皇帝”的绰号,曾经下旨让苏州知府况钟给他捉蛐蛐,应该无伤大雅吧!




流贼闻之心胆摇


明宣宗优点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例。缺点就是后人对其喜欢蟋蟀的诟病,其实做为一个人,或者皇帝有点爱好,不耽误正事,就不算毛病,称其为蟋蟀天子的人不过是吹毛求疵的想证明其不是一个好皇帝罢了。但是明宣宗还是做了一件大错特错的决定,那就是放弃安南使得中国永久的失去了这片土地,也使数万将士的血白留了,使得反分裂的战争变成了现在越南教科书中的反侵略战争,使得安南这个国家自那时起就注定对中国从骨子里就对中国不放心,甚至冲满敌意。这一点明宣宗不仅不如其祖父永乐,甚至不如前清诸帝,前清诸帝可以用一百多年,数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数十万将士的生命,费帑无数也要把新疆纳入版图的决心比起来,相距甚远。


用户158428759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朱瞻基,明宣宗。大明第五代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生于公元1398年,公元1425年登基,时年27岁。在位十年。年号宣德。公元1435年驾崩,终年37岁。

有明一代,有仁宣之治,是明朝的最兴盛的时代,但其父明仁宗在位就十个月。实际上这一个时期的主要有作为的就是朱瞻基。

明仁宗朱高炽之所以当皇帝,跟朱瞻基有很大关系。朱棣很喜欢这个大孙子,而朱瞻基也会讨祖父欢心,给自己的父亲增色不少。朱高炽这个太子一半是朱瞻基给保下来的。朱瞻基在位期间就是三杨内阁的设立,三杨内阁可以说是有明一代最好最强的内阁。

可以说,在宣宗期间。朱瞻基远征蒙古,基本上铲除来自北方的边患。在位期间重视农桑,降低农业赋税,史称纲纪修明,百姓安居乐业,与文景之治有一比。在明朝十六位皇帝里,朱瞻基应该排在前三位,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是个有为之君。

可惜的是,朱瞻基在后世名声不佳,有蟋蟀天子之称,这主要是因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有一篇《促织》使得宣德天子好蟋蟀的名声彰显。有民谣言:促织叫,宣德皇帝要。皇帝有些爱好无伤大雅,蒲松龄完全是小题大做。

明仁宗时代政治清明。百姓富足。一句话,朱瞻基的个好皇帝。


清水空流


朱瞻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皇帝。朱祁镇土木之变改变了大明朝与瓦剌的军力对比,即使是这么大的动静,在我看来都比不上朱瞻基。他对大明朝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首先,明宣宗执政期间,大明的内阁正式有了票拟权,但是还就是这个时候,宫里的二十四衙门多了个内书房,太监正式成为了皇帝的助手,司礼监也有了对抗内阁的权利,批红。

三杨内阁是明代负有盛名的内阁,在这个时候,大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三杨举荐了不少有能力的臣子,其中以山西巡抚于谦和南直隶巡抚周忱最著名。

于谦是大明王朝的挽救者,而周忱则是对江浙地区的经济进行了一次改革修补,使得在永乐后期滥用民力之后快速的恢复了元气,重新成为了鱼米之乡。

朱元璋时代开启了南北榜,但是宣宗时代分成了南北中三榜,对西南地区和中都的百姓多了几分照顾。

宣宗时代放弃了安南,标志着大明王朝彻底转向了守势。

另外宣宗时代没有任何大的战斗这就是最厉害的地方,他不向朱元璋和朱棣那样用自己的武功将蒙古人彻底打服,他用了另一种方式:挑拨离间。宣德九年,困扰了朱棣十年的阿鲁台被瓦剌的脱欢杀了。脱欢的儿子就是也先。

唯一遗憾的就是,宣宗只当了十年皇帝就驾崩了。英宗时代的土木堡之变王振负大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原因,正统年间也先一直在逐步的削弱明朝边境实力,甘肃和兀良哈相继被减除,英宗政府隔岸观火,这才使得明朝断了左右两臂,最后烧到了自己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