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庶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問題芻議

何庶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問題芻議

在歷年中華何姓得姓始祖問題討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何庶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即中華何姓“共祖”。主張此觀點者列出了種種依據,其中部分依據來自何氏家乘譜牒。就當前何姓族群的情況看,確有部分何姓族群尊奉何庶為始祖。筆者不反對部分何姓族群尊奉何庶為始祖,何庶或許是某地或某支何姓人的始遷祖。我們要討論的是,何庶能不能成為中華何姓得姓始祖?筆者愚見,何庶還不能成為中華何姓得姓始祖,也就是說,何庶不是中華何姓的“共祖”。

本文僅就此問題作些探討,以拋磚引玉,就教大方。

一、何庶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的“依據”

在歷屆何姓源流研討會上,在誰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的問題上,出現不同觀點交鋒。“挺庶者”列出了種種“依據”來證明何庶就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是中華何姓的“共祖”,概而括之,主要有6個方面:

1、西漢史學大家司馬遷為何庶題寫了像贊,贊曰:“更名改姓,因避強秦;寧去侯統,甘為庶民;承前啟後,繼舊開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據瞭解,此“何庶像贊”出自江蘇常州《晉陵何墅何氏家乘》。“挺庶者”據此認為,這是“司馬遷定下了何庶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的鐵案”。

2、西漢光祿大夫劉向於陽朔戊戌年(公元前23年)應何武之邀,為廬江《何氏家傳》作《廬江何氏家乘序》,序言指出,何庶為中華何姓得姓始祖。原文不長,為便於大家瞭解,抄錄如下:

上古之世何氏未有也,韓削而何始,秦衰而漢興,然西秦磔驁,韓尚角立,其韓之先,與晉伯仲,併為唐叔虞之裔。叔虞封唐於成周時,削桐為圭,戲而封之者。

周本姬姓,而姬之始,由公孫軒轅生長姬水,故姓姬。姬之後有唐,唐後有晉與韓。孟軻氏有曰:‘晉之乘,史官掌記時事’。韓初國滅而事晉,遂分晉地;大夫而卿,卿而侯,侯而王。即以乘而掌記焉。

韓王安削弱,其次子非,為李斯忌才,客死於秦。非之次子庶,棄南陽竄廬江居焉,改韓為何,不然與若父若祖同煨燼矣!何氏自廬江始,祖廟設家乘作,亦是廬江始。

韓雖滅,有何而祖廟家乘興,其咸陽不熄烽火者三月之後焉!存亡得喪,浮雲過車,韓奚憾,而何當解頤。非無故而危,何歷世其興。天運往復,理無悖謬。

向與其裔汜陽侯武,嘗同官列舍,稔知《乘》之顛末。

——漢陽朔戊戌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撰

據瞭解,該譜序出自清代《三高堂〈何氏家乘〉卷一》。“劉向序言”是“挺庶者”力挺何庶為中華何姓得姓始祖的重要依據。

3、東漢紀傳體斷代史鉅著《東觀漢記》中有“何敞世系”,即:“何修生成,為漢膠東相;成生果,為大中大夫;果生比干,為丹陽都尉;比干生壽,蜀郡太守、大司農;壽生顯,京輔都尉;顯生鄢,光祿大夫;鄢生寵,濟南都尉;寵生敞。”

專家學者認為此“何敞世系”真實可信。“何敞世系”中沒有“何庶”,但“挺庶”者說,何修即何庶,並據此認為“國史”也認定何庶就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

4、《青山裡何氏家乘·譜序》說:晉陵何氏系出廬江,本韓公子非次子庶,因秦相李斯之難,改姓避居而佔籍者也,自改姓後,廬江何氏為發祥地,併為何氏受姓之祖。《晉陵何墅何氏家乘》的“世系更為詳細,從漢至清代世系清楚,也肯定何庶為始鼻祖。”或許此譜序受到了“劉向序言”的影響,也認定何修即何庶。

5、《安徽省宿松縣何姓受姓源流考》說,何瑊、何庶是韓信的兒子,兩人避父仇時,在漢文帝(劉恆,西漢第五位皇帝)時代不約而同地改姓為“何”,一個“指河為姓”,一個“驚答成姓”。

在這個“源流考”裡,“兩兄弟”改姓的來源巧合成玄。

6、某地何氏家譜說,何庶是何氏在得姓後不久居住在今天安徽阜陽的何刺之弟,生有5個兒子。又,廣東興寧地區何氏家族有一部古老的《何氏譜》,詳細記載了何庶,或許就是“生有5個兒子”的何庶。

這又是另一個版本,在這裡,何庶是何刺弟弟,所處歷史時期是“改姓後不久”。

二、何庶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的“證據”確鑿嗎

以上所列的6點“證據”,尤其是“司馬遷題寫像贊”、“劉向序言”和“何敞世系”,可謂“重量級”,乍一看,似乎無懈可擊,結論鐵板釘釘。但是,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許多問題就怕推敲。何庶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何姓共祖)的觀點成立嗎?“證據”確鑿嗎?

第一,“何庶像贊”真是西漢司馬遷所題?

史聖司馬遷(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公元前86年),西漢夏陽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生活的時代主要在西漢第七位皇帝孝武帝劉徹時期。司馬遷一生著述甚豐,其鉅著《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錄了司馬遷所寫的“賦”八篇,今僅存《悲士不遇賦》和《報任安書》。司馬遷一生為諸多“帝王將相、侯爵公卿”寫過“本記”、“列傳”、“世家”和“賦”,但還沒有發現他給哪一個姓氏家族始祖人物題寫過“像贊”。

司馬遷有可能為何庶題寫像贊嗎?筆者認為,司馬遷沒有為何庶題寫像贊的理由。

(1)司馬遷於公元前104年開始寫作《史記》(原名太史公書),用了14年時間。司馬遷在《史記》卷四十五寫了《韓世家第十五》,詳述了韓國由弱至敗亡的來龍去脈,篇末還不忘對韓論贊。《韓世家》從韓武子、韓厥,寫到韓非使秦、韓王安被擄,文中沒有“韓允、韓庶、韓瑊”。公元前234年,韓非受命出使秦國,《韓世家》的記載是:“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沒說“韓王安派他的兒子韓非出使秦國”。其實,秦早期攻韓,不是為了滅韓,而是為了“搶人才”韓非,韓王安沒辦法才派韓非使秦。韓非遭李斯之害“客死於秦”,《韓世家》也只有“秦留非,因殺之”幾個字,沒有說韓非在秦被害後,他在韓國的兒子韓庶逃走並改姓“何”。司馬遷為“韓”立傳,足見“韓”的歷史地位,但文中絲毫找不到韓允(何允)、韓庶(何庶)、韓瑊(何瑊)的蹤跡,更遑論韓庶(何庶)乃何姓得姓始祖了。

司馬遷還寫了《老子與韓非列傳》,文中明確指出:“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秦王仰慕韓非才華想重用他,李斯卻讒言,他對秦王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這裡的“韓之諸公子”,是“韓國的貴族子弟”,而不應理解為韓非是韓王安的兒子。司馬遷生活於漢武帝時期,這個時期已經有何姓人為官,如何比干(何比干之上還有父輩祖輩何果、何成、何修)等,何比干時任廷尉正。既然《韓世家》中沒有韓庶的蹤跡,韓非又不是韓王安的兒子,在漢武帝朝中何姓人既無宰相又無核心中央大員級別的官員,司馬遷沒有什麼理由為韓庶(何庶)題寫像贊。或許有人說韓庶(何庶)是韓國貴族後裔,他在江淮地區“首創”了何姓,司馬遷為何庶題寫像贊不足為奇。如按此理,韓庶是韓非的兒子,又是何姓的創始人,這當然就是韓國、韓姓、韓非之大事,司馬遷寫《韓世家》和《老子與韓非列傳》時,韓被秦滅了多年,秦也沒有了,司馬遷寫韓國、韓非,恐怕不會漏掉韓國、韓姓和韓非的大事。司馬遷文風嚴謹,文中沒寫韓庶,自然有他的道理。如果說司馬遷的《史記》不寫韓庶,如此大事,《韓氏族譜》總該記載吧,可是韓氏族譜世系中也沒有“韓允、韓庶、韓瑊”。

(2)再從“像贊”本身來考察。據專家學者研究,西漢時期,雖有畫贊、像贊出現(當時表現形式是“頌”),但真正形成風氣並立下“規矩”是在東漢,夠格作贊者自然不是等閒之輩。當時“贊”(頌)的文體不一,有短小整齊的駢句,也有長文,以歌功頌德為主。司馬遷生活在“劉家天下”時代,自然要寫劉氏人物,《史記》中《高祖本紀》寫的就是劉邦,但沒有以“像贊”名目出現。我們也沒有發現司馬遷為自己家族始祖人物題寫畫贊、像贊。

有專家學者指出,像贊文字以韻律詩的形式出現,是受到唐代詩風的影響。從“何庶像贊”的文體來看,已經是水平不低的韻律詩了。像贊中的四言詩句,句式整齊,對仗工整,其韻腳嚴格依照“平水韻”的上平聲“真韻”。今人陸宗達撰《說文解字通論》說:(反切)方法標音,始於三國時代魏人孫炎作《爾雅音義》以分析字的聲韻,這以後我國才開始有‘韻書’,在方音複雜的情況下制定出中國的標準音讀,建立了漢語的語音科學和審音科學”。自隋朝陸法言開始以四聲分193韻,才有了《切韻》,此書以當時的洛陽音為主。由此可見,司馬遷時代我國還沒有創造出“平水韻”,西漢司馬遷怎麼可能寫出了1300年後才發明的“平水韻”詩句?這難道是天之巧合?

(3)既然是要司馬遷為何庶題寫像贊,就要有人去請司馬遷,而且要請得動!上文提到,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公元前104年開始寫作《史記》,公元前99年遭遇了宮刑。史書記載何姓是在江淮地區“由韓音訛成何”,“改姓”的時間段應該在“韓滅”之後“秦亡”之前。到了司馬遷時代,既無韓又沒秦了,那麼是哪位“中央大員”請司馬遷為何姓“代言”?漢武帝朝中還沒有發現哪位何姓官員進入“中央核心層”,不是朝中大員怎麼可能說得動太史令司馬遷?即使有人去請了也未必說得動,因為西漢時期,為姓氏宗族人物寫像贊的風氣還沒有形成,不管是去請還是寫,都沒有充分理由。

第二,《廬江何氏家乘序》是西漢劉向所作?

按照家譜和《廬江何氏家乘序》的表述,“序言”為西漢光祿大夫劉向所作。《廬江何氏家乘序》真的是西漢劉向所作嗎?

劉向(公元前77年-前6年),西漢沛郡人(今江蘇)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一生著述頗豐。其生活在漢昭帝至漢成帝時代,比司馬遷生活時代要晚些(司馬遷公元前86年逝世)。暫且不細酌“劉向序言”內容的準確與否,僅從外在的情況看,“劉向序言”有兩個明顯的疑點:

(1)“劉向序言”中隻字未提“何庶像贊”。按家譜所述,是何武恭請劉向為《廬江何氏家乘》作序。如果有司馬遷題寫的“何庶像贊”存在,何武在恭請劉向時一定會提供“像贊”真跡,也一定會叮囑劉向寫進序言中,因為司馬遷題寫“何庶像贊”,是何姓之大事,是榮耀之大事!劉向是大師級人物,不可能不知道司馬遷題寫像贊的重要意義。遺憾的是,偏偏“劉向序言”中隻字未提“像贊”之事。奇怪嗎?

(2)“劉向序言”提前15年給何武封榮譽稱號。從《廬江何氏家乘序》可知,“劉向序言”撰於漢陽朔戊戌年,即公元前23年(見文末署名),文末還有“向與其裔汜陽侯武,嘗同官列舍”之句。據班固《漢書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記載:“綏和元年,御史大夫孔光左遷廷尉,武為御史大夫。成帝欲修辟雍,建三公官,即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武更為大司空,封汜鄉侯,食邑千戶。”

由此可見,何武任大司空、封汜鄉侯是在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事情。可是,在公元前23年撰寫的“劉向序言”中就有了“向與其裔汜陽侯武”之句(請注意:漢書何武傳中記載的是“汜鄉侯”,不是“汜陽侯”)。劉向又不是神仙,怎麼知道15年後何武任大司空、封“汜鄉侯”?再者,何武於公元前8年獲封汜鄉侯,二年後,劉向去世(公元前6年)了。如果“劉向序言”是在何武任職獲封后所寫還說得過去,而事實是“劉向序言”後15年何武才任大司空、封“汜鄉侯”,如此,這篇“劉向序言”還是西漢經學家劉向所作嗎?既非西漢劉向所作,其內容還靠譜嗎?

綜上(1)、(2)所述,“何庶像贊”非司馬遷所作,“劉向序言”也不是劉向所寫。那麼,是誰作?筆者分析,應該是後世(明清)“譜匠”所作。大家知道,家譜由“官修”轉為“私修”以後,不需要權威機構審核把關,怎麼記怎樣寫,全由家族族長做主,家譜的質量完全由主持者的理念和撰稿者水平高低來決定。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即家譜“私修”後,派生出了一種職業叫“譜匠”,即專門幫人編修家譜的“先生”。由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即司馬遷的“何庶像贊”和劉向的《廬江何氏家乘序》是由兩個“譜匠”編寫的,可能是“劉向序言”寫作在先,司馬遷“像贊”寫作在後,編“劉向序言”者不知有編“像贊”者,或者沒有協調好,“劉向序言”言中沒有相互照應“何庶像贊”,所以,“劉向序言”沒有提司馬遷“像贊”之事。按理,劉向這樣的大師級人物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失誤”。

筆者推測並非毫無道理。我們在查閱各地何氏家譜中發現,一些何氏家譜中有“朱熹序言”。朱熹(1130—1202)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有趣的是,當今許多姓氏家譜之“譜序”都標明“朱熹”所作,計有戴、胡、盧、曹、朱、劉、鄭、黃、洪、吳、傅、何等。朱熹可能為眾多家族譜牒作序嗎?這很值得懷疑。近年來,有族譜研究專家指出:“朱熹一篇譜序,竟為周、黃、劉、戴、鄭、洪、吳等姓的家譜同時採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別,其餘文字均雷同,顯系偽造。據傳,明清之時,常有‘譜匠’、‘譜師’職業,專為有些家族製作偽劣家譜產品。序雖然寫得好,但可能是造假的,‘譜匠’、‘譜師’而疏忽了年代,或是故意錯掉年代,也未嘗不知。”

第三,韓非是韓王安的兒子嗎?何庶是韓非的兒子嗎?

在研討中,有人據“劉向序言”認定韓非是韓王安的兒子,何庶是韓非的兒子。韓非只是韓國“公子”,不是韓王安的兒子。司馬遷在《韓世家》和《老子與韓非列傳》已經說得清清楚楚。

那麼,何庶是韓非的兒子嗎?據何氏家譜記載:“廬江何氏一世始祖何允……五世祖何庶(字自修),生於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韓非是於公元前233年“客死於秦”的,韓非死了30年後,怎麼可能生出韓庶(何庶)?

又有何氏族譜記載:何庶策舉賢良時為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當時17歲。照此計算,何庶應生於公元前182年。如果這個年齡段成立,那就是說韓非子死後51年才生何庶。有這種事嗎?

第四,何修就是何庶嗎?

上文說到,東漢史書《東觀漢記》卷十六“傳”中有“何敞世系”:“何修生成,為漢膠東相;成生果,為太中大夫;果生比干,為丹陽都尉;比干生壽,蜀郡太守;壽生顯,京輔都尉;顯生鄢,光祿大夫;鄢生寵,濟南都尉;寵生敞。”

專家學者認為“何敞世系”是可信的。

“挺庶”者根據上述“何敞世系”認為,何修即何庶,並且認為“國史”也定下了“何庶就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的鐵案”。事情真是這樣嗎?

(1)何修就是何姓得姓始祖嗎?《東觀漢記》中沒有說(包括後人重新輯錄作注時也沒有指出)何修就是何姓得姓始祖。從人口規律分析,“何敞世系”從何修到何敞歷9代人。按古代每20年一代人計算,9代人需要180年時間。何敞為東漢時期人,去世時間約為公元105年。何比干是何敞的六世祖,在西漢武帝時代任廷尉正。何比干之上還有三代人。據此推算,何敞九世祖何修,應該是西漢第六或第五位皇帝時期的人。西漢時期,韓國、秦國早就沒有了。如果何修就是何姓得姓始祖,時間上與“韓滅”、“避秦”、“江淮改姓”怎麼對得上號? 如果主張西漢的何修就是中華何姓得姓始祖,就反過來證明“何庶像贊”的不真實性,因為 “像贊”說何庶“更名改姓,因避強秦”,如果何庶改姓是在西漢,就不存在“避秦”了。

(2)何修就是何庶嗎?查《史記》、《後漢書•卷四十三•硃樂何列傳第三十三》、《東觀漢記》,均沒有“何庶”名字,上述“國史”也沒有指出“何修就是何庶”。據瞭解,“何庶”之名為族譜所載,“何庶像贊”和“劉向序”也都出自於何氏家譜。部分何氏家譜中還有“何庶,號自修”(有的新續修的家譜記為:“何修,又名何庶”)的記載。可問題是:何修=何自修嗎? 何修=何庶嗎?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們是同一個人嗎?我們查了《後漢書何敞傳》,正文和註釋都沒有說明何修即何自修,何修即何庶。《東觀漢記》中,有李賢(唐代人,曾註解後漢書)對何敞條的5個“註解”,也沒有註明何修就是何自修、何修就是何庶,更沒有說何修是何姓得姓始祖。因此,據“何敞世系”中的何修,再依據家譜記載的“何庶,號自修”,就斷定“何修就是何自修,何修就是何庶”,理由實在太牽強。

至於何氏家譜中有關何庶的記載,有的或許“參照”了“劉向序言”的結論,有的或許把諸多同名“何庶”者混為一談,有的或許把民間傳奇故事當成了史實。(2018-4-20何煥強撰於廣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