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计划外革命》——经济掀翻政治

读|《辛亥:计划外革命》——经济掀翻政治

这是澳大利亚华人雪饵所著,是《天子脚下》的姐妹篇。与《大变局:1911》相比,两者都是描述辛亥革命和之前的历史,但是角度正好互补。

《大变局:1911》侧重政治改革层面,重点介绍朝廷、立宪派和改革派的相互比拼较量;《辛亥:计划外革命——1911年的民生与民声》侧重经济改革层面,重点介绍四川保路运动的前因后果,介绍朝廷、地方政府、乡绅和老百姓的互动争端;《大变局》主要是讲北京、东京、上海、武汉等地局势;《辛亥》主要讲四川的局势,以及与北京的互动。

细观保路运动之由来,主要是几个新官的三把火没有烧对,把自己和国家都给烧死了。

一是太想立权威。1908年,宣统上任后,摄政王载沣上台,27岁年轻人,有权就任性,想立下马威。盛宣怀也从侍郎调整为大臣,负责肥差邮传部,后期更是进入皇族内阁。他长期为副手,如今登了天,也想抖抖毛。

先是烧火把袁世凯摆免,造成身边重臣权臣想反。本来想杀袁世凯的头抄他的家,却没有下得了手,结果埋下了被报复灭亡的悲惨结果。然后是拒不召开国会,不顾国内各省一请、二请、三请、四请的汹汹民意,造成知识分子、立宪派想反。最后是强势收复路权,用一个外地人回四川任总督,本地的没用上的有意见,故意点火;外地来的想不管旧账,不去压火,加上革命派乘机作乱,到处防火,于是火势遂不可收拾。

二是太不懂战略。年轻人、老年人都是刚上台,年轻的火旺不懂事、年老的火更旺怕没时间干事,一不看国情、二不看自己、三不想战略,不知收敛、不懂保命,一味想着祖先风光时候的做派,颐指气使、死要面子、硬撑到底,结果空心大萝卜一下就被人收拾了。

三是太无贤达。自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之后,晚清已无忠诚贤达之大臣,无人可用、无人能用,国运遂最终葬送于外强中干者如盛宣怀、端方、载沣之流手中。

读|《辛亥:计划外革命》——经济掀翻政治

端方入川

看了本书,终于明白晚清的覆灭不仅源于落后、腐朽、专制的根,也有改革太快、放权太猛,导致火车无法控制而出轨的因素。对我们改革有三条经验借鉴:

一是步骤要稳。大清政府改革翻车与前苏联的翻车非常相似:先是开放宣传舆论,允许发布不同声音,让各种势力开始表演,逐步形成派别;然后是开放党禁,由派别产生对手;最后是自缚手脚,用法律、制度约束自己,让对手肆意进攻,最终导致垮台让位。血的事实证明,改革要推进,但是进度必须能掌控,这是改革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是民心为上。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无不是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四川独立,成立的是大汉军政权,武昌起义基本的诉求也是不能满族立宪,要汉族来立宪。晚清的所有所谓革命势力,无一不是打着民族解放的旗帜,连孙中山的同盟会都是用“驱除鞑虏”这样的极端民族主义口号来竖旗。

在大清,任何问题要想搞大,最好扯上民族大旗,立即黑的变白、错的变对。四川保路运动,本来朝廷是想减少铁路捐租,降低老百姓负担,同时推动铁路建设进度,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少数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松掉这个铁饭碗,又想把炒股亏损的300万两银子让朝廷补回来,在朝廷不同意的情况下,就拉起民族问题大旗,误导老百姓说朝廷引进外资修路是夺路夺钱,是卖国卖权,得到老百姓一呼百应。

可见,民族问题在大清一朝240多年都没有解决,成为最终倒台的根源。

三是上下同心。四川保路运动,朝廷与百姓之间不能信息互通,甚至朝廷与四川领导班子之间都不能站到一起,不能不说是这个中央政府倒台的另一重大因素。

四川领导班子完全与铁路公司沆瀣一气,中央无法掌控四川局面,朝廷的指令到四川,直接被省领导送给铁路公司领导,该发布的不发布、不该发布的发布,省领导与铁路公司一起添油加醋、遮天瞒日,鼓动组织四川老百姓来对抗朝廷。

政府不听话、军队不听话,外地军队又踯躅不前,中央也不能及时派员沟通信息、撤换得力领导,眼睁睁看一个毒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毒发爆裂,伤及全身。

可见,改革一定要公开,及时解决改革中的矛盾问题,释放阻力压力,争取支持者、消减反对者,确保将颠覆风险降到最低。

读|《辛亥:计划外革命》——经济掀翻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