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投降時,姜維如果不投降而是堅持下去能復國嗎?

好吃糖744



假如姜維堅持抵抗能否復國?

生尚設謀誅鄧艾,死當為吏殺譙周。姜維一生為蜀漢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確實兌現了對諸葛亮的諾言,戰至最後一刻自殺殉國。姜維是可歌可泣的一英雄,只可惜英雄生不逢時。景耀六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萬念俱灰開城投降,並要求姜維即刻投降,於是姜維向鍾會投降。假如姜維堅持下去能否復國,筆者認為不可能,蜀國已經日薄西山,不是姜維一人之力可以挽回的。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姜維的任職情況。姜維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年少時,姜維父親姜冏戰死沙場,姜維繼承遺志,任曹魏中郎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姜維因被同僚認定謀反,無處容身,無奈之下投奔了諸葛亮。曾隨諸葛亮多次北伐,戰功卓著,建興十二年(229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成功護送蜀軍回成都,被任命為輔漢將軍,平襄侯,後升遷為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自延熙十六年(253年)至景耀五年(262年),姜維先後進行約六次北伐,其中勝多敗少。


其次分析姜維不投降為何仍不能復國。

其一蜀國國力消耗殆盡,又是三國中國力最弱小的,連年戰爭已經把蜀國拖垮。劉備舉全國之兵七十三萬討伐東吳,經過夷陵之敗,帶去的兵力十有八九都戰死,大量人才就此殞沒,蜀國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諸葛亮輔政後,先後六次北伐中原,人力物力消耗都極大,蜀國已經十室九空,再加上地困人乏,已經民不聊生。諸葛亮也沒有注重人才的培養,致使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姜維掌權後,又艱難的進行了九次北伐,蜀國已經徹底被拖垮,當時蜀國只有九十萬人口,軍隊只有十萬,而曹魏經過休養生息,已經帶甲百萬,戰將千員,遠遠不是蜀國能比的。


其二劉禪已經投降,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劉禪已經投降,並且要求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如果執迷不悟,他會打著誰的旗號,如果打著復國的旗號,只會有兩種結果,其一司馬昭殺死劉禪,其二劉禪讓蜀軍放下武器,蜀軍自然大多數都會聽劉禪的。如果姜維拒不投降,那就是造反了,因為劉禪的命令就是聖旨。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姜維打著自己的旗號,這也是不可能得。其一姜維當時只有五萬人馬,沒有後援,沒有補給,沒有堅固的城池,最主要是士兵不會願意為姜維賣命的,蜀中的百姓也不會願意。他們已經厭倦了戰爭,不願在也蜀漢流血犧牲,更何況是姜維,因此姜維如果堅持抵抗就會失敗。



其三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姜維假裝投降,而事實確實是如此,但結局是姜維被剖腹取膽。劉禪要求姜維投降,姜維自覺對不起蜀漢,對不起獻帝和諸葛亮,於是心生一計,就是假裝投降,勸說鍾會謀反,藉此機會復國,並對劉禪說:先忍耐時日,不久就可以光復蜀漢。姜維首先是挑撥了鍾會和鄧艾的關係,借鍾會之手殺掉鄧艾。


司馬昭不放心鍾會,親自率兵到長安,鍾會因懼怕司馬昭,乘機舉兵謀反。但由於做事不秘,被監軍衛灌得知,為官親自率軍,斬殺鍾會,姜維也在亂軍中自殺。蜀軍由於痛恨姜維,將其破腹取膽,姜維也算是英雄豪傑了,為了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但這也從事實上證明,即使姜維不投降堅持抵抗,也不可能成功。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蜀漢的滅亡,其實不在姜維投不投降。可以說即使姜維拒絕投降堅持抗戰,他的抗戰行為也是註定要失敗的。

蜀漢朝廷向魏國投降的時候,其國內統計數據是這樣的:人口九十四萬,兵員十萬四千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說每九個蜀漢人民中就有一個人要去當兵!益州雖然富庶,但畢竟只是西南邊陲的一個州,常年不斷地北伐戰爭已經把這個國家給搞得民窮財盡。可以想見,當一個國家九分之一的人都在服兵役的時候,這個國家的經濟和生產是何種的樣子!

這還僅僅是從服役人員佔比來討論,整個蜀漢政權其實都建立在一個三重矛盾之上:土著、劉璋舊部和劉備舊部之間,彼此之間有矛盾,而且矛盾幾近不可調和。諸葛亮執政時期,總是儘可能地做到平衡和公正,也就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但這麼做卻恰恰觸動了益州土著的最根本利益,也動搖了蜀漢的政治基礎。

因為在當時,最應該被團結的、最有力量的政治勢力就是士族,而士族的政治訴求是以階級壟斷仕途。蜀漢王朝拒絕向這個現實妥協,就註定了其國家的短命。諸葛亮還在的時候,尚可以用他超然的人格魅力和執政手段來平穩住這些矛盾;但當諸葛亮離世後,蜀漢政權再也找不出一個能和他匹敵的政治家的時候,這些矛盾就只能愈演愈烈,最後直至不可調和。

到了263年,蜀漢快要亡國的時候,這個政權已經到了官民皆變心的地步。朝中,有譙周這樣的名士大肆散步曹魏不可戰勝的言論;鄉野之間,百姓皆有菜色。連百姓都吃不飽肚子的國家,又怎麼能指望他們甘願為這個國家賣命?

姜維即使帶著他手下的部隊堅持抗戰,又能指望誰來供給他們?當百姓都心向曹魏的時候,他們又怎麼還會幫著那個還在負隅頑抗的姜維?蜀漢的行將就木,是很難有百姓再為其續命的。所以,姜維的堅持,只是徒然增加百姓的負擔和苦痛,並不會幫助蜀漢復國,更不可能統一天下。


青言論史


劉禪投降時,姜維如果不投降,而是堅持下去,能復國嗎?

呈現個性解讀,展示百態歷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姜維是假降

首先我們分析蜀國後期國內情況

通過三國,我們都知道,在魏蜀吳三家中,蜀國面積,人口等都是最少的,地理位置是最不好的

大量的徵兵,使得蜀國國內民不聊生,特別是蜀國後期,諸葛亮進行五次北伐,更是極大的消耗了蜀國那僅有的積蓄

在蜀國時期,蜀國全國人口不足100萬,可卻是要供養將近10萬兵馬,也就是說,平均每九個人要供養一個軍人

奸臣當道,在劉禪執政時期,聽信宦官黃皓的言論

我們都知道蜀國後期並無有名大將“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件事就明確指出,在老一輩的軍事名將去世後,蜀國青年一輩的名將並未及時出現,從而導致青黃不接


譙周誤國〈對錯後議〉

在鄧艾大軍逼近成都時,蜀國當時,朝野上下恐慌,不得已,劉禪召集滿朝文武商議對策。

最終,譙周說服劉禪開門投降

最終由於劉禪的投降,蜀國終於走向了落日的餘暉,而且,姜維策反鍾會,被發現,最終標誌著蜀國的滅亡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禪投降後,已經標誌著蜀國的滅亡

第一點,雖然說姜維有著通天徹地的本事,可是,出生在了一個錯誤的時代,有這一個錯誤的領導人

第二點,即使說,當時姜維逃脫劍閣,他也只能投靠東吳或者退往少數民族聚居地南中,可是,這兩點,都不足以使得姜維成功復國

第三點,失去了人心,在諸葛亮北伐時期,一般都是三年一次,國內有時間可以喘息,可是在姜維北伐時期,基本上每年都有,而北伐造成的則是勞民傷財和百姓的怨聲載道,從而,姜維已經不得人心


時代在變化

其實我們沒必要去糾結蜀國的滅亡與否,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總是在分分合合中融合

只能說,我們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影響太深,其實,以正史來說,曹魏才是三國時期的主角

時代在變,在中國歷史中,任何一個朝代,都有著其獨特的文化以及歷史傳承




有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評論收藏哦✧٩(ˊωˋ*)و✧

歡迎大家的閱讀(✪▽✪)


文史解讀


我認為姜維不投降完全沒有復國的機會,而姜維投降還有一絲復國的機會。


姜維

自諸葛亮死後,蜀國國力更是衰微。姜維雖然進行了九次北伐,但是規模遠比不上諸葛亮時期,每次都是局部區域的小打小鬧。到了後期,司馬家穩定了國內政治後,魏國開始對蜀國全面反攻。

這時,蜀國內部卻出現了危機,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控制了朝政,把蜀國內部搞得烏煙瘴氣。姜維為了避禍,遠離漢中跑到涼州的沓中屯田。魏國發動數十萬大軍打算一舉拿下蜀國,鄧艾率領一軍牽制住姜維,鍾會順勢拿下了漢中。

劉禪
姜維且戰且退,安全抵達劍閣,憑藉天險把鍾會大軍阻擋在關外。鍾會的軍隊受地形制約,毫無辦法。就在魏軍一籌莫展之際,鄧艾從陰平小路偷渡到蜀國後方。蜀主劉禪開城向鄧艾投降。

姜維見大勢已去,只好像向鍾會投降。按理來說,姜維為保衛蜀國已經盡力了,投降魏國過個安穩日子也沒人指責他。可姜維與諸葛亮一樣,他們都是理想主義者,對他們來說理想如果破滅,那他們會選擇死亡。姜維打算為恢復蜀國做最後一搏,他盤算著利用野心家鍾會。


鍾會

姜維投降鍾會後,立刻勸說鍾會自立。他讓鍾會向朝廷寫信誣陷鄧艾造反,除掉鄧艾後,他又把軍中魏國將領都囚禁起來。姜維想先殺盡魏軍將領以除掉鍾會羽翼,然後再殺掉鍾會,立即恢復蜀國。可是由於鍾會性子太急,引起魏軍將領反抗進而導致全軍譁變,最終鍾會死於亂軍中,姜維理想破滅後,自己也絕望自殺。


歷史探索機


歷史沒有那麼多如果,因為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行駛,只要你這個政權不符合時代的潮流遲早都是要滅亡的,劉禪投降之後,姜維雖然有心復興蜀漢政權。但是大事已去,已劉禪為首的成都中央集團,已經集體投降,下詔全國降領向魏國投降停止低抗,姜維可用的兵已經不多。可能就跟隨他在大眾屯田的十幾萬士兵,但是魏國三路軍最少也在30萬上下。以鄧艾與鍾會為主,兩面夾擊姜維可以說已無招架之力,大家都知道姜維九伐中原,沒有一次成功。都是敗在魏國名將鄧艾與鍾會手裡,雖然姜維還有一定的實力,但是對比魏國全國的實力,姜維復興蜀漢可以說已經杯水車薪,無力迴天,何況是在全國上下都已經投降魏國的局面下。姜維想要翻起大的風浪來已經沒有多大的可能性。姜維最終無奈的投降鍾會。想要使用反間計借鍾丟的手東山再起,但是被司馬昭派去的監軍給識破,最終功敗垂成,落個死無葬身之地。歷史不得不惋惜,姜維的忠誠知己。但是姜維也沒辦法逆時代潮流而動。


鐵木真165163663


姜維如果不投降,不但不能復國,甚至是堅持不下去的。

戰前,蜀國上下已經難以忍受戰爭之苦。從劉備奪取蜀地的與劉璋的戰爭開始到蜀國滅亡之戰,蜀地一直處在戰爭的狀態。劉備對東吳的進攻,諸葛亮征伐西南少數民族,諸葛亮數次北伐曹魏,姜維主持軍務後,又數次北伐。一連串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口,再加上各種戰爭物資的巨大消耗。到姜維主持軍務的後期,蜀國已經山窮水盡了。


蜀國的山窮水盡,可以從蜀軍的兵力看出來了。諸葛亮出兵,動輒十幾萬。到姜維主持軍務的後期,就只有幾萬人了。再加上蜀國老將們死去,造成軍事人才缺乏。

大量的人在戰爭中死去,大量的財力在戰爭中消耗掉,不只是百姓,蜀國的朝堂也一片反對。而曹魏,由於佔有中原,則是人才濟濟,兵強馬壯。

在這種形勢下,蜀國的軍事實力已經不堪一擊。


在說鄧艾進入成都平原時,姜維被鍾會的大軍死死的糾纏著,無法脫身,吳國的援軍也指望不上。鄧艾的大軍在成都附近打敗了蜀國最後的抵抗力量,給蜀國上下造成極大的震動,再加上蜀國人的厭戰情緒很高。劉禪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歷史上的劉禪是很聰明的,絕不象《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昏庸無能。)

而姜維只有的數萬軍隊,在有整個蜀國作為後方的情況下,抵抗鍾會已經很免強了。現在,劉禪投降,後方已失,姜維是無法戰勝鍾會的。即使堅持,也避免不了失敗的結局。


德全不畏


首先說根本不可能。



第一: 蜀漢地區有限,連年征戰,人民已經是飽受戰火之苦,劉禪投降是最明智的方法,即便是現在殺退了一個鄧艾,後續也有第二個第三個鄧艾,因為這一時期蜀國已經從主動進攻便成了被動防禦。此時民心不附。蜀地內的世家大族和黎民百姓也已經是厭戰了,百姓希望和平,不管誰做皇帝,只要能夠過吃飽飯,穿暖衣的生活就可以。所以蜀川人民根本就不會支持姜維的戰爭。



第二:劉禪投降後,鄧艾已經掌控了蜀漢的實際權利,後需供給立刻就會切斷,任憑姜維有天大的本事,士兵也不會餓著肚子去打仗。如果姜維不降,鍾會擊敗姜維也就在眼前。



第三:士兵很可能譁變,後方劉禪投降,蜀地士兵家屬都成了俘虜,如果姜維強行再戰,士兵必然譁變,逃回家鄉的人必然不是一個小數。畢竟每個人都有家庭,而且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重。再有嚴重的可能就是,士兵譁變把姜維綁了獻給鍾會。



第四:

劉禪投降時,姜維已成孤軍,就算是姜維治軍有方,士兵沒有潰散,也沒有譁變,帶的軍糧也足夠。後方鄧艾整頓好了以後,必然會和鍾會合圍姜維,姜維也會腹背受敵,鍾會鄧艾的軍隊有補給,人員能消耗,慢慢拖也能把姜維拖死。

劉禪投降時,姜維已經成為了必敗之軍,所以就算僵持下去也不可能復國。


農人歷史


已經很難了!事實上在最後的魏國滅蜀之戰之前,蜀漢政權的滅亡,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由於常年壓縮在西南的益州地區,劉備去世之後,蜀漢政權幾乎得不到發展,甚至在劉備死後的40多年時間裡,蜀漢政權旗下的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對於一直立志想復興漢室的蜀漢政權來說,這幾乎是致命傷!人口,土地得不到擴張,又常年經受戰爭的消耗,蜀漢政權的戰鬥力實際上在不斷下降。

尤其是在最後魏國滅蜀之戰當中,蜀漢政權90多萬人口,卻擁有超過10萬的軍隊,不誇張的說蜀漢政權幾乎所有的青壯年都投入到了戰爭當,軍隊的成色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大問題!而對比自己的老對手魏國,隨便動用幾個州就可以輕鬆集結近20萬正規軍南下伐蜀,蜀漢政權在這樣的硬實力壓力面前,失敗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而在劉禪宣佈投降之後,姜維更是失去了逆轉的能力,當時在姜維的前方,有鍾會統領的十幾萬魏軍壓上,僅憑姜維的5萬蜀軍根本難以脫身,而在自己的後方,劉禪已經宣佈投降,並將投降的命令傳達蜀漢各個地區,除了極少數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也都放棄了抵抗,在這樣的背景下,姜維已經不會再有機會了。

一方面從號召力上來說,作為蜀漢一號領導的劉禪已經宣佈投降,復興漢室的旗號已經很難再打出來,另一方面由於蜀漢的最高政府已經宣佈放棄抵抗,蜀漢大部分地區也服從了這項命令,也就意味著姜維再也得不到其他支援和供應,又沒有足夠的地域來緩衝,姜維的5萬大軍根本難以維持,更重要的是姜維統領的部隊除了他的極少數私兵之外,絕大部分軍隊都隸屬於蜀漢政權,劉禪宣佈投降後,實際上也斷掉了大部分蜀軍的戰鬥意識,又在失去一切增援的情況下,姜維的軍隊已經很難形成戰鬥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不久後姜維導演的軍事政變中,鍾會手下的魏軍沒有服從造反的命令,群起而攻之殺死鍾會可以理解,但不久前還統帥著5萬大軍的姜維卻得不到任何增援,直接在政變中被殺,這也間接的說明再蜀漢政府投降後,即便是姜維統領的軍隊也分崩離析,很難形成有效力量,為繼續復興蜀漢政權而努力。




遼寧資深球迷


首先從當時姜維面對的形式分析,姜維手中軍隊大約5萬左右,而到達劍閣的鐘會帶兵10萬,和諸葛緒3萬兵力加在一起共13萬人馬。姜維一時之間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鍾會周旋尚能堅持。假如時間一長,即便鄧艾不從後面攻擊,姜維想戰勝鍾會很難。這樣的死磕註定姜維會失敗。


(昏庸無能的蜀國皇帝劉禪)

假如劉禪不投降,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能堅持拖住鄧艾,姜維堅持周旋而非死磕,靈活運用戰術,在自己家門口來一場“游擊戰”,來場『衛國保衛戰』,我認為有復國的可能,歷史上這樣的戰例不少,比如二戰時的莫斯科保衛戰,假如姜維純熟運用諸葛亮傳授他的戰術,消滅鍾會大軍也不是問題,關鍵問題是劉禪在後方投降了。

說到姜維接到劉禪的詔書後,姜維和眾將士很激動,『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姜維心裡想,陛下怎麼就不能堅持一下呢?

姜維是孔明的高徒,盡得孔明之法,當然有戰略眼光了,他一眼看出了,死磕會連累全軍將士的,換言之,姜維失去了對峙鍾會一切條件了,哪怕有一線希望,姜維也不會乖乖投降鍾會的。




(姜維率軍投降影視劇照)

假如死磕,到最後恐怕連策反鍾會謀反的資本都沒有了。這也可能是姜維束手投降的原因之一吧。

假如從全國格局來看,就算姜維不理會劉禪讓他投降的詔命,繼續和鍾會死磕,就算姜維一時得手,所謂的得手就是能保存力量,遊而擊之,帶軍隊邊打邊退回國內,找一處地方割據自立。這種辦法不會堅持太久,等大軍到來後,就會把姜維包餃子。姜維最好的辦法是投奔諸葛亮曾經七擒七縱的孟獲,和孟獲聯合起來對付曹魏大軍,但是,孟獲恐怕不收留姜維,他的族人會反對,這樣做會惹禍上身,諸葛亮活著尚行,姜維就不可以了。

綜上所述,姜維死磕沒有復國的希望。

【撰文:秉燭讀春秋,同意觀點的點贊,不同意的留言,別忘了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