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至味,是抹不去的記憶和文化

美食毫無疑問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人們對美食,總是充滿著期待~

一份剛出爐的包子,一杯熱氣騰騰的豆漿,拉開了我們每日生活的序幕。每一份美食,也是一段生活的記憶~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了!怎樣才是get美食的最佳打開方式呢?

不清楚?那就跟著張公子,一起探索、尋覓人間美食吧!

人間至味,是抹不去的記憶和文化


端午節的時候,公司照例發了節日福利,是稻香村的粽子和鹹鴨蛋。午飯叫了外賣,便砸開一枚鹹鴨蛋,就著白糯糯的米飯,有著詭異的鮮香。吃完一抹嘴,盡是油,實在滿足。吃罷,想到曾經學到一篇寫高郵鹹鴨蛋的課文,便和同事聊起,眾人紛紛點頭稱是,後來一查,文章是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時隔多年,雖然早已忘記了作者和文章名,但高郵鹹鴨蛋的味道卻經由汪老的筆端一分不減地注入到每個孩子的心間,終生難忘。

人間至味,是抹不去的記憶和文化

鹹鴨蛋

從幼年到成人,人會接納很多新鮮的東西,然後一點點代替習以為常的舊事物,但唯獨對於食物,多少年後再吃起,舌尖依然會記得這個味道。

大廚精於一鍋一勺烹調出美味,而文學大師們則樂此不疲地用文字烹製美食。張家瑋在《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有這樣一段描寫,“蘿蔔本來脆,醃了之後多了韌勁,剛中帶柔,口感絕佳。配著嘎嘣作響的炸黃豆吃,像慢郎中配霹靂火。”這令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早已在心中把這蘿蔔配炸黃豆的吃法演練了不少遍。讀這樣的文字,不禁令人拍案叫絕。

不少人認為,只就吃來寫一本書,且沒有做法,比之菜譜,有何價值?且慢,但看古今多少文人,不論他們是指點江山的政客,還是針砭時弊的時代先鋒,都毫無例外地在美食麵前以最溫柔的姿態對待。那姿態,像極了對待心中女神,無怪乎,蔡瀾、張嘉佳等一眾文人都好以食物比之女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中的這句話無疑概括了很多文人墨客的一生訴求。

但食物又不僅僅是為滿足腹欲存在於文人的作品裡,它也是聯結了人與記憶的強大紐帶,舌尖記住的是食物的味道,然大腦記住的情感。《板橋家書》裡記載:“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來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展現了那個年代因物質匱乏,人們對食物的熱切,因而也呈現了別樣的文化景觀,貧窮、動亂,讓以前的人們用智慧創造出這道美食。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人看來,即使沒有吃過炒米配醬姜,卻也能從文字中獲得共同的思鄉情感。

人間至味,是抹不去的記憶和文化

炒米

記憶有縱向的回溯,也有橫向的對比。《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所寫並不都是為滿足口腹之慾的美食,而是帶著一種深入探究異鄉文化的意味去品嚐美食的。正如張家瑋在書中所言:“許多東西,我們買了,以為可以永久存放,值回票價,其實真去把玩的,也沒那麼幾下。而人生,其實也就是各色體驗構成的,每次體驗,都是一次性的。”起初是飢寒交迫下的無奈之舉,張家瑋選擇與女友分食肉夾饃、麻辣燙等一切便宜又果腹的食物,令他們在異國他鄉心生慰藉;後來則是主動地去探索美食,在途經之地,不買特產,只點當地文化氣息濃厚的食物。似乎只有在食物面前,人們才是平等的,也是最心無芥蒂瞭解彼此的方式。

人間至味,是抹不去的記憶和文化

麻辣燙

以食物為途徑,張家瑋完成了中華美食與世界美食的碰撞,以及中華文化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那些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此時此刻卻氤氳在這充滿煙火味兒的餐桌上,在賓客的推杯換盞中完成了一次次深入又友好的交流。難怪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我們會逐漸形成深厚的餐桌文化。想著要是沒了美食,人與人交流起來,卻要生冷許多呢。


相關推薦

人間至味,是抹不去的記憶和文化

張佳瑋《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

《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是旅法青年作家張佳瑋最新一部關於美食、旅行地、器物的趣味典故、途經之地的風土人情等的文化隨筆集。2012年,張佳瑋攜女友留學法國,6年間,他們的足跡遍及歐亞大陸,法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荷蘭、日本等地,都留下過他們的身影。他會因為對某種美食的執著,去探訪某個城市角落看起來不起眼的老店。他會因為讀書讀到某個傳奇故事,說走就走就去探尋傳奇背後的秘密;每到一個地方,他會將看過的風景、聽過的傳奇、讀到的故事、寫進文章裡,他們探訪、尋覓收納一切美好的事物,寫下這本《世界上美味的事太多》,他在書中說,“大概自己做主的人生,就是這個樣子。”“自由並不完美,也無法頂飽,但它令一切可能性熠熠生輝。”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