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的戰爭與和平

《红海行动》的战争与和平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紅海行動》中飾演艦長的張涵予在開篇對飾演隊長的張譯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可以說揭示了全片的思想立意。在中國傳統觀念中,軍人戰死沙場一直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相較於林超賢導演的前作《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在導演技法上有了長足進步,故事結構圓潤,鏡頭運用具有爆發力,人物形象紮實,剪輯手法具有震撼力,可以說影片的素質已經初具“好萊塢式大片”的味道,讓觀眾看後大呼過癮。

美國著名軍事家巴頓曾經這樣評價戰爭:“戰爭是集合了人類最殘酷、最血腥、最邪惡一面的產物,但同時戰爭也激發了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團結、善良和犧牲精神。”

《紅海行動》在場面調度上的幾場重頭大戲,使觀眾直面戰爭中那些血肉橫飛的殘酷畫面,在視覺呈現上取得了相當的成績,這相較於之前國內同類影片迴避殘酷戰爭畫面的做法是大膽的。

這種直面戰爭真相的創作是值得讚許的,但是,還原戰爭的高烈度並非本質,充分揭示戰爭中的殘酷以凸顯和平之意義,才是創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红海行动》的战争与和平

《紅海行動》在人物塑造上也一改“高大全”的設置。隊長楊銳的大家長作風、狙擊手顧順的驕傲、非戰鬥人員夏楠的“軸”、觀察員李懂的不自信等等,都被毫無顧忌地展示著。

這種創作思路更好地拉近了人物與觀眾的距離,使得他們不再是銅鑄鐵打的符號英雄,而變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活生生的人。

當機槍手佟莉抱著奄奄一息的戰友石頭,往他嘴裡喂糖,口中呢喃“石頭,吃糖,吃糖,吃糖就不覺得疼了”的時候,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忍住眼中的淚水。

正是這樣的時刻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軍人的榮耀,這比一千句口號和說教來得更有價值。

《紅海行動》在故事結構上一改之前中國戰爭題材影片節奏拖沓的問題,開篇五分鐘左右就切入大事件,人物就被裹挾進核心事件之中,之後劇情步步推進,從護送撤離、到營救、到“黃餅”事件,可謂不給觀眾留下一分鐘的喘息機會,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對於故事的審美需求。

《红海行动》的战争与和平

此外,林超賢此次最為成功的一點是將《紅海行動》的“群像”拍出了味道,多個人物和線索的完成度都堪稱可圈可點,這是之前同類型影片不曾做到的。

敘事主線穩定、紮實,輔線則很好地起著昇華和推動主線的作用。這說起來容易,但“主次不分”其實一直是困擾中國戰爭題材電影的一個頑疾,《紅海行動》很好地做了一次標杆式的處理。

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戰爭的殘酷,覺得戰爭已經離我們很遠很遠了,但這個世界上,戰爭何曾消失,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又何止百千,強大的國力才是讓我們遠離戰爭之苦的屏障。

要珍惜我們擁有的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相信這是每一個觀看完《紅海行動》的觀眾真實的所思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