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爆发后,苏联最怕三件事,每件事都差点实现!

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战争的天平多次发生倾斜,德军在初期依靠闪电战击溃了波兰、乌克兰境内的200--300万苏军,一路进入苏联腹地;苏联组织了三大战役,粉碎了德军图谋;随后苏军发起反击,德军又组织了类似哈尔科夫反击战等战役,使得局面数度扭转。

然而苏联的综合国力毕竟遥遥领先法西斯德国,背后又有中美英等几大国的支持,法西斯战争分子们不得人心,德国的失败可以说是从战争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的。

二战爆发后,苏联最怕三件事,每件事都差点实现!

战争资源更是德国无穷倍的苏联,没有输给德国的可能性,苏联的高层从来没有担心过法西斯德军会夺取莫斯科,德军到了莫斯科时依然不曾慌乱。不过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却有三件事情特别担心,甚至到了无时不刻不在害怕的地步。

这件三件事情,发生任何一件事,都将对苏联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历史上,这三件事都发生了一半,最终被及时制止或者因为运气因素发生了改变:

苏联担心的第三件事:日本进攻远东

在德军大将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中描述了一大困惑----“为什么日本轰炸珍珠港的第二周德国就对美国宣战,而日本却迟迟不对苏联宣战”?要知道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反击战,主要兵力就是来自远东,1941年底正是苏德军队在莫斯科交锋最艰难的时刻,负责进攻莫斯科的古德里安对日本夹击的渴望是空前的。一旦日本全力进攻苏联,苏联真的可能陷入万劫不复。

其实日本早就进攻过苏联,1936年3月,日本关东军入侵蒙古境内,被蒙古部队击溃;1939年5月,日本进攻蒙古,苏军出兵,日本东八百藏中佐联队全军覆没,联队长本人被打死;这年8月20日,苏军主动进攻关东军,发起了耗时135天的诺门罕战役,打死日军50000多人,日本朝野惊惧,这坚定了后来日本决定进攻东南亚和美国的想法。1941年4月13日双方签署《苏日中立条约》,吓破胆的日本再也不敢进攻苏联了。

二战爆发后,苏联最怕三件事,每件事都差点实现!

苏联担心的第二件事:战后美军进攻苏联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可能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事实上,如果希特勒没有进攻法国,美英法甚至一直将苏联作为凌驾于德国之上的敌人。面对盟国波兰被进攻,法国国防部甚至写信欺骗波兰,称开战15天后与波兰夹击德国,导致波兰在15天后主动向德军发起进攻,很快全军覆没,加速了波兰的陷落,后期德军曼施坦因部攻占法国时在波兰驻法国大使馆找到了这封信。英法希望波兰速灭,就是为了让德军早日进攻苏联。

英国和美国一直在伊朗有驻军,根据丘吉尔的打算,这些部队既可以用来为苏联提供援助,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向北发起致命一击。

著名的美军上将巴顿,带兵进入德国后,一再向军队鼓吹随时准备进攻莫斯科,杜鲁门也因此将他解职,后来巴顿酒后在德国遭遇车祸身亡,有人认为是美军所为,有人认为是苏军所为,但史学家们认为,大家的动机都是为了阻止三战。

二战爆发后,苏联最怕三件事,每件事都差点实现!

苏联刚刚被德军洗劫,可以不夸张地说,以美英的国力,加上原子弹的威力,当时如果真的进攻苏联,苏联根本无法抵挡。后来双方果然爆发了冷战,苏联趁着前期两国关系没有闹僵的时候研制成功原子弹,算是站稳了。

苏联担心的第一件事:希特勒遇刺,提前身亡

根据苏联解密的档案,克格勃女特工奥尔加·契科夫娃在德国多年,获得了包括希特勒和戈林等纳粹大佬的信任,并且获得了刺杀希特勒的机会,但刺杀计划执行一半被莫斯科高层制止了。苏联领导曾经说过一句话:死的希特勒比活的希特勒更可怕。

二战爆发后,苏联最怕三件事,每件事都差点实现!

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有人认为是希特勒没有军事才华,他死后德军天才元帅们能够扭转乾坤,这纯粹是小学生的解读。

事实上,德军自身也曾经执行过刺杀希特勒的计划,甚至牵扯到了三位德军元帅为此丧命,沙漠之狐隆威尔也正是因此而死。希特勒被炸伤后,首先吓出一身冷汗的却是苏联。要知道,包括隆威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莫德尔甚至戈林等人在内的纳粹各派系领军人物,战争中后期全部都曾提出要向美英组成的盟军投降,隆美尔自杀前不久,甚至还准备亲自与美军相关人物会谈(出自《隆美尔战时文件》)。

德国内部,只有希特勒一个人拒绝投降,并以他的影响力坚持着,这也是德国军队要刺杀他的直接原因。一旦希特勒被刺杀,德军投降并归盟军指挥,而当时苏联和德军还处于猛烈的交火当中。如果希特勒死了,苏联将会面临两种处境:

最好的处境:战争立刻停止,苏联尽管还没有收复领土,却不能进攻德军,否则盟军将出手干预,盟军接收德军的地盘,看在曾经并肩作战的份上,盟军最多最多归还苏联乌克兰以东的地盘。

更为合理的处境却是:盟军立刻支持德军,将摇摇欲坠的苏联拿下,毕竟双方有着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在丘吉尔和杜鲁门面前,苏联在德军投降的一刻,将立刻从盟友变成东方铁幕。

不难想象,如果希特勒在1944年死去,德国最多像今天一样,依然还会存在,但苏联极有可能将不会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