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爲什麼會有「王安石變法」?看過這些奇葩事就明白

北宋為什麼會有“王安石變法”?看過這些奇葩事就明白

中國古代史上,有一場著名的改革運動,堪稱被千人踩萬人罵:北宋王安石變法。

早在北宋末年汴京被金軍包圍,金軍投石炮架在汴京城外,國家社稷岌岌可危時,北宋朝堂上的一群文臣們,就忙著痛罵王安石變法,鬧出“不管炮石卻管安石”的笑話。待到靖康之恥上演,北宋變了南宋,南宋文臣們痛罵王安石變法,更是到了高潮。諸如“禍國殃民”“流毒四海”之類的惡評,翻翻就是一堆。南宋學者羅大經更扣了個超級大帽子:“國家一統之業,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

在這群南宋大臣學者眼裡,強大的北宋之所以變成偏安稱臣的南宋,就是王安石變法惹的禍。王安石禍國殃民的罪過,也只有賣國求榮的秦檜能“媲美”。但問題是,這麼大的責任,王安石變法能擔得起?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要弄清楚一個事實:如果王安石變法真有這麼禍國殃民,那麼北宋當初為何還要強力啟動王安石變法?這就要看看,下面這幾條奇葩事。

1, 宰相嚇破膽

王安石變法以前,北宋曾經歷了一代仁君宋仁宗長達四十二年的執政時期。這段時期,也是好些宋代文人們大書特書的北宋盛世,一大特點就是名相輩出。其中比較出名的一位就是富弼,這位名臣不但學問出眾,更兼一身鋼筋鐵骨,曾經在遼國兇殘挑釁的危局下傲然出使,以大國宰相的風度,斷了遼國君臣撕毀《澶淵之盟》的企圖,十足的勇敢人物。

北宋為什麼會有“王安石變法”?看過這些奇葩事就明白

可在《續資治通鑑長編》裡,這位出名勇敢的富弼,卻也有嚇得哆嗦的時候。何事能叫他怕?看看他給宋仁宗的奏摺裡怎麼說:“自四五年來,賊入州城打劫者約三四十州,向來入城尚皆暮夜竊發,今則白晝公行,擅開府庫,其勢日盛”——以前有人造反,還都是半夜偷偷摸摸鬧事,現在是大白天就扯旗,而且三四十個州都這樣,而這“盛世”下的北宋農村,又該是什麼樣?

為什麼鬧成這樣?北宋不遏兼併,宋仁宗年間正是土地兼併加劇時,農民賦稅越發沉重,差役更是繁多。農村有錢人的差役,被他們上下其手,就甩到老百姓身上。而且哪個老百姓剛有點錢,繁重的差役立刻接踵而來。照著北宋名臣韓琦的哀嘆,為了躲避差役,北宋農民“孀母改嫁,親族分居,或棄田與人”。忍夠了的北宋農民們,當然紛紛反抗,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幾乎每年都有農村動亂,連年輕時的蘇軾都忍不住哀嘆:天下嗷嗷然以賦斂為重者!

此情此景,也叫以勇敢著稱的富弼發出哀嘆:每念及此,不寒而戰。也就是嚇得打哆嗦——他都打哆嗦,可見大宋,不變法不行了。

2, 窮死的小官

北宋一大惹人羨慕處,就是優厚的官員俸祿,以幾百年後清朝史學家趙翼的驚呼說“宋朝制俸之厚”。王安石變法前的北宋仁宗年間,更是宋朝官員俸祿無比優厚的年代。比如一品的宰相,當時僅料錢就有300貫,外加“春冬綾”“職田”等各項收入,工資基本不動,就能保證錦衣玉食。高官去世後,其門生子弟也可根據“恩蔭”來做官,僅宋仁宗年間時,全國通過“恩蔭”得官的就有一萬多人基本都是不辦事白拿國家錢。

要看這些事,北宋毫無疑問,屬於官員的“幸福”時代,但事實上,這樣的“幸福”,僅僅屬於高官們,基層的官員,卻是要多苦有多苦。

北宋為什麼會有“王安石變法”?看過這些奇葩事就明白

北宋大文豪曾鞏的《曾鞏集》裡,就記錄了一位窮死的官員洪渥。這位洪渥大人也是進士出身,但做的多是基層小官,以至於上任時,連路費都差點湊不足,最後病故在麻城的茶場,又連喪葬費都出不起,差點就不能入土為安。

如果說洪渥的悲劇,還因他呆的多是“清水衙門”,那麼宋仁宗年間的石介就更典型。這位石介大人科考名次更高,擔任過國子監直講和濮州通判這樣的要職,且和歐陽修等重臣交情匪淺。這麼一個有實力有背景的官員,日子本該過得不錯。可他去世後,竟根本沒留下什麼積蓄,妻兒們只能靠賣地過日子。多虧了歐陽修等老朋友幫忙,才算度過難關。

為什麼這些官員的生活這麼苦?因為所謂北宋的高薪,只是屬於朝中的高官們,基層的官員們,俸祿依然這樣低。北宋的縣令們,月薪不過12貫錢,理論上該有的“職田”等補貼,基本是不見影,縣令下面的小吏們,待遇當然更差。所以在北宋基層做個清官,基本就是一輩子受窮。

可就是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芝麻官,卻肩負著維持北宋國家正常運轉的重任,除了少數有良知的官員外,到了北宋中期,越來越多的基層官員們,開始瞪圓了眼睛狠撈,這才有了北宋民間,越發沉重的賦稅勞役。而當動亂髮生時,腐敗的北宋基層,更常對盜賊束手無策。如此惡性循環,也難怪富弼要打哆嗦。

3, 一個“憤青”眼中的農村

北宋衰亡,該不該王安石變法負責?王安石本人,其實也有話說。他後來堅定的變法決心,其實就是被宋仁宗年間,北宋民間的怪現象“刺激”出來的,最見證他心路歷程的,就是他三十歲那年的一首名詩:《感事》。

1051年,三十歲的王安石升任舒州通判,正是仕途一片大好時,他的眼界也從狹小的範圍走出來,投入更廣袤的北宋民間。這正是宋仁宗在位時期,常被大書特書的“盛世”年代,他親眼看到的,就是“盛世”的北宋農村,各種豐富多彩的景象。那究竟是什麼樣呢?

首先是民生生活,他看到的,還算是風調雨順的年景,但老百姓的生活,卻是“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就算是大豐收年景,也難吃飽飯,更別說水旱災害了。

那老百姓最怕什麼呢?詩中寫“特愁吏之為,十室災八九“”,最怕北宋這些如狼似虎的差役。以《宋史》記載,北宋全國的“吏卒”不下二十萬人,專門負責豐收之年的賦稅徵收,每次都拼命盤剝。就算土地豐收,十戶也有八九戶遭災。

北宋為什麼會有“王安石變法”?看過這些奇葩事就明白

更讓百姓悲憤的,就是北宋的基層官員,那各個是“彼昏方怡然,自謂民父母”,說是父母官,可各個都是糊塗官,嘴裡說為民做主,卻被下面的小吏們肆意糊弄:宋朝的科舉制度,當時還沒有經歷王安石變法,還是以詩詞歌賦為主,考出來一群文學家,卻沒幾個能做事的。以王安石後來的吐槽說“世事皆不習”,大宋的國策,常年靠這些人推廣,豈不越來越糟糕。

看過這樣一番吶喊,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位倔強的名臣,會迎著天下的反對,去推廣王安石變法。為什麼變法十五年後,舉國的謾罵聲裡,北宋王朝卻一度幡然振興,有了國泰民安的好景象。南宋的悲劇,不是因為王安石變法造成,恰是王安石身後,宋朝的執政者們,白白糟蹋了王安石的心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