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寄畅园,一座430年易主不易姓的江南名园

金石声/文

位于无锡市西郊惠泉山麓的寄畅园是秦金创建,具有近500年历史的明代古园,初名“凤谷行窝”,创建于明正嘉之间,筑成于明万历之季;改筑于清顺治初期,全盛于清康乾年间。清雍正年间因案连累,一度罚没,致东南部两处土地被割让,改成祠堂。清同治年间遭兵燹,东南部被毁;民国年间又遭军阀火劫,日寇轰炸,园近颓圮。1952年,无锡秦氏将寄畅园献给国家,结束了秦氏近430年的治园史。

无锡寄畅园,一座430年易主不易姓的江南名园

回顾寄畅园不平凡的建园史,脉络清晰。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无锡秦氏为保全这个园林所化费的心血和智慧。本文着重分析寄畅园430年不易姓的成因和乾隆、道光年间“园改祠”、“建树册”这两个历史性举措对保全寄畅园的影响和贡献。

寄畅园数百年易主而不易姓,一直保存在无锡秦氏家族手中

纵观天下园林,有盛必有衰,所谓富不过三代,没有不散的筵席。苏州园林如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都易主易姓好几次,纵使是皇家的园林也因为朝代的更叠而易主,园容面貌随着主人爱好的变化而改变。而无锡秦氏寄畅园从明正德中(约1520)至1952年的400多年历史里,几经沧桑,期间被分割、罚没,但终究还是在秦家手中,这个案例恐怕在中国私家园林的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无锡寄畅园,一座430年易主不易姓的江南名园

那么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是谁呢?明末清初蓉湖野叟王永积(1600—1660)在其著作《锡山景物略》中感慨道“山川风月本无常主,二百余年不更二姓,子孙世守,莫有秦园若者……今析而为四。子孙世守莫有秦园若者。”康熙《无锡县志》在介绍寄畅园一章中说“……盖自端敏迄今二百余年,虽中更盛衰而未尝易姓,故论者以为难焉。”乾隆年间,有个叫诸生荣的武进人,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常州赋注》中写道“秦氏寄畅园在惠山寺左,初本僧居,曰南隐,曰沤寓,明正德中尚书秦金得之,辟以为园,名曰凤谷行窝,引涧泉作池,声若风雨。后归其族布政梁中丞燿及其孙德藻,二百馀年易主而不易姓。”

这二百多年是因为寄畅园处于建设初期和完善期,处于上升的通道。太原王穉登在《寄畅园记》中总结三代园主不易姓是因为“秦之先,自五先生迄今,诗书轩冕相蝉联,由端敏而方伯,而中丞,园之主虽三易矣,然不易秦也,秦不易即主不易耳。”显然,诗书传家是不易姓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秦氏数代始终坚守着这一方园林,决定将秦金所创“行窝”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安乐窝,用以明志,聊以抒情,宗以寄畅。秦燿以后园分为四传子,直到秦德藻归并寄畅园。

1、1520—1604年,三代园主从创建凤谷行窝到建成寄畅园

这期间其实也有小的插曲,第一代园主秦金去世后,园归其子汴,而汴之趣却不在于山林胜景,而是埋首于刻书、收藏、建万卷楼,那么,“凤谷行窝”自然是渐趋荒凉了。《秦氏献征录·从川公年谱》中有这样一句话:“端敏公既殁,园渐废。”也许汴不忍其父之心爱家园破败,落入异姓之手,就将园子转给了其族亲秦瀚(是汴之堂兄)、秦梁父子。而秦瀚、秦梁既有较好的经济财力,又喜欢山川园林,当是园子最理想的继承人。现在看来,秦汴开了个好头,是懂得园子应该交给谁的有识之主,从此造了一个势,势脉相承数百年,秦氏一直世代相守。

秦瀚得到园子后“庚申(1560)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写了一篇《广池上篇》,欣喜之情,跃然画面。1566年,瀚病故,其子秦梁以江西右布政使守制不复出,理凤谷山庄,直到1578年病故。过了14年,1592年,凤谷山庄传到了秦梁族侄第三代园主秦燿手中,1599年,园成二十景,定名为寄畅园。1604年,秦燿去世。

无锡寄畅园,一座430年易主不易姓的江南名园

2、1604年秦燿的“舜峰公分关”明确寄畅园一分为四

秦燿故前立有遗嘱,明确四个儿子所有财产权益。从这400多年前的家庭文书上可以看出,秦燿意识到园不可分的道理,这样析产完全是顾及四个儿子的利益,让他们在园居沿街出租的门面中得到应该的房租,而不是真的割裂园子,让他们各分一块园地。

3、清顺治年间,秦德藻归并并改筑寄畅园,纠正了园子割据、芜废的局面

这四个儿子管理寄畅园园务的时候正是大明朝即将灭亡,清军入关时候,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可以推测的是园四分,没有统一的管理,园容渐废。志称“岁久芜废,且割为僧舍”,好在后来园传到海翁公秦德藻手中,他采用强有力的断然手段,归并寄畅园,“先生独力修复,悉还旧观。”

清中期,寄畅园和无锡秦氏全盛。雍正年间涉政连累,由盛到衰。乾隆十六年改园为祠,孝友传家,保全古园

正是在秦德藻的主持下,寄畅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筑,延请造园名家松江张涟、张轼叔侄进行叠石理水,形成案墩、八音涧等著名景点群,“其他累世遗构,皆次第完葺,以无堕前人之业”,奠定今日寄畅园之观感。

无锡寄畅园,一座430年易主不易姓的江南名园

1、康乾南巡,叠游秦园,无锡秦氏和寄畅园都进入全盛时期

秦德藻有6子24孙,自顺治至乾隆朝,家族中五代后裔有10人授翰林,秦德藻子秦松龄充日讲官起居,在南书房值日,后升左春坊,成为康熙近臣。无锡秦氏烈火烹油,迎来家族全盛,高朋满座,门庭若市期。这个时期经秦德藻主持、张山子打造的寄畅园尽变前人成法,宛然天开,成为江南名园,“如是其可观也”,甲于吴中,秦松龄还在园中请最为著名的苏昆生昆班,讌集放歌,一时风生水起,风雅至致,天下文人如吴伟业、陈维崧、严绳孙、余怀等百余人无不以停船泊曲,光顾惠山秦园,月夜听泉声为荣耀之事。

秦氏寄畅园的名声传到了北京,这么好有园林皇帝岂能放过。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到无锡其实就是为了品二泉水和看看这个寄畅园。从1684年到1784年这100年间,两个皇帝游玩寄畅园共十五次,更使寄畅园名声卓著了。

2、雍正年间涉政连累,园东南各被割一,险遭罚没

康熙喜欢寄畅园,对无锡秦氏友善,他将近臣秦松龄子秦道然带到皇宫,在九阿哥身边任职。后来,雍正继大统,迫害其兄弟,连累到秦道然。雍正下旨严查,结果罚银10万两,道然无力支付,就查抄家产,寄畅园被罚没。也就是这个时候,无锡地方将本属于寄畅园园产的东部和南部各自割出一块,合计约2000平方,用作建造钱王祠和贞节祠。无锡秦氏痛心疾首,但也无可奈何。得罪了皇帝,一点办法也没有。

3、秦蕙田总结教训,保全寄畅园,必须将家园改成祠园

历史总是峰回路转,乾隆元年,秦道然子秦蕙田高中探花,他是个孝子,念及病重年迈的父亲还在无锡监狱服刑,家里还欠着朝延的银两,就大胆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陈情表》,要求放过其父,免除银两。乾隆善解人意,体恤秦蕙田及寄畅园遭遇,开恩应诺并下旨拨付一千两银子修理已荒芜不堪的秦氏寄畅园。

经过如此大的变故,无锡秦氏家族痛定思痛,想出一个办法来保全老祖宗留下来,给他们带来无比荣耀的家园。乾隆十一年,由道然、孝然、敬然、始然等老一辈发起,秦蕙田执笔,南沙等49人签名画押的《寄畅园改建祖祠公议》出台。清学者浦起龙在《秦氏双孝祠记》中评述:“……祠依园而立,园恃祠以为守,又临之以君祖,以教孝而作忠,三善备焉。……独忠孝之施,引而愈长,发而愈光,其神之弗敝,而与永久,其本厚也。夫一游观之区,传至三百年不易姓,江表未有。姓不易支,更未有,独秦氏有之,又重振起之,人咸言高位之乘,厚有力者之相际,而吾一以归于尊君敬祖之为教也远,豈臆说欤。”很明显,设祠堂可以孝带忠,以祠带园,足以常保不衰。

乾隆二十三年,皇帝御书“孝友传家”匾额,赐双孝祠及配享之封知府秦瑞熙。肯定了无锡秦氏这一做法。而正是这个秦瑞熙,在寄畅园发还后独力鼎新废园。前述二百年不改姓是因为诗书传家,而这后来的二百年不易姓则是孝友传家。

无锡寄畅园,一座430年易主不易姓的江南名园

建立树册护古园

道光以后,皇帝也不来南巡了,曾经荣耀的寄畅园慢慢寂静下来,无锡秦氏家族由盛入衰。乾隆年间还是秦氏首富的秦瑞熙,到了道光年间家道中落,其不肖后裔由于家境困难竟然打起了祖园树木的主意,悄然来到寄畅园,靠盗伐大树,变卖木材来维持一时之生活。树之不存,园将荒废。这自然就引起了秦氏族人的公愤,他们组织全族聚而护园,认为树木乃园之公产,属于全体族人,决不能为一家之私所盗伐占用。为了保全树木,他们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将寄畅园所有树木建立树木清册,写明树木名称、坐落、棵数、大小围圆。每逢春秋祭祀,就有各房族推派代表根据树册所载逐一清点。并且还明文规定:“设有一二碍屋枯枝,应该园丁赴诉,各族跟同芟治,毋得擅行私片戈,以遵遗训。倘园丁片戈枝,当即送官斥责。各房子孙知情故纵,鸣鼓共攻,以惩其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措施,才使寄畅园的树木悉数保护,芬芳百年,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树木繁盛荫翳的寄畅园。大树,是寄畅园的生命,也是寄畅园成为名园的最主要因素。寄畅园树册的建立,统一了族人的思想,通过明令禁止砍伐树木,从家法上规范了族人的行为,保护了先人遗留下来的绿化成果,也从根本上保护了古园,挽救了寄畅园。纵观我国古代园林,没有哪一个园林有如此完整的树册,更没有立私法保护的案例。道光二十六年寄畅园树册,已经成为我们今日研究寄畅园树木演变的重要文献,更是重要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