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七夕节

刘桂秋/文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娘娘的传说、孟姜女的传说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千百年来,这个传说故事在中华民族中代代相传,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与之相应的,是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传统节日,即农历七月七日的乞巧节,又称七夕节、少女节、女儿节、双星节等。

牛郎、织女本来是两个星辰,现代天文学认为牛郎星属天鹰座,织女星属天琴座。牛郎星有三颗。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通常说的牛郎星即河鼓二,而河鼓一与河鼓三被视为牛郎挑的两个孩子,牛郎星东南方的六颗牛宿星,被认为是牛郎牵的牛;织女星也有三颗,即织女一、织女二、织女三,构成三角形,俗称织女用的梭子,而织女星东南方的四角形的渐台一、二、三、四被认为是织女的织机。远古人类在他们的原始思维观念中,认为万物皆有灵,因而产生了种种的信仰崇拜现象,其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对日月星辰的崇拜;而关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的产生形成,正是这种信仰崇拜现象的产物。早在《诗经•大东》篇里,即已提到了织女、牵牛两星,但诗中还只是说天上的银河照人只有光却没有影,织女星织布却不能成纹,牵牛星拉车也不成。到了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已有描写牛郎、织女隔河脉脉相望却不能交语的诗句。应劭《风俗通》中也出现了“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说明故事至此已初具轮廓。在此基础上,南朝梁代殷芸《小说》中已有了基本成形的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后来又经过不断充实,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织女本是天帝的孙女,却爱上了人间的牛郎,两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天帝得知此事,遣天神去抓织女回天上,牛郎携儿女追赶,王母娘娘忽拔头上金簪,划银河为界,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无由得过,只有悲泣,后来终于感动天帝,许其一年一度于七月七日鹊桥相会。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正像黄梅戏《天仙配》里唱的那样,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与其说是仙境凡界的一段善缘,倒不如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般下层民众美满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范式;而这一对恩爱夫妻被硬生生地拆散,又说明幸福生活的得之不易。正因此,每年七月七日,不仅是传统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见的日子,同时也自然成了人间的一个节日,人们想趁此时,向二星神祈求幸福,同时,为了能符合、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妇女们又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巧”一些,更聪明能干一些,又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产生。托名汉代刘歆撰、实则可能是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于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缕”,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锦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的一种)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这些都是对七夕乞巧风俗的较早的记载。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西晋时吴地宜兴人周处,曾著有《阳羡风土记》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地方性岁时节令风土习俗的著作,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此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由此可得知,在七夕风俗产生之初,原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后来均趋于淡化,独独突出了乞巧一项。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乞巧的方式方法,可说是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下面说的是旧时流行于吴地的一些乞巧方式和七夕的其它节俗活动:

拜星穿针

吴俗,年轻姑娘们在七月七日晚于庭院中点上香烛,陈列花果,向双星礼拜,作“乞巧会”。上海南汇县一带的风俗,七夕瓜果中必有西瓜,当地谚语说:“七月七,买个西瓜刀上切。”在杭州,陈列的果品被称之为“巧果”,清代吴存楷《江乡节物诗》小序说:“杭俗,七月,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或以花俪之,为闺房韵事。”诗日:“乞巧谁从贷聘钱,瓜花谷板献初筵。阿依采得同心果,不为双星证夙缘。”而在苏州等地的“巧果”却不是真正的水果,而是一种油氽的面食品,这种面食品在油氽之前已被捏制成各种形状,“花样奇巧,如捺香、方胜之类,间作人形”(《武进阳湖县合志》),故名“巧果”;同时,“巧果”吃到嘴里,叫“吃巧”,在吴语中,“吃巧”和“乞巧”偕音。蔡云《吴歈》有诗云:“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祈双星。”在作“乞巧会”时,姑娘们还要于月下以丝缕等穿针孔,以此来看是否能“得巧”。说是三穿而过者,即为得巧。清代陈金浩《松江衢歌》云:“江介砧声夜寂然,绣针不待倚楼穿。谁家肯乞天孙巧,随手拈来巧已传。”

(上叔下石)针试巧

吴地各处的女子,往往于七夕的前夜,在一个容器中盛满水,这水还必须一半是井水一半是河水,叫“阴阳水”,或叫“鸳鸯水”,放在露天中过夜,等第二天太阳出来再晒上一段时间,待水面徐徐生了一层细膜,便各将手中拿的针或细草投入,使之浮于水上,在日光的映射下,看针或草在水底的投影像什么形状:“或戥子,或算盘,或针,或如意,或必定”(《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以此来验定巧拙愚智。苏州人称此项活动叫“(上叔下石)巧”,“(上叔下石)”为吴语,音督,投掷的意思,在名称上也显示了吴地的特点。妇女们还在七月初六那一天采来各种鲜花浸泡在水中,然后露置在庭院,第二天用此水洗脸,说是能使面容姣好;又采来凤仙花之红者,将花瓣捣碎,加明矾少许,涂染在指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这样前后进行三四次,则其色深红,久之不去。清代苏州人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中曾引郑奎妻《秋日》诗咏此俗云:“洞箫一曲是谁家,河汉西流月半斜。欲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

蛛网乞巧

蜘蛛能吐丝结网,也算是昆虫中的“能工巧匠”,所以又有以看蜘蛛能否结网来占验能否“得巧”。此俗也是来源甚早,前面曾提到《荆楚岁时记》中即有“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的记载。据明代王鏊《姑苏志》中说,当时苏州人于七夕用青竹竿戴绿荷叶于庭,叫做“承露盘”,到明天看如有蜘蛛在盘中吐丝者,则是“得巧”。而盘中一夜积存下来的露水,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要将其喝掉,有的地方则将其抹在眼上和手上,说可使人眼明手巧。更简便的方法则是“取蜘蛛藏盒中,明旦启视,结网者为得巧”。

候盼彩云

古语说“夏云多奇峰”,七夕前后,天上的云彩变幻多姿,有的像虎豹兽禽,有的像菩萨神佛,有的如山岭峻峭,有的如楼阁巍峨,真的是造化天成,引人遐思。而这也被人们与“乞巧”习俗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在七夕夜月升空之时,看月轮周围是否有彩云出现,现则巧,否则拙,如《六合县志》中说:“七夕,幼女陈瓜果穿针乞巧,至夜分不寐,候盼彩云。”《萧山县志稿》也说:“好事者或达旦不寐,看天上巧云。”另外,旧时在苏州等地还有七夕“看天河(银河)”的习俗,不过不是为了乞巧,而是以此来占验米价的贵贱,俗传天河晦暗,米价就贵,天河清晰,米价则贱。这当然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它却反映了过去人们对生活主要必需品——米的价格变动情况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