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淮河流域(河南段)自然环境概况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河南段处于淮河流域的中上游。淮河流域(河南段)是河南省最大的水系,地跨信阳、漯河、许昌、洛阳、南阳、驻马店, 周口、平顶山、开封、商丘、郑州 11个省辖市 82 个县,面积高达 8.83km2,占河南总面积的53%。流域内以平原为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南北气候特征差异明显,表现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季风气候。温度年均值在 11-16℃区间变化,自北向南逐渐递增。降雨量年均值在 500-1100mm区间变化,自南向北逐渐递减。

淮河流域干流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桐柏山下,流经安徽,在河南省境内长340km,总长的 1/3。流域内有浉河、潢河、沙颍河、史灌河、涡河、浍河、沱河、贾鲁河、包河、颍河、沙河、惠济河等众多支流,其中分布于信阳的河流可称为淮南支流,主要有浉河、潢河、史灌河等;分布于郑州、周口的河流可称为沙颍河水系,包括沙河、颍河、贾鲁河、索河、索须河等;分布于驻马店的河流可称为洪河水系,主要有洪河等;分布于商丘、开封的河流可称为豫东平原水系,包括包河、浍河、沱河等。

淮河流域(河南段)生态问题分析

1水资源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河流出现断流

省辖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贫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根据《河南省水资源公报》及《淮河片水资源公报》,2013 年河南省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达到 127.52亿m3,其中地表水量为 70.58 亿 m3,地下水量为 86.62 亿 m3,降水量为 548.89亿 m3,人均水资源量 490m3/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4。此外,流域内地表水资源量主要靠降水量补给,受地形地貌影响,因此,地区分布极为不均,基本上由南至北,由西至东,由山区到平原呈递减趋势。根据 2012-2014 年实测流量数据统计,淮河流域(河南段)24 条监测河流中,从 2012-2014 年,整个流域的断流状况明显呈现更加严重的趋势。包河、大沙河、浍河、沱河、铁底河、小温河、小蒋河7条河流的断流频率均在 10%以上,这些河流基本上都位于流域东南地带的豫东平原区。

2水质整体有所改善,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仍较低

根据《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2006-2013 年河南省淮河流域内Ⅰ--Ⅲ类水体占比从44.1%下降到 41.4%,劣Ⅴ类水体占比从 31.1%下降到 23.9%,有轻微下降的趋势;Ⅳ类水体占比从 15.7%增长到 21.7%,Ⅴ类水体占比从 9.1%增长到13.0%,呈现增长趋势。

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3 河道人工干扰严重,自然地貌受到破坏

淮河流域(河南段)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根据统计,淮河流域(河南段)现存的大中小型闸坝有 1816 座,占整个流域的 33.2%。这些沟渠河流多闸坝、硬质化和渠道化现象严重,严重破坏了河流自然地貌,干扰了河流自然水文节律,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剧河流生态系统退化速度。

4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水资源的匮乏、水质的恶化、河流的人工化,严重破坏了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河道内水生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均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水生生境类型单一化形势严峻,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显著减少。

根据调查发现,流域内整体上生境状况较差,尤其是沙颍河沈丘槐店大闸处的硬质化河道。水生植物多以挺水植物水花生、芦苇、香蒲等为主,沉水植物较

少;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和水丝蚓等耐污物种为主。如贾鲁河下游仅有少量的水花生出现,漯河市上游到沙颍河交汇处基本上无水生植物,底栖动物为摇蚊幼虫、水丝蚓和螺。

淮河流域(河南段)增强修复型修复模式的构建

①根据河流特征,选取适宜的生态需水保证率一般修复技术;②开展底泥疏浚,清除底泥污染物;③恢复河流蜿蜒度、减少河道改造程度,恢复河道自然地貌,提高水质自净能力,并为生物提供生存繁殖条件;④根据河流特征选取适宜的的异位水质修复技术,净化水质;④投放底栖动物。

淮河流域(河南段)典型河流生态修复模式分析--以索须河为例

索须河由索河和须水河汇流而成,是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的一个重要支流。

索须河全长 23.14km,是郑州市中原区和惠济区的主要泄洪排涝河道,属于季

节性河流。

两个断面的生态系统状况如表 5.12。可见,SXH-1 和 SXH-2 的水文状况均为脆弱,水质状况分别为恶劣和病态,地貌状况均为亚健康,生物状况均为脆弱,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分别为病态和脆弱。

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索须河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按照修复模式的构建结果,SXH-1 和 SXH-2 两个断面的修复模式分别为水量-水质-底泥-生物增强修复模式和水量-水质-蜿蜒度一般修复模式。

SXH-1 的修复模式应是生态需水量保证率的一般修复技术、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强/

重建修复技术、底泥平均污染指数的一般修复技术、蜿蜒度的增强/重建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多样性的增强/重建修复技术和底栖动物增强/重建修复技术等多重修复技术的优化组合。

综上可知,SXH-1 水量-水质-底泥-生物增强修复模式的具体修复方案为:

1构建复式断面;②在主河道和副河道之间构建生物净化带,实现水质净化和水生植物恢复;③开展底泥疏浚,清除底泥污染物;④设置植被缓冲带,拦截面源污染;⑤设置砾石等,并投放底栖动物,恢复食物链的完整性。

SXH-2 的修复模式应是生态需水量保证率的一般修复技术、水质综合污染指数的增强/

重建修复技术、底泥平均污染指数的一般修复技术、蜿蜒度的增强/重建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一般修复技术和底栖动物增强/重建修复技术等多重修复技术的优化组合。

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SXH-2 水量-水质-蜿蜒度一般修复模式的具体修复方案为:①设置河狸坝,并在主河道一侧挖掘溢流通道;②在溢流通道与主河道之间构建生物净化带,实现水质净化和水生植物恢复;③设置砾石等,并投放底栖动物,恢复食物链的完

从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来看,水量不足、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差是流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进行生态修复时应从这 3 方面入手,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研究的基础上[14-17],结合流域内退化河流特点,选择相应的修复技术。

1 水量不足

为缓解由于流域内河道水量不足造成的河流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可采用流域外调水或流域内引水的方式进行河道补水。河道补水技术是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和关键,该技术在具有补水条件的河段可以优先使用,如目前正在计划实施的引江济淮工程,对补充涡河的生态基流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补水水源的选取上应该实现多样化,充分利用流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条件进行流域内调水。

2 水质恶化

针对流域内部分河流底质污染严重的问题,可采用底泥疏浚[19]、微地形增氧等技术削减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对水体造成的二次污染。底泥疏浚能够有效快速的消除河道的内源污染,微地形增氧技术主要是通过曝气提高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底泥中污染物质的分解。如清潩河、双洎河等底泥污染严重的河流均可以考虑使用。

化学修复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容易引起二次污染,还可能会对生物产生毒副作用,在河流水污染治理中应慎重使用,建议仅作为严重污染且生物降解性差河流的应急手段。

3 生物多样性差

针对流域内部分河段生物多样性差的问题,特别是断流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在其修复中可与河道水量调整和水质净化相结合,通过水生动植物修复、微地形塑造和河道内栖息地修复等水生生物修复或生境构建技术[5],逐步提升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根据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实践经验,一个修复技术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以河道补水技术为例,该技术不仅能实现河流水量的补充,同时还可以通过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来改善水质,并增加环境容量,同时,对恢复河岸带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也能起到有效作用。

4. 建设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河湖休养生息

2010 年,淮河流域主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为淮河、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洪泽湖,南四湖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出了目标和规划措施。为加强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应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建设水生态保 护和修复工程,实施退田还湖、退渔还湖,促进河湖休养生息,恢复和提升河湖生态功能。同时重视水利建设中的水生态保护,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对水生态的不利影响。

5.加强地下水的保护

地下水的保护是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需扎实推 进地下水保护基础工作,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加强地下水管理。 另一方面要加大地下水超采区(特别是淮北平原)的修复 力度,有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同时要抓紧开展地下水保护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性开展地下水污染源综合治理和修复。

6.强化综合管理和执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恶化趋势,是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应将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 护等各方面,把水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 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工程建设以及运行 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化综合管理和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的违法行为。 另一方面,要从制度、资金、宣传等多方面 给予支持,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实现从供 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从水资源开 发利用为主向开发保护并重的转变,从 局部水生态治理向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 建设转变,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 同时通过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寻求流域模式,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崛起、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承接产业转移、策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1淮河生态经济带概述

规划中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在空间范围上包括江苏的盐城、淮安和宿迁,安徽的滁州、蚌埠、淮南、阜阳和六安,河南的信阳,共9个地级市3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5 591.3km2,约占淮河流域国土面积的20.59%(图1).在构建理念上,“流域经济”理论,将淮河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贯通上下游“经济流”,以淮

河为“带”,淮安、蚌埠、信阳为“核”,河南的桐柏、淮滨,安徽的霍邱、颍上、寿县、淮南和江苏的盱眙、阜宁、响水、宝应、滨海、大丰、宿迁为节点的“一带三核多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和跨省域生态经济共同体.在目标定位上,淮河将成为中国第3条黄金水道,淮河生态经济带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4个增长极,并成为支撑改革放第4个10年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总体上看,淮河生态经济带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低谷区.2013年末,经济带常住人口约4 302.6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 624.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38 638元,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1 100元),更 远 远 落 后 于 江 苏 省 平 均 水 平(74 699元).从淮安、蚌埠、信阳3市的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看(表1),淮安在所列指标上具有显著的整体优势;从产业结构指标上看,淮安优于其它两市,“三核”的产业结构均呈现“二、三、一”格局,工业主导经济发展的特征明显,其中蚌埠作为皖北地区的老工业区,第二产业比例高达51.6%,但“三核”的第三产业发展均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从城镇化水平指标看,蚌埠、信阳的城镇化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沿淮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对策建议

明确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编制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所面临的众多问题,显然是单个城市或单个省份所无力解决的,因此需要纳入到国家层面.建议国务院或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并协同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加强前期调研和规划研究,尽快制定和实施包括淮河生态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在内的一揽子规划.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建立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的联络机制.遵循比较优势与互利共赢、科学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加快承接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及新兴产业转移.以淮安化工新材料为主导方向,努力打造中国“新盐都”;以淮南煤炭资源优势,发挥淮化集团的主体作用,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以桐柏得天独厚的天然碱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最大的天然碱生产基地,加快壮大流域内的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经济带风能、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材料产业,推进车辆装备、电子信息、大型工程机械、石油机械装备、航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改造提升淮河流域传统产业,着力实施大集团化战略和名牌化战略,以技术创新提升产业优势,以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紧密联系上下游产业链,夯实做大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食品加工基地等.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协调作用,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协调区域内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区域统一市场体系,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和集聚发展.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思路

推进淮河综合治理方式的转变:转变淮河综合治理方式,要走“人水和谐、绿色共享”的流域综合治理道路。一方面,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要由治水向补水的方向转变,新建一批留水工程、调水工程、蓄水工程,增强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蓄功能,把水留住,把水调来,把水蓄好。另一方面,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严重不足,水利工程要由供水向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的方向转变,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的方针,把对水资源利用的总量控制纳入水利工程管理之中。

  淮河流域出现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公众生态理念落后与欠缺无疑是根本原因。在把淮河综合治理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生态工程的同时,大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文化教养,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中,夯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社会基础。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

一是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和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的平原型田园城镇建设道路。淮河流域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大,现有城镇的人口承载力不足,从建设生态经济带的要求看,在推进农村人口异地城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和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是在“十三五”期间,淮河流域各地级市的人口城镇化率都会超过50%,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要求,积极培育和发展次区域城镇群。在局域上,培育和发展新市镇。由小城镇转型发展起来的具有小城市功能的新型小城镇,主要是县城和建制镇,对农村人口有较强的吸引力。淮河流域应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和就近就地转移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在农村地区,培育和发展农民新社区。淮河流域由于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又出现老人农业、空心村等新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流域各县﹙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合理规划农民新社区,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新社区,建设淮河流域的美丽乡村。

三是推进田园城镇绿色发展。根据淮河流域各城镇的客观实际,推进城镇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和人口及生产力布局的演变趋势出发,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与冲击。要注重形成特色,防止“百城一面、千镇一色”,突出城镇文化传承,建设多样性城镇形态。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雨水滞留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要优化城镇功能区布局,形成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城镇生活圈。要大力发展城镇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管理,推进田园城镇绿色发展。

关于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一是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建议将建设“信阳-阜阳-蚌埠沿淮高速铁路”修改为建设“信阳-固始-霍邱-淮南-蚌埠沿淮南岸高速铁路”,连接霍邱和沿淮主要城市,促进东西向交流发展。新增建设“阜阳-六安”、“淮南-霍邱-六安”城际铁路,并在霍邱境内建设一座横跨淮河大桥,让淮河两岸变通途,进一步改善霍邱交通条件,增强淮河两岸沟通连接。

二是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增加“加大沿淮行蓄洪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内容,通过市里大力支持,与行蓄洪区建设有机结合,争取相关有力政策,整合多方资源,促进行蓄洪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以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高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瑶瑶. 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修复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 陈小洁,张波.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思考[J].治淮,2017

[3]徐艳红,于鲁冀,吕晓燕,范鹏宇.淮河流域河南段退化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模式[J].环境工程学报,2017,11(01):143-150.

[4]贾利.郁丹英.张晓玲 淮河流域水生态系统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期刊论文]-治淮 2015(1

[5]毛广雄,陈海廷,胡相峰.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03):1-7+93.

[6]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思路-程必定-2017-01-23-《安徽日报》

[7] 第4号:关于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建议(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六安市人民代表大会- 2018-02-11

[8] 河流生态型护岸工程的现状研究[J]. 齐鑫,赵斯野.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01

[9] 杭州市城区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模式的构建[J]. 张杭丽,何争妍,张晔,金瀚博,王红宇. 浙江建筑. 2011(11)

[10]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概述[J]. 李晋. 地下水. 2011(06)

淮河生态修复和经济带建设 1711626 姚东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