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爲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文字 / © 宋晨希

先提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書都是線裝書,擺放的形式也都是平躺著放,書裡面還會夾上一張字條,標明圖書的名稱,而我們現在的書架都是豎著擺放圖書,然後把帶名字的書脊露在外面?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有人可能會說,這肯定是跟西方工業化的影響有關。現在的書都是印廠成批的印刷,用膠或者鎖線裝訂,提高了製作效率。確實是如此,但是,中國人是從什麼時期接受了這樣的圖書形式呢?可以再延伸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現在的書籍採用西方的印刷和裝訂方法,那麼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印刷術是否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

今天介紹一本與印刷相關的書:《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作者是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的蘇精教授,他現在已經退休。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鑄以代刻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副標題: 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

出版年: 2018-5

什麼叫“鑄以代刻”?“鑄”指的是西方的鑄字技術,也就是鑄造銅板,然後在銅板上刻字進行書籍印刷的技術。“刻”是指清朝時期,中國傳統的木刻雕板印刷技術。木刻印刷術,就是找一塊木板,然後在上面雕刻文字,用以印刷書籍。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很多人以為印刷術發明者是宋代的畢昇。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印刷術早在唐代中期就已經出現,畢昇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術。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使用頻率遠遠沒有木刻印刷術普遍。根據鄒振環教授在《代序》中所做的統計,在清末《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裡面對歷代書籍的統計,7748種,20000部書籍裡面,活字印本的只有22部。

為什麼活字印刷術在中國普及這麼難?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字太多。今天學校里老師要求我們必須寫規範字,漢字的寫法是統一的。可是古代沒有教育說必須寫規範字,所以異體字非常多,每個字都有很多種寫法。明代末期的時候,很多文人、畫家更是以能寫古代奇形怪狀的字為榮,被當成了文化水平高的象徵。所以,印製一本書要不停的製造異體字字模進行排列,這就增加了一本書印製的難度和時間。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傳教士老照片

到了19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開始進入中國。他們為了宣傳基督教,要進行文化宣傳,文化宣傳就要印製小冊子。就這樣,他們帶來了西方的活字印刷術,西方的活字印刷術製作成本低廉,印刷速度快,再加上他們不斷改進技術,最終,這種西式活字印刷術在1870年左右取代了我們傳統的木刻印刷術。

蘇精教授的這本《鑄以代刻》就是在研究這樣的一個過程。

眾所周知,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一直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之中。雍正朝之後,外國人尤其是傳教士是不允許進入中國的。清政府還命令要求西方人不得傳教、刊刻書籍,就連學漢語都不行。

因此,早期來華的傳教士只好現在澳門、巴達維亞(也就是今天的雅加達)等地設立印刷所和書局。

我們之前的歷史教科書,都會認為傳教士是推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基督教不像我們中國傳統的佛教和道教,它具有很強的傳播性。這些傳教士有理念有信仰,相信有神的恩典,他們寧願犧牲生命,也要將福音傳播到世界各地。所以這些傳教士確實有文化侵略的成分,但是,傳教士也有好的一面。

他們為了讓中國人相信福音,就拼命建設醫院、學校,設立公益組織賑濟災民,讓普通人獲得實惠的利益。等到他們知道基督教帶給他們的好處之後,他們就願意去接近基督教,瞭解基督教。印刷小冊子宣傳教義就成為了傳教士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馬禮遜肖像油畫

1807年,第一位來華的傳教士叫馬禮遜。

馬禮遜來華的時機非常不利於傳教。他到來的時候,正是嘉慶皇帝在位時期。嘉慶皇帝接二連三頒佈禁止傳教的命令。當時,北京西堂傳教士德天賜違反法律,請教民送書信、地圖和編印基督教經文,結果主教被髮往熱河,也就是現在承德附近圈禁,信教的教民發配邊疆為奴,管理西洋事務的大臣也被撤職。嘉慶皇帝還親自下詔書,要求民間嚴禁西方傳教的書籍。

清政府的禁令讓馬禮遜意識到,前往中國內地傳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通過印刷書籍的形式,通過出版物向內地滲透。因此馬禮遜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支持下建立了“澳門印刷所”。在那裡,馬禮遜除了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擔任翻譯之外,還負責編寫英中字典。

那個時根本沒有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書籍。東印度公司為了擴大商業範圍,非常需要一部可靠的字典,以及一些介紹中國風土民俗的書。這樣一來,馬禮遜就承擔著大量印刷書籍的任務。

馬禮遜不得不考慮使用西式活字印刷術。然而西式活字印刷有一個重大的技術難題,就是我們之前說的,漢字字數太多。它不像英文只有二十六個字母,只要製造出26個字母的字模,就可以進行復制排列,變化出各種各樣的單詞。要想製造中文書籍的活字字模成本非常高昂,製作時間週期也會非常長。但是馬禮遜認定,只要技術能夠突破,高效率的活字印刷術肯定是未來印刷發展的方向。馬禮遜曾在一封信中說:

對於期待已久的低廉中文活字,渴望在不久以後實現一事,我充滿了信心,這將會和歐洲發明印刷術一樣重要。

當時,馬禮遜等人建立的澳門印刷所除了印刷宗教小冊子之外,也注意印刷一些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報紙、期刊,以及翻譯一些中國的文學作品。比如,馬禮就寫過一本書叫《中國一覽》,介紹中國的大事紀念、地理方位等。在這其中有一本書對後來中英關係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這本書叫《開放中國第二港口利害芻議》,是一部內部刊物,本來是為了1816年英國阿美士德使團來華而撰寫的介紹性書籍,裡面著重寫了福建的福州。結果,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人在與清政府談論開放通商口岸的時候就把福州也列入了進去。歷史有的時候就是這麼陰差陽錯。

馬禮遜去世之後,西方人意識到要想在中國傳播福音,必須得改進印刷技術。開始的時候,英國倫敦會本來想借鑑巴黎的一種鑄漢字技術。也就是,鑄造漢字的偏旁部首,然後將這些偏旁部首互相拼合。這種方法確實提高了效率。但是拼合出來的字非常醜陋。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臺約爾(Samuel Dyer,1804年-1843年),十九世紀來華基督教傳教士牧師

如此難看的字印刷出來的小冊子,自然不會受到中國人的歡迎。當時設立在巴達維亞,也就是雅加達這個地方的印刷所,裡面有一個傳教士叫臺約爾,他想出了新的鑄造技術。其實這種鑄造技術跟馬禮遜時期帶來的西式活字印刷技術差不多,只不過臺約爾能夠鑄造更小的文字。這樣印刷出來的書,使用的紙張較小,也就更加便宜,為印刷所節省了不少的經費。

此後,西方的傳教士在臺約爾小字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修改了很多技術上的問題。因為印刷技術的改進,傳教士可以生產更多宣傳西方宗教的小冊子。而且,傳教士在與中國人不斷接觸的過程中,學得越來越聰明。

倫敦傳教會在上海設立的墨海書館,除了改進印刷技術之外。他們在印刷傳教小冊子的時候,不去批評中國的民間信仰是愚昧的,而是努力融合中國文化,儘量將基督教本土化。比如,他們出版《聖經史記》,用司馬遷《史記》寫作《史記》的方式宣揚教義,傳教士還編輯基督教版《三字經》,讓人們對基督教產生好感。墨海書館設立在上海,為了討好上海人,還專門編印了上海方言的性小冊子,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給外國人帶來的權利就是可以進入內地傳教。西方傳教士從此不必在偷偷摸摸進行教義宣傳了,開始明目張膽上街分發小冊子了。因此他們需要更加快速的印刷方式。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鴻德堂(原美華書館)

這個時候,香港的英華書院引進了西方的印刷機,其印刷的效率徹底打垮了中國人堅守木刻印刷的自信心。後來,

美國建立的美華書館主任姜別利發明出了電鍍活字。

電鍍活字有點像中國的木刻雕版技術,不過,我們中國的木刻雕版是用手雕刻,電鍍銅版技術則是用機器生產,效率差別自然很大。電鍍銅板也解決了傳教士一直以來漢字不美觀的困擾。而且,電鍍銅板技術不用像以前活字印刷一樣,印完一本書之後,活字排版就要打亂,重新去印別的書,而是可以長期保留,以防止需要再版。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上海美華書館中姜別利設計的「升斗架」,1895 年。

這種技術徹底擊敗了木刻技術。美華書館將這一技術對外售賣,當時上海的道臺丁日昌立即進行了購買。由此,這一套技術在中國流傳開來,並運用到了近代中國的報紙、雜誌等印刷之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最後,回到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傳統的書籍是線裝,平放在書架上,而西方的書是書脊朝外直立存放。原因就是西式印刷技術解決了一張紙可以雙面印書的問題,不像以前中國的線裝書,是兩頁摺疊變成一頁。由此,新式的書體積就變小了,就可以豎著放置了。當然,這裡也有紙張質量改進的因素。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1867年上海美華書館姜別利制部分字樣,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藏。

西式活字印刷取代木刻技術,還帶來一個影響至今的作用。中國傳統的木刻印刷,是人工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每塊雕版都可以保存。因此,在中國古代,每部書籍出版之後,書商們根本不需要做廣告。反正每次圖書印量小,如果書賣的好,就再重印。

但是西方在電鍍活字出來之前,活字印刷都沒有辦法保留底板,必須拆開去印下一部書。這就要求西方書商必須考慮市場,預估每一部圖書的銷售數量,然後不斷的進行營銷、炒作和宣傳,以求將這些印出來的書全部賣出去。

西方書商這種想法後來影響到了中國人。我們現在出版社進行圖書宣傳,圖書炒作,也是西方出版行業帶來的舶來觀念。

中國古代的線裝書為什麼輸給了西方的平裝書?

說書人:宋晨希,媒體工作者,好文史,傾心思想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