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偶像?

離開校園太久,對開學早就失去了敏感。但當全國學生都被要求看《開學第一課》,我突然想到,再過幾年,很可能要陪兒子看這樣的節目,他也會被要求寫觀後感。那時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長達13分鐘的漫長廣告,以及該怎樣跟他描述這些“偶像”?

开学第一课: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偶像?
开学第一课: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偶像?

《開學第一課》用了4位小鮮肉唱開場歌曲,更在微博上@了更多明星助力,不乏《偶像練習生》裡那些著名小鮮肉。很多人吐槽為“少年娘則中國娘”,我並不反對在娛樂節目中消費男色。無論是蔡徐坤的魅惑,還是範丞丞在微博上用用照片就能獲得480萬元收入,都屬於消費時代的商業行為。商業行為的一個前提就是自由,沒人逼著你在某個時刻打開電視或者手機,必須看某個節目為某個明星投票。但當這個節目變成必須看,並且要寫觀後感的課程時,就具有了強制性。然而,開場前的廣告、魅惑的花美男,又是對商業和大眾的迎合。對學生的強制和對大眾的迎合,首先造成了節目立意的扭曲。

所以,我不太願意批判那些美豔的流量小生,他們只是娛樂的產物,打扮成什麼樣是他們的權利(當然別人也有批判他們的權利)。我要追問的是,節目的開場歌曲,加上快樂大本營式的遊戲環節,節目似乎有意無意把這些明星塑造為成功的符號。如果這是一檔商業節目,絕對沒問題,但這是一檔強制觀看的教育節目,我不禁質疑其中的引導性。與那些研製打飛機的工程師、珠心算冠軍、攝影師相比,這些偶像與現場觀眾的互動更多,也更容易接近。娛樂偶像的曝光率已經足夠高了,我們在教育中還要迎合並強化這種偶像觀,是否是一種無底線的妥協?

再說開場第一位演講人,成龍大哥。我是成龍的影迷,一部不落地看過他每一部電影,也尊重他繼李小龍之後開創的功夫喜劇之路,甚至覺得終身成就獎也實至名歸。但以他作為首個演講人,似乎有些不妥,他在事業上的成功,並不能掩蓋其家庭教育上的失敗。兒子吸毒、拋棄私生女等等,如果僅僅是一位電影人,這部分可以歸於私德而不考慮;如果將其塑造為學術的榜樣,那麼他的私人道德也應該納入考察範圍。

反正,倘若我兒子有一天想以成龍為偶像,我會告訴他,“成龍大哥在事業上的拼搏進取值得學習和尊敬,但千萬不要學他的大男子主義,不要學他對家庭不負責任。”可是這種榜樣堂而皇之進入開學必修課,孩子們有多少人能辨別其中的細節呢?

這次《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創造向未來”,可是選取的榜樣似乎鮮有點題者,成龍大哥開創功夫喜劇的時候,我都是小朋友,現在的小同學對成龍的印象怕是最近幾部爛片吧。拍攝大眼睛的謝海龍登場,幾張照片改變命運,除了感嘆與感動,沒有看到創造與未來,更像是憶苦思甜。軍方的珠心算冠軍,在炫酷程度上遠遠趕不上最強大腦。僅有還算切題的是打飛機C919,但是其中滋味就不細說了。

“創造向未來”,本是一個充滿朝氣與希望的主題,科技、社科、人文藝術各領域都有前沿開拓者。連我們小時候,都被教育“長大當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可如今“開學第一課”選擇了哪些人作為啟發創造向未來的偶像,花美男、私德有虧的電影大神、改變窮困兒童命運的攝影師、珠心算冠軍、國產大飛機工程師?要麼帶有太強的商業符號,要麼揹負了太多的民族情結,要麼變成了催淚橋段,唯獨缺失了真正的創造力與未來感,整場的偶像作用大多都不如那隻沒用蛋殼孵出來的小雞……

如果把開場那個模仿鋼鐵俠的機器人表演也算作“未來感”的話,我無話可說。哪怕中二地大喊,“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或者流俗地“仰望星空”,我也不想讓孩子以這些人為偶像。

教育,首先是讓他們有獨立思考與獨立人格,人生在某個階段或許需要榜樣,某個精神側面與當時的心境契合,但這個榜樣不該被塑造成偶像,堂而皇之地走上被強制觀看的講堂,變成全民的學習對象。與其讓他們樹立一個個偶像,不如教他們怎麼從別人身上學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成就本就是多元的,何必用教育塑造出偶像來,這或許是比批判“偽娘”和廣告商更迫切的事。

另外,天氣轉涼,為了怕大家哪一天找不到我。特意申請一個新公眾號:非典型佛弟子

二維碼如下,近期準備開始發一些舊文,如果萬一這個號失聯,可以通過新號找到我。

我是非典型佛教徒

針砭時弊 不捨慈悲

理性思考 不許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