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筆耕不輟宣傳教育正能量

從事教育行業18年,王文傑從初中老師、小學老師,又走上教育宣傳崗位,再到現在紮根基層,來到臨沭縣大興鎮中心幼兒園從事學前教育,他始終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手中的筆桿,詮釋著一名老師對於教育事業的執著和熱愛。多年來,他先後被評為臨沂市最美志願者、臨沂市優秀青年文化工作者、臨沂市愛心助童先進個人、臨沂市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個人、臨沂市教科研能手、臨沭縣見義勇為模範……成為臨沭教育界被人廣為稱讚的“明星教師”。

王文杰:笔耕不辍宣传教育正能量

小夥子,加油!王文傑鼓勵鞠興浩。

挖掘地方特色編成典範教材

讓非遺文化在青少年中發揚光大

臨沭縣被稱為“中國柳編之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瞭解柳編文化的青少年卻越來越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文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能丟,這份手藝和文化,必須傳承下去。”帶著這份執著和決心,王文傑開啟了他的“柳編文化進課堂”之路,旨在讓更多家鄉的青少年知曉、學習和傳承柳編文化,鍛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對家鄉文化了解和熱愛。

編教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實事求是、一絲不差,而且各個環節都要細緻入微。帶著給自己定下的目標,王文傑利用工作之餘,深入田間地頭,從仔細觀察柳條的分類、種植,然後再去詢問地裡種植的鄉親。白天頂著烈日到處走訪,晚上回到家顧不得休息,把一天收穫的信息全都整理下來。在記錄自己見聞的同時,王文傑還翻閱大量關於柳編的資料,通宵達旦,成為那段時間常有的事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文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一本由他主編的《悠悠柳編情》不僅成為全縣的典型教材,更是成為同學們最喜歡的教材之一。帶著這份幹勁,王文傑又深入挖掘臨沭另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莫氏絨繡,也終將通過生動的文字和圖畫,將其帶到更多青少年身邊,為傳承和保護臨沭歷史傳統文化,作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貢獻。“課堂、教材內容再豐富,也不如現場學習來得更直接,只有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將這些文化知識更好地傳遞到每一名學生心中。”為此,王文傑為了能夠使孩子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多次到臨沭“柳編第一人”、山東省非遺文化傳承人楊進邦的家中拜訪,邀請楊老師走進柳編文化大課堂,為同學們帶來更為直觀的柳編技藝和講述柳編文化的歷史淵源。

現在,“傳承人面對面”、“文化遺產日”等一系列宣傳和普及優秀文化遺產項目的活動已經在臨沭縣各中小學校得到了規範開展。王文傑為學生設計的“非遺”專題作業,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取實踐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將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深深埋進了每一個學生的心底。

多年致力慈善 關注困難群體

用手中筆桿弘揚正能量

“興浩,在家嗎?”家喻戶曉的鋼鐵男孩鞠興浩,是王文傑的老朋友。十多年來,王文傑通過自己的筆桿,創作了眾多關於他的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時至今日,王文傑依舊關心鞠興浩的成長和學習,這不,前幾天又聯繫了一位治療傷疤的專家,為鞠興浩治療臉上植皮後的疤痕。“效果還不錯,我看你臉上的傷疤的痕跡輕了不少!”7月31日,走進鞠興浩的家裡,王文傑第一件事就是仔細觀察他臉上的傷疤,“彆著急,有效果,咱就堅持治療下去!”幾個月來,這已經是王文傑第三次來到鞠興浩的家中,“興浩這孩子十分懂事,看著他臉上的疤痕,我也是非常著急。”王文傑說,前段時間,他慕名拜訪了燒傷治療專家劉志忠,劉老師也被這孩子的事蹟所感動,答應定期免費為鞠興浩治療,目前其疤痕痕跡已經開始消退,這讓眾人看到了希望。“真情無價,大愛無邊。”鞠興浩只是王文傑關心關注的困難學生之一。多年來,作為一名慈善助學志願者,王文傑積極聯繫各界愛心力量,先後為臨沭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智障兒童學生們募捐了服裝、食品等生活用品;通過媒體,利用微信、微博、今日頭條、QQ等網絡平臺,發表了“三病兩幼”特殊家庭、臨沭夫妻車禍身亡撇下2歲孤兒、救助白血病患兒吳宸宇、助尋失散兒童、愛心不失聯“不忘初心 握住老兵的手”、“情暖夕陽紅”、“愛心早餐”送進臨沭敬老院等200多次(篇)的愛心策劃活動或倡議等;先後救助過20多戶貧困家庭;牽頭組織各種捐助活動30多次,受助人數達到100多人,款物價值20萬多元。

另外,在2015年的大年初二,王文傑在老家過春節的時候,還冒著零下5度的嚴寒勇救10歲的落水兒童,被授予臨沭縣見義勇為模範稱號。

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將宣傳教育融為一體

“這是我從事教育工作十多年來的第一個假期。”從教育宣傳崗位來到基層,如今已是大興鎮幼兒園老師的王文傑對於今年的暑假還有些不太適應。雖然從事教育宣傳工作多年,但是教書育人始終是王文傑的老本行,王文傑本人也一直將教書和教育宣傳工作當成一樣的事情來對待。他深知,自己作為一位老師,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把教育事業發揚光大。

2006至2010年,王文傑在青雲中心中學任教期間,他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大膽搞課改,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作文教學方面,他創建了《清之韻》文學社,實施了“多讀、多看、多寫”教學法,激發了學生們的寫作熱情,提高了學生們的寫作水平;在三尺講臺上,旁徵博引、文思泉湧,博得同學們的好評與共鳴,也點燃了同學們思想的火花,最好地詮釋了“我手寫我心”。學生們先後被《德育報》、《學習報》、《少年天地》、《創新作文》等報刊選發了100多篇作文。他也多次榮獲臨沭縣級講課一等獎、縣級教學成績獎,獲得全國作文輔導一等獎、臨沂市教科研能手、臨沭縣教學能手、臨沭縣百佳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從事教育宣傳工作期間,王文傑倡導、組建了200餘人的臨沭教育宣傳通訊員隊伍,多次組織開展教育新聞培訓學習活動,連續八年引領臨沭教育宣傳工作名列臨沂市前三名。幾年時間裡,王文傑也寫出了諸多有關教育的文章,他創作的《不能言說的教育摯愛》、《外國專家走進臨沭指導職教教學》、《臨沭縣禁毒教育從學生抓起》等1000餘篇作品先後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山東教育報》、《臨沂日報》、《沂蒙晚報》等國家、省市級報刊發表;並在新華網、人民網、大眾網等多家媒體發表稿件2000多篇。

而在網絡通行的時代,王文傑也緊跟時代的步伐,利用管理的自媒體平臺,宣傳教育發展,弘揚了社會正能量。臨沭教體、愛臨沭等微信公眾平臺粉絲數量30萬人次,累計閱讀量達3000萬人次;“溫暖臨沂”、“臨沭教育”等今日頭條粉絲近4萬人,累計閱讀量1000萬次;“和美臨沭”等新浪微博粉絲4千人,累計閱讀量100萬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