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且挥毫,欲换风骨无金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葛崇收

不惑之年且挥毫,欲换风骨无金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葛崇收

葛崇收,男,1971年生,山西运城市临猗县人,大专文化,供职于运城市盐湖区交警大队。近年来,临池不辍,苦练小楷,以锺繇为宗,后学黄道周、文征明小楷、篆书中山王,早年拜雷崇善和荆观圣为师,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结业,受到刘文华主任、胡立民、张世刚教授的面授指导,受益匪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会员、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书协理事,临猗县书协副主席。书作在《人民公安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上刊登,被中国文字博物馆、西安碑林等单位收藏。

不惑之年且挥毫,欲换风骨无金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葛崇收

书法作品入展获奖

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中国书协培训中心2009年优秀学员教学成果展

全国第三届扇面展 (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中国书协)

首届中华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

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中国书协)

中国“乌海杯”国际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信德杯”全国个体私营企业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瘗鹤铭全国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中国书协)

“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二届永乐宫杯国际书法大赛(中国书协、中国美协)

第二届杏花村汾酒杯电视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情系中国梦——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全国产(行)业文联书法精品展览”最佳作品奖(全国文联、中国书协)

全国书法大赛

“百惠杯”四届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书法杂志社)

第二届北兰亭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2011—2012年书法报海选年度佳作金奖

首届石景宜博士杯国际书画大赛金奖(3000美元奖金)

林清箴言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鹿门山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中粮长城杯全国诗书画作品展一等奖

颜真卿杯魅力句容全国书画展优秀奖(最高奖)

纪念袁崇焕诞辰428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全国20名)(广东书协)

正林杯山西青年书协迎接十八大精品展最高奖

鹰潭市书法院“雷迪森庄园奖” 全国书法大赛获优秀奖(最高奖)

第五届“正气歌,长城颂”全国书画大赛金奖(长城书画协会)

“中华母亲”杯首届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最高奖)

“建水紫陶杯”中国回族书画大赛兄弟民族特邀参展奖 书法类:银奖

首届“屏商颂”中外书法篆刻精品展获袁嘉谷奖(最高奖)

中国梦姓氏文化全国书画展一等奖

山西省禁毒书法艺术大展一等奖

首届浙商杯全球华人书画大赛一等奖

孔子文明艺术杯全国书画名家大赛二等奖

感恩杯·第三届全国孝道文化书法展二等奖

健康长沙全国书法作品大赛二等奖

第二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

四川廉洁促和谐大赛二等奖

首届山阳书院杯书法大赛二等奖

二程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

首届“岭南白沙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获奖提名

第九届加拿大中华诗书画大展书法作品获银奖

杨守敬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七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三等奖

纪念侯马盟书出土50周年书法展三等奖

“经典诗文”全国小品书画大赛三等奖

首届中国岐山五丈原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

第五届通渭全国农民书画展三等奖

全国交警系统书画展三等奖

石狮永宁古卫城翰墨寄情书法赛三等奖

“水仙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全国千字文长卷大赛三等奖(书法报社)

第四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大赛铜奖

山西青年书协跨越发展书法大赛三等奖

“永远跟党走”建党九十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广东书协)

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河南书协)

首届蔡文姬奖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

汕头市“潮人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届天砚山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马致远杯”全国书画小品三等奖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沁园春 雪》全国职工书法命题创作展获三等奖

“韩愈杯”海内外书画展三等奖

第六届国际赛克勒杯书法大赛佳作奖(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心)

第二、三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大赛优秀奖(文化部、中国文联)

山西省第八.九届临摹大赛优秀奖、

山西省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

山西省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山西第二届书法精品展百佳

山西省青年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

百名书家写兰亭(书法导报社)

1—6届观音山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不惑之年且挥毫,欲换风骨无金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葛崇收

风华流溢 劲秀悦目

——葛崇收的书法

崇收是我的好哥们,同时也是我的同门师兄弟。2005年我们在师傅家里认识,记得他刚进家门,手拿一封信,高兴的说自己一件黄道周小楷入了省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至今情景我仍记忆犹新。崇收为人厚道,做事沉稳,与我近乎,加之共同的志趣爱好,使日后我们交往逐渐多了起来。

崇收早年学欧,功底扎实,基础颇厚,小楷以钟繇为宗,兼学黄道周,用笔精到,古拙自然。为求书艺,多次走出家门,聆听刘文华、张继、崔胜辉等名家教诲。近五年对中山王篆用功颇勤,临池不辍。示人之作以中山王篆为本,参悟大、小篆、鸟虫篆之笔法,结构严谨,体势劲秀。字型重心偏上,妩媚飘逸,体态修长优美。如花中仙子,摇曳多姿。用笔干净爽利、斩钉截铁。线条圆转流畅,纤细下垂,爽快劲健、灵动自然。章法随势附形、行列分明、整齐严谨、清心悦目,及富装饰意趣。纵观崇收书作,格调高古,直追金石余韵,又赋时代风采,蔚然新格。表现出了中山王篆清隽劲秀、典雅飘逸、俏丽潇洒、顾盼生情的流美神韵。书是人精神气格的再现,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中山王篆的秀美修长,与崇收的结实宽厚形成鲜明的个性对比,实难以让人想象。

不惑之年且挥毫,欲换风骨无金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葛崇收

当今社会,权势充斥,物欲、名利膨胀。崇收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坐想静谧,玩味书法,陶醉挥毫戏墨间的精神娱悦,实属不易,愿其书法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临帖,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很有画面感的事,一人端坐案前,一管笔在手,一池墨在侧,一本字帖在眼前,一沓宣纸在笔下,敛眉低首,沉静似水,勾勾点点,看上去多么美。但这是闲眼旁观,而真正画里的人却未必有这样诗情画意的轻松。临的是字,揣摸的却是先人的心情。提按、顿挫的轻重、粗细、强弱、疾徐,点、划、横、竖的枯、湿、浓、淡,都不是随意的泼洒,暗含着力量和情感。高兴时可能一点如桃,愤怒时也可一撇如刀。笔随心走,用书法的术语讲就是“行笔”,笔毫在宣纸上移动,有轻有重,好比一个人走路,两脚有起有落。深知书法立意之难,所以他从1997年郑重地将笔墨纸砚摆上书案那天起,就将自己的时间段化分为两截——上班,兢兢业业地处理政务;下班,在自家的斗室里,他仿佛虔诚的佛教徒,顶礼膜拜着书法法帖。

不惑之年且挥毫,欲换风骨无金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葛崇收

宣纸上的光阴无声无息,有时寂寞得天涯沦落,一墙之隔,红尘万丈,悬的都是诱惑,但硬是凭着如山的意志让自己坐稳了,他的心是真的沉了下来,也沉了进去。在别人的觥筹交错中,他力透纸背,在别人的休闲娱乐中,他汗湿青衫。与寂寞抗衡,他赢了。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清里,他钓到了“寒江雪”。《哈姆雷特》里有一句台词说得好:“即便把我放在火柴盒里,我也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是的,其主宰了自己的无限空间,以寂寞做纸,饱蘸深情,一写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既吸取前人书法的精髓,又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终于在师承的基本上拓出了自己的路子,使自己的书法有了独特的风神风骨,而风神风骨恰似两翼,字风格饱满了。用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蜕变,他的的书法由技而道、由匠而艺,犹如蚕结茧,蛹化蝶。十三年后,正是他的不惑之年。人生,有烛光微冷的清寒,也有竹立风中的简明,唯一帖帖字,散淡馨香,古典暗芬,在岁月深处予他绵绵不绝的暖与亲。是的,人生有一种亲切来自于孜孜不舍,来自于冥冥之中的灵犀相契。对于书法的痴狂换来了上帝对他的青睐,这真是“你看世界三分入木,世界对你一见如故。”2010年以来,他所参加的大大小小的省及国家级的书法活动,均有斩获。最重头的收获是2013年, 9次入国展,两次获中书协最高奖,成为山西书协的黑马。无疑,他已经在一个高度了。宣纸上的字,墨迹千年。

宣纸外的流年,如墨。大凡艺术大家,从来都不是文化上的矮子,唯有如此,方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隐约感觉到中国历史人文情怀和传统文化艺术多元素的融合与渗透,作品中流淌着人生的历练和生命的律动。他将自己的才情完整地迹化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在书法创作上,终能达其己意。

不惑之年且挥毫,欲换风骨无金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葛崇收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崇收善于从历代经典法帖中发现共性,通过对比晰理,重新解构,从中寻找审美上的契合,以自己对文化的独到理解,去透视其中潜在的规律,既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又能消化理解走出新路,真正实现转益多师,最终理性地回归传统。在探索中思接千载,神交古人,而不是故弄玄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对传统碑帖的取法,辅之以良好的人文修养,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品读其书作,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技进乎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书法是个人艺术修养和心性的自然流露,字里字外,字与字之间,都充满了矛盾和联系,既对立,又统一,是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是有机的整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