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书法的发展一一隶变的轨迹

两汉时期,对书法艺术而言,处在“隶变”这一文字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转折时期。著名书论家李昌集先生说:“其意义不仅是文字学家所云的中国文字从此进入了符号化的领域,而更在其改变了汉字书写方式的运动节奏和审美趋向。”安康汉代书法作品,主要发现于铜器铭文和砖文两方面。铭文方面有旬阳县出土的铜钟,腹纵刻“旬阳重七斤”五字,明晰的方折,生动的波挑,这些隶书的特征尽情呈露,实为安康后世条幅章法的先声。书体上既有篆书的深深痕迹,又具浓厚的隶书意味,是显示“隶变”过程在书法艺术上的典型。由于竖行排列,出现了行字间的穿插揖让,而又能融为一体,在用笔结字上,有意强调隶书的飘逸风姿,使书体飘而不缓,展拓有致,显示了一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自觉的美学追求。除“旬阳重七斤”外,历史上安康曾两次出土汉代铜器铭文,引起当时全国书法界极大兴趣,增进了学者们对汉隶的认识。

安康历史上书法的发展一一隶变的轨迹

宋代洪适《隶续》载:“新莽候钲,地皇二年字。原云绍兴中出于金州,凡四十二字,缺二字。汉器如馆、陶、甘、泉、内、者、镫之类犹是篆体。独此器所书有波画,字尤清劲,与汉末笔法无异,孰谓西都隶字皆古拙乎。”

安康历史上书法的发展一一隶变的轨迹

清兴安知府童兆蓉《铜弩行》载:“光绪乙未秋八月,汉阴滨之北有掘土得铜器者,不知为弩....多残缺,完者仅十余具。内有三具各镌三十余字,点画近隶,差可辨认‘建初五年’、‘元初二年’、‘延嘉六年’及八石、六石、四石、铁郎令、丞、史等字”。

安康历史上书法的发展一一隶变的轨迹

以上史载出士汉器实物,代远年湮,已难见到,但皆云:“点画近隶”而又“皆古拙”。据此可见,其在字形上的椭圆形内向结构尚残留有小篆封闭型空间的构成痕迹。但从“波画”和“点画近隶”这两句话来考证,安康汉代铜器铭文,笔画已不仅在字内空间,同时又在字外空间更多地显示其意味。这从安康地区出土的大量纪年和铭文砖,可以找到说明。

网络配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