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贾塘乡和史店乡交界处有一座废堡,竟然是第二个敦煌

在历史上有一个叫敦煌的地方,本来这个地方不怎么有名气,但在100多年前,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发现藏经洞后,被几个外国学者带回研究,论文发表后,使“敦煌”热了起来,形成了“敦煌学”热。而在敦煌被发现整100年之后的1995年8月,一个叫“临羌寨”的地名,一跃成为世界学者关注的焦点。


1995年8月,海原一位当地的史学研究者,把3年研究的成果,在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的时候,学者们翘首惊叹,“临羌寨、海原在西夏时期如此的辉煌过!中国的第二个敦煌!”旋即在地理概念上又出现了一个极大的错误,由“临羌寨”地名推理,“海原”是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自治州管辖的一个县?当学者把目光投向地图时,才发现这原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一个县。


临羌寨位于海原县城以东15公里,是贾塘乡马营村和史店乡田拐村交界处的一座废堡,一直没有进行过专业挖掘。而从这里出土并流失的数以万计的文物,说明了西夏境内最南端的这个军事要塞的地位。

海原贾塘乡和史店乡交界处有一座废堡,竟然是第二个敦煌

田志义是田拐村的村民,当年他每天到村东头一个废弃的古堡中,随意挖些坛坛罐罐,换点钱作生活补贴。他把在古堡中发现的小玩意拿到海原县城南街回民食堂门口,摆了个古玩小摊。其中有一个44.4厘米长的尚方令锤,是西夏皇帝授权大臣传令、行使兵权、调动部队、便宜行事的凭证。田志义和王圆箓有些相似:当年的王道士遇上了懂文物的叶昌炽,叶昌炽发出就地封存敦煌经文的口令让王圆箓从侧面知道了那些看起来破旧的经文及画像的意义,再后来他就加快了盗运敦煌文物的步伐。


田志义的发现一开始也没有引起什么轰动,直到有外地的人来收购他采挖到的东西时,当地人才认识到在自己身边沉睡了多年的古堡竟然是个聚宝盆。于是,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纷纷拿着铁锹和钢钎,从1993年开始持续数年疯狂挖掘,直至1997年才算结束,最终数以万计的文物被破坏,古老的临羌寨这一次真正成了一个废墟。


临羌寨里出土了很多的盔甲、陶模、弩机、箭头、蒺藜等,其中的弩机是国内迄今唯一发现上有西夏文字的。在铜器方面,出土了敕然马牌、双角怪兽护心牌等。从挖出的围棋罐、围棋子、象棋以及女性用的粉盒和雕花骨梳等还可以看出西夏军人的业余生活面貌,尤其是这里出土的高发髻妇女头像陶模、女供养人陶模、孕妇陶模、女护法神陶模、抱鼓女彩陶、女童抱狗陶、抱瓜女陶人、握鸳鸯女陶人、女军人陶手臂、提篮女陶以及一些女性饰物,证明了这里当时有女兵与随军家属存在。这从侧面证实了西夏王朝在男丁稀少的情况下有征女兵作战的历史。

海原贾塘乡和史店乡交界处有一座废堡,竟然是第二个敦煌

西夏明文规定:女兵可以入伍,女兵被称为“麻魁”,她们或从军出征或戍守城堡。从西夏《天盛律令》中“守大城者,当使军士、正军、辅主、寨妇等众人依做定聚集而住”的规定可以看出,女兵在守城时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她们还承担繁重的后勤杂役和打扫战场的任务。


临羌寨,女武士的战争?据《海原县志》记载:“宋咸平年间,境内吐蕃背宋投夏,西夏得天都畜牧耕稼膏腴之地,构筑堡寨,营造宫殿……”1002年,西夏主李继迁在天都营建南牟会,使这里后来成为西夏王朝南部最大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军事基地。临羌寨(当时叫秋苇坪)和天都寨(当时叫洒水坪)在其东侧,都承担着重要的军事角色。西夏在临羌寨驻兵多少,不得而知。但后来(1099年)宋占领天都地区后,西安州驻兵7000人,天都、临羌二寨均驻兵3000人,可见临羌寨位置之重要。


在西夏境内14条著名的交通要道中,临羌寨正是“天都山五路”元昊的离宫南牟会往东南过萧关往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必经之地。


据《宁夏历史地理考》记载:“临羌寨,今海原县贾塘乡东,遗址待考。宋元符二年(1099年)置,属西安州。原名秋苇平。置驿,称秋苇驿。又系牧马军寨。”


牧马军寨?海原地处六盘山余脉下,水草丰美,牛马众多,宜农宜牧,为天然牧场,故唐、宋夏、元、明、清各代,均作为当时在北方重要的牧马业基地之一。据《长编》载:“天都畜牧耕稼膏之地,人力精强,出产良马。”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仍在海原的南华山设马场,至1993年南华山水源涵养林总场成立,才撤消了马场,养马业才被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