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嘀嘀出行平台再次发生一场血案!

8月24日,乐清姑娘小赵在乘坐滴滴顺风车时遇 害,嫌犯为顺风车司机钟某。5月份才发生过滴滴空姐遇害案,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如花一样的年纪被摧残、凋零,令人悲恸唏嘘!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滴滴在“滴血”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浙江《钱江晚报》头版整版

《钱江晚报》怒了!

“你们摸着良心,看看你们出了几次事情了,你们不是对着我们,你们公司是对着全国13亿人民说话。大家都是有父母有子女的,你们摸着自己的良心,不要光顾着赚钱而忽视了社会的影响。”

一个省 级媒体以封面整版声讨一家企业,并不多见。事实上,近些天来,除了民众的集体声讨之外,滴滴也成了许多媒体包括权威、重点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

比如,新 华 社评滴滴命案:不过百日,就连连两起遇害案;愤怒之余,人们不禁要问:顺风车为何屡屡发生恶性刑事案件,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没有安全,何谈‘顺风’?逝去的生命,岂是道歉和赔偿能够挽回的?对乘客生命安全的冷漠搪塞,不仅要受道义上的谴责,也应受到法律上的严惩。”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确实为乘客提供了出行便利,但接连发生的恶性案件,已一再给这个行业敲响警钟:每个“假如”都是滴血的漏洞!

事后,对于客服没有第一时间将司机信息提供给受害者家属的情况,滴滴出行官方微博25日下午发布声明称“短时间无法核实来电人身份的真实性”,“无法将乘客和车主的个人信息给到警方之外的人”。“声明”回应“乐清顺风车奸杀案”:在顺风车整改期间发生悲剧,滴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深感自责与愧疚”;并称“未来在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警 方相关通报截图

据温州市公 安 局微信公众号“平安温州”通报,警 方两次向滴滴索要嫌犯信息被拒同时警 方表示,当提供给滴滴公司介绍信以及两名民警的警 官证等手续后,滴滴才提供驾驶员与车辆信息。

人 民 日 报“人民微评”:“作恶者拿什么救赎?”该短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又是滴滴,又是顺风车,又是女乘客死于非命!整改期再出惨剧,称得上怙恶不悛。这起悲剧完全可避免,平台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道歉再及时,但若无纠错能力,便显廉价。当事人死于无良司机的谋杀,也死于推诿,死于扯皮,死于相关机构的麻木。

最新消息,滴滴官方再次做出新的回应:27日起全国下线顺风车,2名高管被免职(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客服副总裁黄金红)。此前,浙江运管部门已要求滴滴,责令暂停浙江区域的顺风车业务。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滴滴总裁柳青的微博截图

至8月26日截稿时,滴滴总裁柳青的微博,依旧停留在今年5月的“整改”那条微博;当时,她转发《滴滴公布阶段整改措施》时表示:“大家的批评、建议和关心我们都收到了,非常感谢!滴滴将严格落实整改,请大家监督。”

而对再次发生的乐清滴滴司机杀人案,她在“沉默”。

对于滴滴案,包括舆论等在内都在反思、总结:为什么会再出惨剧?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不是要第3个乃至更多年轻女孩被害,滴滴才能把乘客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首先,问题出在垄断?

今年以来,即便高德地图悄然上线顺风车业务——“高德叫车”,即便有美团与滴滴在打车业务上争得焦头烂额,即便市场上还有诸如首汽约车、神州专车、曹操专车、出租车等主流出行服务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滴滴基本上垄断了打车市场,而且在市场份额上的地位相当稳固。

自收购uber后,滴滴已是一家独大,“一览众山小”。相比于美团快车仅仅是攻入几城,“高德叫车”则拥有自身“高德地图”现有的平台优势,能很快地覆盖全国各地,这对滴滴无疑不是一个小的冲击!以前,滴滴总裁柳青在企业年会上,希望滴滴员工“把玻璃心收回,换成钢的,铁的”。面对竞争对手,面对垄断地位的稳固,是不是也要有“刚的、铁的”强大心力呢?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乐清滴滴顺风车遇害者

从业务领域而言,滴滴与uber做的业务,是有高度重合,但商业逻辑、管理及内控,特别是客服投诉处理等层面,恐怕难以一致之处吧!像乐清这件事,若是放到uber,会是什么处理呢?滴滴在这件事该有多少责任,大家可以自己评判。

其次,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

厦门卫视创办者之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邹振东从自己专业领域分析:客服电话中永远是售前最好打,售后最难打,只有出了事才会知道客服的重要性

邹振东认为,当下的企业一把手,直接分管的部门常常有财务、人事、监督、品牌、公关以及最大的业务部门,几乎很少看到一把手直接分管客服部门。“每一次舆论危机,独守一把手不得不放弃任何事情全力以赴处理的头等大事;有意思的是,舆论事故发生概率最大的就是客服部门;殊不知,客服是企业最大的品牌管控部门,是舆论病毒的防御部门,是公司舆论灾害最后的保险丝。

邹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很多企业口口声声“客户第一”,却不懂得把问题出要害的部门作为工作第一抓手,此番,滴滴处理的两位高管当中,其中一位就是客服副总裁;不过,邹教授指出的问题,仅是企业管治层面的,而非滴滴问题的深层。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邹振东教授

泉州晋江籍80后作家蔡崇达的分析,则直触痛点。他认为,滴滴这个公司的文化是出问题的。

蔡崇达以自身实例说事:他母亲打车去幼儿园接孙女,一上车就反方向走,绕了一圈路,老人惊恐不已。后来,蔡崇达向滴滴投诉,客服态度恶劣,有朋友帮他联系到滴滴高层,甚至柳青,最终得到的回复是:滴滴没问题,滴滴客服也没问题;虽然没问题,但因高层过问了,我们可以赔给你钱,但不能道歉。

文化是什么,是一个群体的独特特征,而企业文化,特别是家族企业文化,其实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家族和企业内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将显示一个家族精神以及这个精神符号的传承,反映着家族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事实上也是企业家的价值观。

另外,一个企业文化现象,也是企业制度环境和文化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滴滴程维(左)与柳青(右)

悲剧发生后,在全国网民为遇害者声讨之际,滴滴总裁柳青却藏身背后,仍旧未对此发声,自始至终未就此遇害事件,作出道歉和正面回应。

从蔡崇达举证的事实,到沉默的柳青,可以看出,滴滴的企业文化里就缺少“认错”二字。

有一本畅销书《谁犯错越多谁就是赢家》,作者是法森,他认为:凡事追求可靠、爱做详尽规划和给予过多表扬是扼杀企业创新活力的毒药。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也认为:“只有那些犯错误、意识到错误、承认错误并不会立即为此受到责罚的人,才能为公司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美国人包括美国商界,有个“认错文化”,特别是美国的职业经理人,多数人有个同样的看法,那就是:与隐瞒错误、推卸责任相比,认错并承担责任更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注意到,股神巴菲特有个用人原则,就是雇用那些有自信承认错误的经理。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高管鞠躬道歉

同样,认错文化也在日本企业尤为盛行,在电视上,常常可以看到日企负责人集体道歉的画面,而且是鞠躬45度持续10秒,向全社会赔罪。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国家,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人的道歉,有真情也会有假意,也并非所有的道歉都能得到谅解的。可有一点是肯定的,道歉是一种文化,更是勇于担当、敢扛责任的态度。企业管理,再怎么严格,也难免挂一漏万,发生问题后,一个认错和道歉,表明直面问题而不是回避。

另外,把家丑外扬、高调公开认错,能给外界一个诚恳的印象,也更有利于消除负面影响。记住,认错也是企业的危机管理的一种手段。

反观滴滴,即便是宣布自8月27日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评估业务模式”,也非主动而为,而是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逼”出来的。先是浙江运管,接着是8月26日下午,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单位约谈滴滴,责令其立即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

其中,约谈时,交通运输部就要求滴滴切实改变承诺多、整改少的工作方式。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滴滴柳青

最后一个问题:滴滴在“滴血”,是估值的代价?

范剑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8月26日,他在微博上说:“要求永远关闭顺风车,坚决制止嗜血资本不良企业香港上市套现,连警方都怼,背后势力太大了,对赌协议快到期了吧? ”

一再发生的恶性事件,与“上市”、“对赌协议”有啥必然联系吗?如果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那可以说,资本在“嗜血”!

据滴滴公布的数据,2017年全年,滴滴服务了74亿次用户的出行,每天订单均超过3000万套,服务的用户是4000万人次。

滴滴是2012年上线的,最初日订单数不足1000单,在资本助力下,滴滴的累积融资规模近200亿美元,其中,于2015年合并快的,2016年又收购优步中国。在2017年12月,滴滴获得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今年4月,滴滴又完成了一轮55亿美元的融资,据称,当时公司估值已提升至500亿美元以上。

滴滴在“滴血”:沉默的柳青,嗜血的资本

多年以来,不少市场观察者一直在质疑滴滴在主营业务上的盈利能力;那么,一轮又一轮的资本狂飙,显然有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上市。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滴滴正在和多家投行洽谈IPO事宜,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上市。《中国基金报》报道,滴滴出行估值水平可以名列国内前三,除了15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之外,就数滴滴出行、美团的估值最高,都能有600亿美元以上,类似估值的小米已经在香港上市。另外,之前也有媒体披露,滴滴已初步决定落户香港上市,考虑不同的上市架构,不排除以同股不同权形式上市。(注:为IPO计划铺路,滴滴可能分拆车服业务。)

那么,一次又一次的融资,是否有签下严苛对赌协议?为融资上市做铺垫,提高公司估值,是否存在重规模、重业绩、轻管理的现象呢?范剑平等人质疑是“空穴来风”吗?

对赌协议,也称估值调整协议,约定条件的实现与否,尤其是标的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盈利能力,令不少企业陷入困地的案例不少,其中,最大的压力主要是估值压力,不少企业因签“对赌”而“败走麦城”。

作为“舶来品”,“对赌”引入中国后,已然变味,毁于对赌协议的知名企业很多,比如为冲击上市,张兰对赌融资最终导致出局俏江南;又比如牛根生一场“对赌”, 输掉了整个蒙牛;李明1994年创立的“小马奔腾”,也因“对赌”, 失去了一切。

家族企业是否要引入风投,一直有争议,一纸“对赌”协议,也许能实现上市,借此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也会有力支持自身的市场扩张;但是,作为风险投资的财务投资人,一般更关心企业能否给予自己超额资本回报,更不会去考虑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疯狂对赌中,不少企业迫于估值压力,以及对赌业绩完成情况,很难进行精细化管理。整改期间的滴滴,再次发生女孩被害案,滴滴的管理层乃至背后的股东,不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吗?

一波说 •传承在中国(1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