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的纏足和滿清纏足不同的原因是什麼?背後的文化精神有何不同?

一心肝膽


“詩詞文物表明,唐宋時期,確已出現裹腳習俗。到南宋時,婦女裹腳還並不普及,裹腳者主要限於中上層社會(女子不作為勞動力的家庭),在社會觀念上裹腳尚未達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時,裹腳的風俗是由北方傳到南方的,大約是在宋室南遷之時。宋代的裹腳與後世的三寸金蓮有所區別。據史籍記載,宋代的裹腳是把腳裹得“纖直”但不弓彎,當時稱為“快上馬”。所用鞋子被稱為“錯到底”,其鞋底尖銳,由二色合成。這種纏足鞋的實物已在考古中有所發現。從考古發現的實物推測,穿這種鞋所纏裹出來的小腳要比後來的大。”

從上面的文字可以瞭解到宋朝的“裹腳”是為了讓腳顯的纖細。

下邊這是2011年泰州出土的明朝不腐女屍,注意屍體的腳。

下邊是解放後婦女半開放的腳。

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明清時期的市井小說,滿清時期的小說有大量關於婦女因為裹腳,無法正常走路的描寫。而明朝時期的小說沒有相關的描寫,同時除滿清時期外,歷朝歷代都有女將的記錄,唯獨清朝沒有。

結論為,裹腳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但是沒有將腳裹成走路都困難的畸形腳。只有滿清時期男剃頭(陰陽頭),女裹腳(畸形)都屬於滿清強加於漢族的。




木目矢口A


首先談一下纏足的起源。現在最主流的說法認為,纏足源於五代南唐時期的皇宮。南唐後主李煜有一個寵妃善於跳舞,為了讓自己的舞姿更好看,所以刻意把腳裹小。這個風潮之後,從皇宮傳入民間。當然也有的觀點認為,在晚唐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纏足的習慣。

其次,纏足能夠在之後迅速發展,併成為社會主流習慣,背後反映的是中國傳統社會男性的性需求的特殊指向。不同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有不同的性需求的指向。比如西方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形成了對女性乳房的性需求指向,然後又通過對外侵略,將這種文化習慣傳播到了全世界。而中國傳統社會當中,男性的性需求指向實際上是女性的腳。所以才會形成這種,纏足的傳統。在某些國家,這種性需求被指向女性的臀部。性需求不僅體現在男性對女性,也可以體現為女性對男性。比如,西方男性為了獲得更具有吸引力的肌肉,不惜使用會傷害身體的藥物。至於為什麼會形成不同的指向,這是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具體的研究涉及到歷史學,人類學和心理學,實際上非常枯燥。有興趣可以讀一讀上海學者劉達臨的中國性史。在明清兩代這種需求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所以不能認為清代纏足和之前的纏足有很大差異。

再次,從歷史發展來看,宋代時期的纏足並不是非常普遍,但明清時期就已經非常普遍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風氣的保守化。事實上,包括朱熹等一些學者或官員都將纏足作為對女性進行約束的重要措施。女性久居家中,不見外客,為了體現女德。纏足之後,行動不便,反而有利於這一點。這種社會保守化的趨勢是從宋代就開始的,不是在清代突然形成的,所以也不能認為在清代有什麼特殊的纏足背後的文化精神。

最後,清政府並沒有鼓勵纏足,實際上滿清剛入關的時候,還曾經下令禁止纏足。但是因為傳統習俗的力量非常強大,加上主要針對女性,對清政府的威脅不大,所以就被默許了。不過,滿族女性是從來都不纏足的。這件事情並不能引申到清政府的政策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